1707314063
这种移根别土式的生活场景曾在中东上演。农民进城变成工匠、搬运工和士兵,开启新生活。这些人或早或晚会将村庄生活方式抛在身后,养成新习惯,形成新世界观。在印度早期历史上肯定也发生过类似的迁移。一些佛经故事就讲述了种姓的变化。这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在恒河流域王国城市出现的头几百年里,种姓变化可能经常发生。
1707314064
1707314065
尽管如此,种姓最终留存下来,并成为印度社会的主要制度。那种与卑下种姓接触后受污染的宗教观念可能促成了这一结局的产生。宗教文学清楚表明,污染是种姓制度首要考虑因素。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印度民族亚群体数量多、种类多。时至今日,印度仍有两百多种语言,过去可能更多。石器时代的森林狩猎者、采集者仍然生活在印度一些偏僻地区,过去肯定更多。
1707314066
1707314067
当如此多不同的人聚集在犁耕农民的阡陌上,变得越来越密不可分时,他们能做些什么?印度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变成一个种姓。城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聚到一起,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以满足大型人口中心的需求。这些群体各个有别,组成不同的种姓后,就能在城市环境中保持独立性。因此,印度社会与希腊城邦不同。印度没有将公民同化,使其生活模式大致相同,而是为所有不同的亚群体和民族创造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多样性。
1707314068
1707314069
种姓组织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1707314070
1707314071
种姓社会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只要人们忠于自己的种姓,政治和国家就只能起到表层作用。统治者不能像希腊城邦那样,让普通老百姓与国家同心同德。老百姓觉得,政府作为与否是当政者自己的事情。吃了败仗也好,得胜回朝也罢,只与兵卒官吏相关,与市井商贾、乡野农人没有关联。在种姓框架里,生活照旧,朝代更迭只跟最新战局有关。平头百姓对这种事几乎不闻不问,写的人不愿费神费力记录成文。我们对印度政治史的巨大认知差距由此产生。虽然政治和战争错综复杂,风云变幻,波诡云谲,对多数印度人来说意义不大。
1707314072
1707314073
在文化方面,印度社会的种姓组织为远古思想和巫术仪式的永久性保存提供了便利。只要祖先崇拜的宗教没有干涉到其他族群的生活,就能一代一代传之久远。受教育的少数人的思想和运动无法对崇拜仪式产生特定影响。这些仪式有的是在家里秘密举行,有的是在底层种姓集会上以半公开状态举办。但这些崇拜观念和仪式也常为受教育阶层所用。他们时常求助于原始巫术,满足自身需要。
1707314074
1707314075
对整个社会而言,种姓划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僵化。种姓结构强化了人类固守窠臼、墨守成规的行为习惯。如果一个人生来就是垃圾清洁工,对他来说,除了清理垃圾外无事能做。所以,种姓限制了社会流动。不过,其他文明社会也相去不远。在中东、希腊和中国,人一出生,身份既已划定。但印度种姓,以及随之相配的宗教理论让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动愈发艰难。
1707314076
1707314077
但种姓也有正面价值。首先,它让每个人都有了自己认同的确定群体。犹太人在和陌生人一起生活时,可求诸犹太会堂。印度人在和陌生人一起生活时,或者与跟自己风俗习惯差别很大的人共处时,可求诸种姓。另外,转世和种姓理论比其他信条更有效地解决了社会不公问题。只要在自己的种姓里安分守己,就有希望在来世上升到高一等级。亚述国王曾用过相同的激励形式,创造了一支作战有力、效忠于己的军队。
1707314078
1707314079
这种形式不仅在亚述人身上起到作用,还让效仿的别国军队屡试不爽。对于全体印度人而言,在严格划定等级和阶层的社会中获得上升通道的前景也具备同等吸引力。因此,他们将转世投胎视为理所当然、无可非议。只要能在未来显贵,遵照地方风俗、种姓规定行为处事,又有何妨?
