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6295
因为欧洲愿意尝试新技术,吸纳新思想,所以在一些重要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欧洲的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远东人对欧洲人展示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仍然奉守自己的习惯习俗。他们本来就有实力、有专长,再加上离欧洲中心较远,所以在几个世纪里自行其道。
1707316296
1707316297
但不管怎样,当美洲第一次进入文明人类互动圈后,当欧洲不懈探索、自我革命,使得其他民族或早或晚不得不应对欧洲力量时,世界历史跨入新时代。此前,欧亚大陆远西地区处于文明世界的另一端,而现在却变成所有人类历史的中心。自此之后,现代史开篇。
1707316298
1707316299
航海问题
1707316300
1707316301
世界各大海洋千差万别。风、浪、洋流不同,海面情况就完全不同。对于那些没有安装发动机的船舶来讲,更是如此。只有做到无论顺逆风都能安全航行,才有望在欧洲西海岸波涛汹涌的北大西洋里畅行无阻。而大西洋渔产丰富,对航海者有着永久的诱惑力。任何人只要能安全驶过汹涌海面,就能靠捕鱼维持生计,养活一家老小。
1707316302
1707316303
北大西洋海域危险最大。而在地中海上,大半年时间刮东北风,其间风平浪静。希腊人和罗马人就是趁这时候出海远航。后半年出海风险重重。风暴袭来,船有可能被冲回岸边,撞到岩石上。桨能帮助船出入港口。但在开阔的海面上航行,必须安装风帆。即便是百人划桨的战舰也不例外。因北大西洋随时可能掀起波浪,罗马人从未掌握这片海域上的航行技巧。就算从法国出发,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英国去,也可能有性命之忧。所以很少有人尝试乘船做长途旅行。
1707316304
1707316305
但印度洋盛行季风气候,航海相对简单。半年中,风几乎以匀速从一个方向吹来。半年之后改变方向,返航尤为便利。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信风带与夏季几个月的地中海信风带相似。在这些区域内,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风力和缓平稳。只要天气晴朗,船每天都能鼓帆出海。当然,热带风暴一来,信风规律性就会被打乱。但风暴只在每年固定季节里出现(北半球是8月—10月份),一次也只影响几天时间。
1707316306
1707316307
但在两个信风带之间的热带地区,空气常凝滞不动。风是局部性的,一般吹几小时后便止息。在这一区域,空气经太阳温暖后变薄,遇北纬或南纬来的重冷气流后抬升,信风由此产生。
1707316308
1707316309
热带地区风小,风向不定,船可能连续几个星期都动不了。在热带地区行船,虽然风向是个问题,但经验丰富的船长可利用洋流航行。但如果船长既不按风向,也不留心洋流走向,则会反向行使。有了这方面的经验,欧洲航海者很快学会辨别哪种风和洋流适宜行船,哪种不宜。知识传播开来,长途航行变得相当简单。在信风带的任一地区,帆船每天至少能行驶160千米。而地球大部分洋面都处在信风带上。所以可以这样说,信风区是帆船时代的高速公路。
1707316310
1707316311
相形之下,在北欧水域,航海者要解决不少问题,才能横渡风急浪大的北大西洋。
1707316312
1707316313
欧洲造船航海术
1707316314
1707316315
整个中世纪,欧洲船匠和水手不断进步,掌握了北大西洋的航行暗藏的危险。但一直到1500年前几年,他们才破解了所有技术和经济问题。之所以用去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早在中世纪之初,欧洲航海者就决定尝试一些完全不同的新东西,造出足够大、足够坚固,能够劈波斩浪的船,而不像轻型小船那样,只能漂浮在海面上。
1707316316
1707316317
早在中世纪取得航海进展以前,就有人另想办法,稳渡北大西洋。这种办法是,用柳条编制船体,上面覆盖密不透水的动物皮革,造出碟形小船。这种船学名叫“科拉科尔小艇”。虽然一次只能载3~4人,却能在浪大风急的海面上航行,随波涛起起落落,就像是一只软木塞。中世纪早期,爱尔兰传教士就是乘坐这种船远行到冰岛传教。从公元前2000年起,类似的船载着巨石时代的人沿大西洋海岸,往返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科拉科尔小艇小巧轻便,两三人就能抬起来,安全送回岸上。配上桨后,可作短距离逆风行驶。简而言之,科拉科尔小艇非常适宜航海。船员只要紧贴海岸行驶,就算遇到逆风,也能找到避风处。实际上,在1900年以前,一直有人在爱尔兰海岸用科拉科尔小艇捕鱼。
1707316318
1707316319
