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4515
公元前486年,大流士一世驾崩,其子薛西斯一世即位。埃及、巴比伦叛乱军起,薛西斯一世自顾不暇,因此在马拉松战役十年后才开始考虑希腊问题。公元前480年,他集陆海两军之势侵略希腊,战船多达600多条,兵卒可能多至15万。薛西斯一世为此做了周密部署,从萨第斯出发,沿线收集给养,用重索固定战船,沿赫勒斯滂(今称达达尼尔海峡)铺开,派使节前往希腊诸城劝降。波斯强敌压境,大有并吞囊括之势,连希腊人最为尊崇的德尔斐神庙都下了神谕,奉劝希腊人不战而降。
1707314516
1707314517
危急之下,希腊32城结成松散联盟,拒不屈服。联盟以斯巴达为首。雅典虽然在联盟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因备有舰队而成为关键力量。
1707314518
1707314519
雅典舰队是城邦内部激烈政治斗争的结果。关键转折点于公元前493年到来。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通过了一项名为“陶片放逐法”的制度成为雅典之主。这种投票表决反对某一公民的程序具体实施如下:投票人将自己心目中的城邦头号危险人物写在一块陶器碎片上。“陶片放逐法”一词即由此而来。投票后开始计数,得票最高的人将被放逐十年。两场投票下来,地米斯托克利的政治对手被逐出雅典城。掌权后,地米斯托克利意识到,应筹建海军迎战波斯人。此时,雅典城48千米外新开采了一处银矿,地米斯托克利便调用采矿收入建造战船。200艘三层划桨战船(桨手排成三行划船)备战迎敌,其他希腊城市贡献的战船数量不到百分之一。
1707314520
1707314521
温泉关战役
1707314522
1707314523
公元前480年,波斯兵入侵希腊。斯巴达人在一处名为“塞莫皮莱”的山隘迎敌。此地有温泉涌出,又名“温泉关”。波斯人派精兵越山而来,从后方袭击希腊人。斯巴达王列奥尼达一世下令所有盟军撤退,仅以300位斯巴达“平等人”拒敌,这些人后来全部战死。
1707314524
1707314525
与此同时,在海路上,双方舰队已经在温泉关附近、埃维亚岛和希腊大陆之间的海峡交战过三次。斯巴达人战败后,占据有利地形已经没有意义。因此,希腊舰队撤往萨拉米斯湾,雅典孤立无援,全城疏散。波斯军到达后,毁掉了这座空城。
1707314526
1707314527
此时,季候渐晚。希腊舰队主力和陆军尚未战败。波斯军兵多粮寡,爱琴海风浪滔滔,难以行船,冬季远从波斯本土调粮风险重重。薛西斯一世急需赢得关键性胜利。
1707314528
1707314529
在希腊兵营内部,对战事如何进展争议很大。有人主张撤到南方,在那堵尚未完工、横亘科林斯地峡的城墙后布军,对伯罗奔尼撒形成防守之势。而地米斯托克利则希望海战决胜负。他估计,仅需一战,希腊战船就能毁掉波斯舰队大部,危及薛西斯一世爱琴海补给线,迫使波斯撤军。
1707314530
1707314531
伯罗奔尼撒战争
1707314532
1707314533
所有问题要靠城邦自主决定。斯巴达撤军,雅典年年派出海军远征,继续同波斯人交战,并邀请其他希腊城邦也派船出征,但指挥权总是落在一个雅典人手上。雅典海军远征行动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49年,几乎每年都派舰出海。波斯人被完全赶出了爱琴海和黑海。在小亚细亚南海岸,两军未能分出胜负。但在埃及战场上,雅典人惨败。后来经过塞浦路斯岛一战后,和平最终于公元前449年降临。自此,雅典人将海上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1707314534
1707314535
雅典帝国的兴起
1707314536
1707314537
在这些年的征战过程中,希腊城邦结成自由联盟。这一联盟最开始为抵御波斯强敌而设,渐渐转变为雅典帝国。公元前467年,波斯威胁减弱,纳克索斯岛人厌倦战事,不再派出舰队。雅典认为这是叛国行为,便攻打纳克索斯,迫使其出钱纳贡,而非像以前那样出兵参战。希腊其他城邦,或出于自愿,或迫于武力,也开始向雅典进贡。雅典将这份收入发给划桨手做军饷。成千上万的贫苦雅典人开始靠连年战争维持生计。因为一旦没有敌人可打,就指望不上划桨这份收入,也得不到战利品。
1707314538
1707314539
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449年的和平在贫苦的雅典人眼中就是一场灾难。为此,雅典找到了解决方法,把贡金拿来修复公元前480年波斯侵略造成的破坏。帕特农神庙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修建的。该工程让夏日赋闲在家、不能去船上当桨手的许多雅典人找到了活计。
