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6901e+09
1707316901 穆斯林在东面也遭遇挫折。1515年,土耳其同盟之一乌兹别克人占领阿姆河、锡尔河流域,赶走了统治该地区的波斯化土耳其人。土耳其人向南逃往印度,并最终建立莫卧儿帝国。土耳其部落走后,佛教徒迁往中亚草原地区。
1707316902
1707316903 这种多米诺式的人口流动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完全属于传统行为。但这一次有所不同。原因是,乌兹别克人南下时撤离的区域被一个名叫“卡尔梅克人”的异教部落占领。卡尔梅克人并没有像乌兹别克人及之前的部族那样变成穆斯林,而是皈依喇嘛教。
1707316904
1707316905 因此,信仰别种宗教的游牧群落在亚洲东部和中部成型。虽然他们有意识地与伊斯兰国家和中国保持距离,但最终于1757年被中国征服。当时,卡尔梅克同盟在中国火炮骑兵夹击时感染天花,完全陷入崩溃。这一战后,最后一支草原骑兵力量被歼灭。东欧和北亚历史进入新篇章。
1707316906
1707316907 草原上经历的这些挫折没有激发伊斯兰世界的文明政权采取行动。因为,草原地区本来就是穷乡僻壤,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欧洲和远东的海上路线打通后,曾经穿梭在中国和亚洲西部草原的商队丢了大部分生意。这也不足为奇。毕竟,驮畜竞争不过船舶。
1707316908
1707316909 此后不久,穆斯林在北面的草原通道也被包抄。俄罗斯人开拓了北部林区。他们夏天乘船,冬天沿结冰河道滑雪橇。对他们来说,河道就是天然的高速公路。这种水陆联运系统路程相对较短,又便利快捷。而且,沿途大部分居民都是淳朴的猎人渔民。因此,这些以枪为正常装备的俄罗斯人一路顺畅无阻。1638年,俄罗斯探险者抵达西太平洋陆缘海——鄂霍次克海。当地盛产皮毛,俄罗斯人深受吸引。他们强迫当地人进贡皮毛,再出口到中国和欧洲。这两地对皮毛需求很大。卖出后,换回茶叶及中国其他商品,并沿原河道运回俄罗斯。
1707316910
1707316911 随着这种形式的长途陆路贸易移向北方,原有的草原商队路线失去重要性。因此,在控制穆斯林大帝国的人眼中,伊斯兰从贫穷落后的中亚草原撤出似乎不算什么大事。
1707316912
1707316913 萨非政权的崛起
1707316914
1707316915 在穆斯林眼中,始自1501年的宗教和政治变动才更具重要意义。当时,伊斯玛仪·萨法维公开宣称自己是第七任伊玛目后人,即穆斯林唯一一位真正合法的领导人。伊斯玛仪是什叶派信徒。也就是说,他所属的伊斯兰教派拒绝承认倭马亚哈里发,坚信只有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才有法定权力领导穆斯林社群。萨非派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而且成立了秘密宣传组织,思想远播伊朗和安纳托利亚东部。伊斯玛仪手下的土耳其士兵以部落为组织单位,与伊斯兰教创立之初穆罕默德的士兵组织方式如出一辙。什叶派激进好战,与最初凝聚起穆斯林社群的精神也一致。
1707316916
1707316917 因此,伊斯玛仪接连取得胜利。1502年,他攻占伊朗大不里士,自立为沙阿。1508年,攻陷巴格达和美索不达米亚。1510年,击败乌兹别克人。1514年,他的亲信夺取安纳托利亚政权,对抗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不得不纠集全部军力,镇压什叶派叛军。血腥平叛后,塞利姆一世挺入大不里士,准备灭尽伊斯玛仪传染源。凭借手中的火炮,塞利姆一世克敌制胜,但却无力攻陷大不里士,也不能摧毁伊斯玛仪。
1707316918
1707316919 因此,塞利姆一世决定征服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麦加、麦地那等圣城所在的阿拉伯半岛部分,将沙阿伊斯玛仪同盟军消灭殆尽。这一战从1515年至1517年打了两年。但伊朗与伊斯坦布尔相距甚远,奥斯曼帝国军队无力长攻。而且,每打一战后,土耳其骑兵都要返回封地休养生息,苏丹要回到都城巩固个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权。因此,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有效作战能力局限在维也纳和大不里士之间。因交通和奥斯曼军事组织所限,两个城市都久攻不下。
1707316920
1707316921 穆斯林的辉煌艺术
1707316922
1707316923 在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和莫卧儿帝国统治下,穆斯林艺术进入繁荣发展期。萨法维王朝沙阿阿拔斯一世(在位时间1587年—1629年)定都伊斯法罕,并使该都城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莫卧儿皇帝沙贾汗(在位时间1628年—1657年)在印度建造了泰姬陵。在这几个世纪里,波斯细密画也达到最高水平。画师聚集于宫廷,装点每一处建筑。在他们的画中,随处可见中国和欧洲画技踪影,但波斯细密画以宝石般闪耀色彩和微妙细节见长,跻身世界伟大艺术传统之列。
