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5295e+09
1707315295
1707315296 总之,如果我们把新世界的玛雅神庙中心简单等同于苏美尔神庙的话,则美洲印第安文明比亚洲文明晚了3500多年。这是美洲印第安人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从发展水平上来讲,他们也远远落在亚洲人和欧洲人后面。因此,公元1500年后,在西班牙征服者从欧洲带来的高超技艺、复杂知识和未知疾病面前,美洲印第安人脆弱得不堪一击。
1707315297
1707315298 结论
1707315299
1707315300 本章审视了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的远东、太平洋和美洲世界,揭示了存在于这片广袤区域的巨大反差。生活在澳洲、美洲大部、亚洲北部和东南亚一小部分地区的人仍以狩猎采集为生。水稻种植重塑了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地形地貌,并为中华文明及盛行于周边境地上的高雅文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1707315301
1707315302 与欧洲、南亚和中东情况相比,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因地理环境开发方式不同,出现尖锐反差。中国坐拥巨大财富,掌握高超技艺,涵养深厚学识。不管按哪种定性标准衡量,中国都超越了那个时代任一文明所能取得的成就。中国人口更盛,城市更大,商品交换量更多,长途运输更发达;更多书籍被印刷、阅读和讨论;教育组织程度更高,更多人满怀热忱求学受教;更多人参与绘画和诗歌创作。在这些方面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国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在自己所在的远东圈,这个中央王国更具压倒性优势,让世界其他伟大文明成就风头大减,几近湮没,不为人知。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太阳,散发着技艺、知识和权力的光芒。其他东亚民族就像行星,围绕中国恒星旋转。在行星轨道之外,中国影响力没有被遥远的美洲人和大洋洲人感受到。这两大洲人取得的成就与中国无法相提并论。
1707315303
1707315304 远东文明区域和未开化区域之间的强烈反差是由水稻农业的特性造成的。凡该农业所到之处,人口稠密聚居,农业生产集约发展,高度发达的文明具备了人文基础。而不种植水稻的地方,不可能接近、更不可能达到中国的技艺水平和组织程度。这一点可为以下事实充分佐证。从公元前300年起,蒙古族和女真族游牧人即已同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但他们仅仅是通过中国进贡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才了解了中华文明。这两个游牧民族没有掌握中国的手工技艺,而且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
1707315305
1707315306 西亚和欧洲没有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技能发展水平从最复杂区域向宜居世界边缘逐渐递减。简言之,在欧洲和西亚,文明和荒蛮的差距更小,文化边界更模糊,剧烈反差的生活方式更少并生并置。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稻田设定的文明地理边界就像围护稻田的堤坝那样鲜明清晰。
1707315307
1707315308
1707315309
1707315310
1707315311 5000年文明启示录 [:1707312468]
1707315312 5000年文明启示录 第十一章 欧洲
1707315313
1707315314
1707315315
1707315316
1707315317
1707315318
1707315319
1707315320 欧洲的黑暗时代 这是公元800年左右在爱尔兰制作的《圣经》手抄本内页。从中可以看出,在基督教黑暗时代里蛮族和罗马传统的融合。粗糙描绘的人物是对罗马艺术的模仿,而几何图案装饰则是蛮族风格,二者合一后产生了一些新东西。
1707315321
1707315322 在希腊和罗马时代,欧洲文明生活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但在公元500年至1000年间,欧洲人开发北方地区资源的效率远超以往。欧洲中世纪文明拓展到了人迹罕至的森林和荒无人烟的沼泽地。要想知道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必须先要对欧洲地理有所了解,探究一下欧洲大陆自然区域为什么限制了早期农业的发展。