到900年时,受维京人影响,科拉科尔小艇不再用于长途航行。原因是,维京船比科拉科尔小艇大得多,能承载40~100名船员,且装备先进,攻打小艇不在话下。乘坐小艇做长途旅行有性命之忧。
1707316320
1707316321
维京船的先进性体现在龙骨和船后的舵桨上。顺风时,龙骨和舵桨能防船体横斜。但跟科拉科尔小艇一样,维京船也不能逆风行驶。遇风向不利,只能在岸上等待。不过,维京人航行的海域常年刮西风,盛行气旋风暴,风向变化很快,所以待航时间很短。
1707316322
1707316323
刚性船体和多桅的发展
1707316324
1707316325
在维京船基础上,中世纪船匠取得了两大主要进展。
1707316326
1707316327
第一,船体更坚固,更具刚性。做法是:将维京船体结构整体放大,加重龙骨,加固肋骨,在肋骨内外铺设双层外板,安装甲板,以增加强度,防止海水从舷缘外溅入。最终造出的坚固船体能抵挡船头和船尾两股大浪产生的压力,让很少的水、甚至无须有水承担船体中部重量。这种船体积大,坚固结实,能破浪前进,安全航行,不会像轻型小船那样上下颠簸。
1707316328
1707316329
欧洲水手还发现,安装船舵,替代舵桨,能让船更安全,更易操控。船舵比舵桨体积大,可直接装在船尾,便于水手施加更大力量,在任一方向操控船只。
1707316330
1707316331
第二项主要改进是,根据风力风向调整风帆。做法是,安装多根桅杆,把每根桅杆上的风帆拆分成几个粗帆布块。如风势强劲,则将多数风帆撤下。强风中仅需使用厚帆布制成的小风帆,就能达到舵效航速。即便遭遇暴风雨天气,也能保持航向。如风势微弱,多展开几张帆布,就能最大化利用气流。
1707316332
1707316333
人们无意中发现,按照这些原则造出的船不仅坚固结实、易操控,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在欧洲枪匠开始制作火炮时,欧洲船匠已经学会建造既能应对风浪抖振,又能抵挡重炮后坐力的船舶。虽然体积小、刚性低的帆船能在地中海、印度洋、中国南海安全行驶,但不能安装重型火炮,以免火炮后坐力损毁船体。因此,专为风大浪急的北大西洋建造的船在装载重炮方面独具关键优势。
1707316334
1707316335
多桅帆船、刚性船体和重炮在1400年至1500年间的一个世纪集中出现。葡萄牙人在船舶建造和风帆设计上走在前列。从1418年起,葡萄牙王子兼航海家恩里克系统性提升帆船质量,希望沿大西洋海岸探索非洲。到1460年恩里克王子去世时,葡萄牙船几乎每年都要南行一次。归来的每一位船长都要报告陆地发现和船舶改良情况。这些报告经对比研究后,成为下次远航探险的实践课程。通过这种方式,葡萄牙人迅速积累了风、洋流、暗礁和港口的可靠资料。他们又将这份匠心运用于船舶设计上,迅速提升了葡萄牙船的适航性和易操作性。人们将葡萄牙建造的这种新式远洋航船称为“小吨位快帆船”。
1707316336
1707316337
火炮的发展
1707316338
1707316339
火炮的历史与之不同。1240年至1241年,蒙古铁骑踏入中欧,带来了中国发明的火药。此后一个世纪里,欧洲工匠很可能深入研究了中国火药和火炮。在1346年克雷西会战中,欧洲人第一次使用火炮。隆隆炮声吓惊了战马,但没有造成实质性损害。欧洲火炮的发展与采矿业和冶金业紧密相关。早在1300年,欧洲人就已经在这两个领域达到了技艺精湛水平。因金属供应相对充足,1450年左右,欧洲人在火炮制造方面天下无敌。比如,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包围君士坦丁堡,为攻破城门,就曾雇佣欧洲工匠在墙外铸造巨炮。可以这样说,这些工匠代表土耳其人摧毁了君士坦丁堡城。
1707316340
1707316341
航海术的发展
1707316342
1707316343
集坚固船体、容易操控、重型火炮于一体的欧洲船显然无人能敌。但在驾船探险之前,水手还必须学会如何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找到回家的路。这就需要借助航海术。在这方面,葡萄牙恩里克王子也扮演了关键角色。长期以来,欧洲水手习惯以北极星为指引,根据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判断南北距离。但船越过赤道后,这种方法不起作用。北半球有北极星,而南极附近没有明亮星星。为解决这一问题,恩里克王子聘任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制作表格,显示在不同纬度下,每天正午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高度。拿着这个表格,船长就能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最高点,以及太阳与地平线的夹角,估算出北面或南面离赤道有多远。
1707316344
[
上一页 ]
[ :1.7073162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