1707316924
1707316925 印度的莫卧儿宫廷也发展了与之紧密相关的绘画风格。印度教徒画家借鉴波斯技巧描绘印度教神话场景,创造了拉其普特艺术流派。地毯编织、家具设计、珠宝制作等艺术形式也在皇家工坊里达到很高造诣,迎合了王公贵胄的不凡品味。
1707316926
1707316927 穆斯林思想和文学
1707316928
1707316929 新文学语言——土耳其语和乌尔都语分别在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宫廷出现,文学才免遭停滞之险。伊斯兰逊尼教派对中世纪波斯诗人推崇备至。因此,土耳其语和乌尔都语作家广泛借鉴波斯文学大家,但被逐出故土。原因是,波斯经典诗歌以微妙模糊措辞见长,蕴含宗教疑问,这让什叶派宗教教师无法容忍。
1707316930
1707316931 印度教的复兴
1707316932
1707316933 1565年后,只有遥远的巴厘岛还存有印度教独立政权。但印度教文化并未瘫痪。相反,印度教进入崭新发展阶段,抵御了穆斯林的冲击,让基督教传教士无功而返。之所以发生这一切,是因为有两位诗人和一个圣人让印度教找到了新焦点。这位圣人名叫柴坦尼亚(卒于1527年)。柴坦尼亚生为婆罗门种姓,年轻时开始强烈感受到神秘体验。据此,追随者认为他是印度教三大神克利须那的真身。
1707316934
1707316935 即便是在印度,道成肉身也非常事。一个宗教派别很快发展起来,在柴坦尼亚生活的孟加拉尤为兴盛。该派别摒弃种姓观念,伊斯兰教对印度人的主要吸引力由此大减。在柴坦尼亚出生前,孟加拉的低等种姓一般信仰伊斯兰教。等到这个新派别出现后,很少有人改信伊斯兰教。柴坦尼亚追随者通过公共仪式热烈表达执着信念。这种公共仪式远比伊斯兰教,甚至比苏菲派神秘主义更具吸引力。
1707316936
1707316937 两位伟大的印度教诗人苏尔达斯(卒于1563年)和杜勒西达斯(卒于1623年)从印度教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汲取素材,改用印度北部的日常语言娓娓道来。这与新教徒将《圣经》翻译为西欧通俗语言相似。有了这样的改造,就连普通人也能大段背诵两位诗人的诗句。孩子们在学校里朗诵识记。诗中强调的虔诚善行上升为行为标准。印度教徒的自觉意识和宗教均一性就此增强。
1707316938
1707316939 在两位诗人中,苏尔达斯影响较小。苏尔达斯晚年入仕阿克巴朝廷。他的诗带有波斯色彩,以克利须那为歌颂对象。而杜勒西达斯将宗教热忱倾注在罗摩身上,强调罗摩人神合一的角色,不掺杂任何异族色彩。他的诗歌深深浸润了后世印度教徒的宗教和文化生活。
1707316940
1707316941 实际上,这就是三个人对印度教的影响。崇拜者认同人神合一的圣人。印度教传统中的其他神祇和神话并没有完全被抛弃。但在实践中,每一个信徒只信奉一位神人。因此,印度教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宗教派别。有的宗派崇拜克利须那,有的宗派倾心于罗摩。但这两位神祇都是毗湿奴的化身,因此不存在根本冲突。
1707316942
1707316943 对早期印度教另一主神——湿婆的崇拜有所减弱。以简单魔法见长的密宗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但印度教的最古老元素——梵语仪式在人生所有危机事件中继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婆罗门在出生、成年、婚姻和死亡之时都要念诵外人听不懂的梵语经文。只有柴坦尼亚的追随者拒绝尊崇以种姓为念的婆罗门。
1707316944
1707316945 在实际层面上,印度教也仍然在莫卧儿帝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皇帝阿克巴大力启用印度教徒,管理政务,收取税金。他去世后,继承人仍遵循其道。很多印度教徒占有广阔封地,和说波斯语的土耳其人一同参军打仗。土耳其人是莫卧儿力量的核心所在。印度教徒上层吸收了穆斯林统治者的世俗文化,赞助拉杰普特绘画。
1707316946
1707316947 绝大多数印度人仍然信奉印度教。他们把维持莫卧儿帝国运转的一少部分异族视为一种形式的种姓,一个可以忍耐,但不会被仿效的外来群体。
1707316948
1707316949 在这种态度下,伊斯兰教宣教力量被钝化。普通老百姓从柴坦尼亚和两位诗人那里找到了印度教的情感吸引力,感觉没有必要再跟穆斯林辩论偶像崇拜问题。除了在印度最南部外,印度教神庙都被损毁。新的崇拜形式在户外公共场所举行,不再关注偶像,而以赞歌、祈祷词为庆祝形式。印度教徒认为,印度教经文历史久远、博大精深,远在《古兰经》和基督教《圣经》之上。换言之,印度教深植于印度全体人民的情感思绪中,外来信仰无足轻重。
1707316950
[ 上一页 ]  [ :1.7073169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