1707315323
1707315324 欧洲地中海区由每年转向的信风划定。夏天,信风移到北方;冬天,移至南方。夏天,地中海地区属于信风区,没有降雨;冬天,信风南移,地中海大地受自西向东的全球性气旋风暴的影响,风暴一来,雨雪跟随。制约这种气候的因素是湿度。庄稼必须在第一场秋雨后种植。谷物秋季发芽,最后一场春雨后成熟。只有橄榄、葡萄等深根系作物才能吸收地表深处的地下水,抵抗夏旱。在美国,只有加利福尼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1707315325
1707315326 地中海以北地区大致可由一条线划分。这条线西沿卢瓦尔河,东到君士坦丁堡南部。线内地区不受干燥信风影响。常年刮西风,每个季节都有降雨,每隔几天都有暴风雨,冬天尤甚,夏天较少。美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种气候。
1707315327
1707315328 这种气候不利于早期农业的发展,这一点似乎出人意料。但谷物自然适应于地中海这种半干旱环境。地表积水时间一长,谷物植株受涝。在欧洲西北部平原,每年春天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尤其在三四月份,降水量为全年最大,平坦地区完全被水淹,不适合种植谷物。
1707315329
1707315330 只有坡地,尤其是排水条件好的白垩土和黄土坡地,才有利于欧洲早期农民开垦种植。很显然,如果农业只能集中在这一相对狭小的区域里,欧洲西北部就不可能出现繁荣兴盛的文明。在整个罗马时期一直到公元500年后,西北欧大部分地区仍为森林覆盖,只有一些开阔草场能放牧牛羊。
1707315331
1707315332 近大西洋地区湿度最大。信风自西向东移过欧洲全境,雨量逐渐递减。受墨西哥湾流作用,大西洋海水温度升高,西北欧冬季气候温和。该湾流作用强大,从棕榈树生长高度上可见一斑。离大西洋越远,长得越矮,到苏格兰西部后变成矮生植物。沿易北河向东走,在西北欧长势葱郁的橡树和山毛榉树难以寻见,白桦树和针叶树俯拾皆是,土壤普遍为沙土。这一区域一路延伸到乌拉尔山脉,到达俄罗斯北部后退化成冻原,地下土处于永冻状态,只能生长矮树和苔藓。
1707315333
1707315334 这片区域东部为林区,土壤含水量较少,但适宜作物生长的季节太短,为早期农民设置了局限。在这个地区,小麦和大麦还没有成熟就受霜打。黑麦成熟期短,因此成为该地区主粮。这种作物原来很可能是小麦地里的杂草。与小麦相比,黑麦亩产量较低,且所留种粮数量与产量几乎相等。这意味着,种植黑麦的农民所获余粮较少,为来年留下的种粮比小麦大麦的产量还要多。因此,黑麦养活的地主人口和城镇人口较少。
1707315335
1707315336 换言之,在这种贫瘠的农业土地上,文明不容易发展兴盛。实际上,公元900年后,文明才传播到欧洲东北林区。
1707315337
1707315338 东北欧文明生活范式迟迟得不到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西部草原将其与地中海文明中心隔绝开来。我们已经了解到,从公元前700年起,草原地区被好战尚武的骑兵占据。而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的游牧人靠牧养牛马维持生计,把农民视为抢劫掳掠的对象。在很多个世纪里,蛮族游牧者阻断了东欧以北林区与地中海的联系,阻碍了文明的北向传播。
1707315339
1707315340 到公元1000年时,欧洲农业方式发生了一项根本变革。适应西北欧潮湿环境的新技术传遍了卢瓦尔河和易北河之间的渍水平原。在新技术传播的同时,肥沃的土壤、充沛的降雨,以及西北欧缓流河水带来的通航便利为中世纪欧洲文明快速惊人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1707315341
1707315342 要了解这种情况是怎样产生的,我们需要对公元450年至900年间中世纪第一阶段里欧洲政治史和民族迁徙情况做一审视。因为这一时期留传下来的文字非常少,所以常被称为“黑暗时代”。但无论识字率有多低(在那个时代的西欧,会读书写字者极少),无论蛮族轮番入侵,涌入乡野,一路抢烧劫掠,生活变得多么岌岌可危,黑暗时代仍然是农业取得根本进展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北欧农民为公元1000年后西欧文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根基。
1707315343
1707315344 蛮族入侵和迁徙
[ 上一页 ]  [ :1.7073152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