1707314080
1707314081
种姓的负面影响是削弱印度社会的军事效能。印度政权不能像希腊城邦,甚至是中东帝国那样,得到子民的拥戴和忠诚。因此,一波又一波的侵略者轻而易举地征服印度。但只要侵略者是蛮族,他们很快接受了印度文明,融入印度社会结构,变成了另外一个种姓。
1707314082
1707314083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种姓是印度第一制度。和官僚制帝国塑造中东社会、城邦塑造希腊社会一样,种姓制度塑造了印度社会。
1707314084
1707314085
超验论宗教
1707314086
1707314087
强调存在有隐藏或超越于我们感官世界的真实领域是印度宗教的典型特点。之所以称之为“超验论”,是因为这种宗教超越于普通人的经验之上。景物、声音、我们彼此之间的日常交流,以及寻常之物构成了感官世界、表面世界和物质世界,简而言之,构成了人们生活的普通、普遍和庸常的世界。但印度圣人都认为,这个世界是一场幻觉,现实是别物,隐藏于别处,完美纯洁,与精神灵魂有关。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一结论的?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
1707314088
1707314089
答案是,人们不时会有非同寻常的超凡体验,如做梦、恍惚出神、狂喜入迷等。印度圣人珍视这些体验,并经历各种修行让这些体验上身。一个简单的办法是服用各类药物,但印度人并不经常采用这种办法。他们的做法是,屏住呼吸,让血液供氧量降到极低,有时还会不吃不喝很多天。这些戒身法会让人产生幻觉及其他超凡体验。当然,服药后也能做到。
1707314090
1707314091
这些体验唤起强烈的情感,似乎打开了一扇通往庸常世界之外的大门。简而言之,幻觉揭示了一种新层次的现实,一个隐藏和超越于寻常体验的精神真谛。这种真谛让百万印度人,让基督徒、穆斯林,以及后世的佛教徒奉为信仰。
1707314092
1707314093
实现这些幻觉的身体戒律被称为“苦行主义”。这种幻觉经验本身常被认为神秘玄妙,因此拥有这些幻觉的人被称为“神秘主义者”。
1707314094
1707314095
美国人可能会对苦行主义、神秘主义不以为然。人们总是很容易漠视别人看重的那些东西,因为我们自己的习惯、价值观和制度与这些行为经验相去甚远。但真正的任务是,尝试理解人类在与周围世界打交道时,曾经使用过的许多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出这种尝试的任何人很快会明白,印度超验主义尽管初看起来不可理喻,但曾经是、如今依然是一个吸引力十足的世界观。
1707314096
1707314097
超验宗教和种姓
1707314098
1707314099
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种姓和超验论宗教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既然宗教教义已经阐明,万事万物不过是幻象,那么追逐财富、权力、声名、荣耀显然愚蠢可笑、徒劳无功。当然,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不要这些东西。但大部分印度人都认可这样一种观念:追名逐利之人不睿智、不良善、不高贵,比不上为求索神圣和宗教真谛而抽身出世的贫穷苦行者。这种态度同种姓一样,削弱了当政者在军事政治方面所做的努力。
1707314100
1707314101
将种姓划分合理化的轮回转世信条也与超验论高度契合。通过神秘幻觉接近的精神现实领域与游离于身体的灵魂居所是同一个地方。因为,神秘主义者的灵魂很显然是在迷幻之时脱离肉身的。一种超凡世界观由此形成,日常生活似乎变得琐碎不堪,无关紧要。与之相比,在灵魂居住的精神世界里,一些灵魂纯洁无瑕,摆脱了物质羁绊;一些灵魂与生活在表象物质世界的特定肉身偶然产生关联。
1707314102
1707314103
超验主义的发展历程
1707314104
1707314105
印度宗教成为独具一格的超验主义并非一蹴而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宗教与原住民信奉的宗教相似之处很少,或者说是完全不同。雅利安神祇跟印欧民族相像,是对太阳、空气、天空、雷电、火焰以及其他自然力量的模糊拟人化。祭拜仪式在室外特别准备的场所举行。但这些祭坛适应游牧人的生活方式,用完一次后即遭废弃,不太容易变成神庙。宗教仪式的中心环节是,屠宰动物向神献祭,饮用一种名叫“苏摩”的酒精饮料。这种饮品取自一种植物的汁液。具体是哪一种植物,如今已不得而知。祭司准备献祭活动,通过声音和手势呼唤诸神享用祭品。
1707314106
1707314107
这些描述依据《梨俱吠陀》赞美诗和其他三部吠陀文献而得。现今流传于世的四部吠陀文集由祭司整理而成。祭司在准备祭坛、举行献祭仪式时要朗诵这些赞美诗。但编成之初用作何处,我们还不太清楚。尽管吠陀曾经用作祭祀场合,但现存的一些吠陀文献资料似乎与祭祀仪式关系不大,或者是完全没有关联。这些赞美诗存在了多长时间,我们也不太清楚。有一些可能是从雅利安入侵时代就已留存。
1707314108
1707314109
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的宗教
1707314110
1707314111
关于印度宗教的另一主要元素,我们知道得更少。整个印度河文明的宗教思想完全不为人知。从印度河遗址发现的两三处印章雕刻图案与后世印度教主神湿婆极为相像。这表明,印度河崇拜和后世的印度教存在连续性。这种连续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覆亡后,村庄一直存续,村民原来信奉的诸神还在。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印度河祭司宣称自己有惊人魔力,可以在每次献祭时重新创造世界。我们还可以这样假设,神秘幻觉对雅利安人入侵之前的印度宗教非常重要,但我们对此还不能肯定。后来的印度宗教之所以宣扬转世轮回,重视神秘幻觉,可能是重新创造,而非对雅利安人入侵之前思想风俗的肯定。
1707314112
[
上一页 ]
[ :1.70731406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