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7529e+09
1707317529
1707317530 印度军队
1707317531
1707317532 有奥斯曼例子在先,其他穆斯林统治者自然不愿意组建火力强大的步兵武装。莫卧儿帝国和萨法维王朝都无动于衷。与旧制度下的欧洲军队相比,莫卧儿军备匮乏,训练不力,无帅少将。但武装欧洲火炮、穿上制服、配备教官之后的印度士兵也极具战斗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一点为英国东印度公司顺利执掌印度创造了可能。十几个从大不列颠群岛来的公司职员就能以欧洲方式组建印度军队。到1763年时,这支部队成为印度有史以来战斗力最强的军队。
1707317533
1707317534 中部的印度教徒叛军——马拉塔人也削弱了莫卧儿国力。锡克人在印度西北部独立。地方总督虽然在理论上接受莫卧儿皇帝的任免,但实际上也处于独立状态。印度北部频遭洗劫,先是有伊朗沙阿纳迪尔沙率军而入,后有阿富汗突袭武装越山而来。
1707317535
1707317536 内有印度教徒兴兵作乱,外有阿富汗侵略突袭,很多穆斯林王公不得不求助英国保护。为此,东印度公司执行“间接统治”政策,即保留现有政权和税收体制,但参与政事。在多数情况下,英国人给出的建议都会付诸实施。这种政策一举多得。东印度公司没花费多少钱就打开了贸易之门,很少遭到当地人反对,维持了和平局面。
1707317537
1707317538 但天鹅绒手套里的那只铁手时不时就会伸出来。1818年,马拉塔人要求独立,遭英军镇压,自此再未能成气候。1839年至1842年间,英军越过印度西北边境,入侵阿富汗,贯彻东印度公司意志。当时,曾经不可一世的莫卧儿帝国变成一道影子,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权化成一具空壳。穆斯林王公及其附庸不得不恭顺屈服。大多数印度教徒政治惰性强,对此无动于衷。在他们看来,外国主子换来换去没什么区别。在英国人眼中,只要能保证印度兵军纪不松弛,英国在印度的地位就无可撼动。
1707317539
1707317540 俄罗斯国力的增长
1707317541
1707317542 在中亚和原属萨法维王朝的土地上,阿富汗人、乌兹别克人、波斯人、哈萨克人、卡尔梅克人和阿塞拜疆人进入混战状态。纳迪尔沙(在位时间1736年—1747年)等胜出者快速建立庞大帝国,但也很快覆亡。
1707317543
1707317544 自此之后,俄罗斯向南挺进,乱局进一步升级。1723年,俄罗斯军队向南远征,将彼得大帝的威权扩展到里海南岸。随后,俄罗斯不时撤军。但不论进退与否,总对俄罗斯有利。因为进退之中,俄罗斯军队不断和欧洲对手过招,战略战术得到磨炼,所以比中亚的穆斯林势力更强。
1707317545
1707317546 俄罗斯南扩行动中的主要里程碑有:1800年吞并格鲁吉亚;1849年占领咸海以南的阿姆河流域。最终结果是,1850年后不久,俄罗斯边境延伸到中亚,与中国接壤。阿富汗和波斯(今伊朗)成为两国缓冲地带,将俄罗斯边境与英国在印度西北省份的势力边界隔开。在阿富汗和波斯两国,部落酋长挑拨俄罗斯和英国情报人员关系,因此诈谋横行,暴乱不断。虽然原有的部落生活没有中断,但到1850年时,这个曾经是世界交叉路口的地方变成了穷乡僻壤,与一切重大事件隔绝。
1707317547
1707317548 奥斯曼撤退
1707317549
1707317550 奥斯曼帝国情况更复杂,但也处于节节败退之势。1699年,奥斯曼割让匈牙利给哈布斯堡;1718年,割让巴尔干半岛给奥地利。但公元1739年至1740年间,奥斯曼暂时扳回军事败局。因奥地利将领鲁莽行军,土耳其人赢得几次战役。但这些胜利对土耳其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他们错误判断形势,以为自己打胜仗的原因是对原有军事建制的微调。只要如法炮制就能对抗欧洲军队。所以,在随后的二十五年里,奥斯曼帝国没有推行军事改革。当俄罗斯打完七年战争,又养精蓄锐,于1768年入侵奥斯曼时,土耳其人仓皇临阵,措手不及。俄罗斯大获全胜。1774年,双方签订《库楚克—凯纳吉和约》,俄罗斯控制黑海,获得黑海海峡自由通行权。
1707317551