1707314540
1707314541
这项政策解决了雅典城邦内部存在的严重问题,却让雅典人成了其他希腊人眼中的暴徒。毕竟,是大家齐心协力赶走了波斯人,获得了自由。而向雅典人纳贡的城邦已经失去自由。另外,雅典人经常插手希腊其他城邦的政治斗争,赶走政敌,帮助朋友掌权。
1707314542
1707314543
斯巴达人的反应
1707314544
1707314545
起初,斯巴达人不置可否。他们继续在希腊最南端城邦中组织“伯罗奔尼撒联盟”,忧心忡忡地看着雅典势力渐增。公元前460年,斯巴达的一些盟友响应雅典号召,参加对波斯人的战争。斯巴达最后也加入了战斗,但并未全身投入,而是把和平作为第一选项。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双方讲和。但雅典人并没有沉寂太长时间。他们沿爱琴海北岸开疆拓土,并将权力触角伸向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在那里,几个富庶的希腊城邦争执不休,急于邀到勇悍的雅典舰队加入争斗。
1707314546
1707314547
当时,雅典已经在爱琴海和黑海地区所向无敌。如果雅典海军又在希腊西部站稳脚跟,则会危及伯罗奔尼撒半岛上部分城邦的经济繁荣。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城邦的进出口贸易将完全受雅典海军摆布。
1707314548
1707314549
雅典和斯巴达之战
1707314550
1707314551
一想到会有这种威胁存在,起初并不情愿的斯巴达人开始行动起来。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和雅典开战,一直打到公元前404年,可谓漫漫苦战。人们常将这场战争称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当然,从斯巴达人角度来讲,应该是“雅典战争”。记下这段历史的是雅典人修昔底德(公元前460年—公元前400/396年)。作者见证了战争始末,并在战争之初亲赴沙场。起初,雅典人占优势,但无力阻止斯巴达军队侵入阿提卡,烧毁农田。公元前415年,急躁的雅典人不顾自身实力,向西西里派遣大型舰队,妄图吞并,结果全军覆没。随后,波斯参战,给斯巴达提供金钱扶持,供其雇佣桨手。最终,几场恶战之后,斯巴达人反败为胜,摧毁了雅典最后一支舰队,雅典臣服。
1707314552
1707314553
1707314554
1707314555
1707314556
雅典人伯里克利 这尊半身像制作于罗马时代。从雕像中可以看出,时任雅典元帅的伯里克利戴着头盔,但并不是在带兵作战。其沉思的神态彰显了伯里克利因富于政治和战略远见而名垂青史。
1707314557
1707314558
斯巴达人于公元前404年的胜利标志着希腊“黄金时代”的结束。因为在此之前,经历过纷飞战火的雅典人在希腊其他城邦的帮助下,创造了古典希腊艺术和文学。哲学和科学虽然是在后期达到巅峰的,但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古典希腊文化成为后世典范,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影响,因此值得玩味。
1707314559
1707314560
古典希腊社会和文化
1707314561
1707314562
雅典社会
1707314563
1707314564
雅典成为帝国城邦后,爱琴海、黑海的贸易和贡物开始流向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来的还有整个希腊语世界的陌生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雅典城邦居民加上附近农村人口大约为30万,其中近半数为没有政治权利的奴隶和外邦人。成年男性公民人数不超过5万,但他们能以民主方式实现自我管理,把帝国掌控在自己手中。大约有3万公民有能力武装自己,去方阵服役。这些人多数为农民,在乡村有小块田地,除特殊场合外,平常很少进城。其他人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田地,靠在军舰上摇桨为生。如舰队不出征,这些公民有很多时间参加公民大会。因此,除非出现紧急情况,需要农民放下手中的农活前来商议,主导城邦决策的人通常是这些划桨人。
[
上一页 ]
[ :1.7073145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