1707317552 面对打击,土耳其人无力回应。有人认为,应该在欧洲国土上推行军事改革,但因禁卫军暴动无疾而终。地方总督拥兵自立。塞尔维亚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奋起反抗。奥斯曼帝国似乎时日无多,进入弥留之际。
1707317553
1707317554 因欧洲强国外交干预,奥斯曼帝国才免于覆亡,将国运维持到了1918年。法国和英国先后向土耳其人伸出援手。方式有以下几种:发出外交照会、派出战舰、提供军事咨询。虽有此援助力度,土耳其人仅取得了有限成就。奥斯曼帝国的边缘行省或是独立(1809年埃及独立;1830年希腊独立),或采取自治(1815年塞尔维亚自治;1828年罗马尼亚自治)。其疏于管理的省份——阿尔及利亚于1830年被法国吞并。不过,在此期间,苏丹对帝国剩余版图的统治权得以巩固。1826年,禁卫军被毁,新军建立。1839年,苏丹宣布大刀阔斧推行改革。土耳其人借鉴欧洲做法,实施法律行政改革,但从未取得实效。
1707317555
1707317556
1707317557
1707317558
1707317559 如何借鉴欧洲?奥斯曼帝国风格 左图是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三世。1789年至1807年间,他因建立欧式新步兵,损害禁卫军特权地位,而遭到杀害。实际上,从他授意画家创作这幅肖像画本身就可以看出他对传统的叛离。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披的斗篷与欧洲国王相仿。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服饰不合伊斯兰先例。但他的盘腿坐姿却是伊斯兰统治者上朝时的典型体态。毕竟,塞利姆三世并没有打算大量借鉴欧洲思想。
1707317560
1707317561 穆斯林改革运动
1707317562
1707317563 多数穆斯林对效仿西方怀有很深的疑虑。效仿西方与他们内心深处的信仰相左,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伊斯兰不是真正的信仰。而体现伊斯兰教教旨的伊斯兰教教法不允许虔诚穆斯林效仿欧洲法律习俗。所有穆斯林都相信,安拉统治世界,并将意志向穆罕默德揭示,抛弃古法愚不可及。当然,虔诚穆斯林身上也有缺点,因此激怒了安拉,让他不再青睐穆斯林。该怎么办?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回归先知时代的执着与严谨,完全遵从伊斯兰教教法,耐心等待安拉重施恩典。
1707317564
1707317565 艺术和文学
1707317566
1707317567 在这种情况下,期望伊斯兰世界出现重要的新文学艺术形式是不现实的。政治动乱之中,没有人关注原有形式是否维系。艺术家、建筑师、诗人无法靠官方赞助创作作品。但正所谓利弊相连,传统模式的崩溃为崭新的开始创造了条件。比如,阿基夫帕夏(1787年—1845年)重塑奥斯曼土耳其语,使其更接近日常用语。阿基夫帕夏虽然在文学方面未取得卓越成就,但他将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剔除出土耳其书面用语,开创了今日土耳其使用的文学语言。
1707317568
1707317569 穆斯林宣教活动
1707317570
1707317571 1700年至1850年间,穆斯林虽然在伊斯兰腹地时运不济,但稍可安慰的是,伊斯兰宣教活动仍然在非洲和东南亚取得成功。个人和小团体,尤其是初涉贸易领域的人感到伊斯兰律法很有用处。伊斯兰教为他们踏入大千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19世纪90年代前,欧洲商业活动尚未发挥重要作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阿曼人便以桑给巴尔群岛为基地,活跃于东非奴隶贸易中。在印度洋彼岸,马来海盗和商人往来于中国南海上,同棉兰老岛、婆罗洲等周边岛屿开展贸易。和几个世纪前的先人一样,这些商人扮演着伊斯兰教宣教者的角色。印度洋曾是穆斯林的势力范围,现在却已完全自治。因此,这些地区虽然皈依伊斯兰教,也只能算是品质不佳的替代品。不论在陆地上,还是在海上,穆斯林江河日下。
1707317572
1707317573 信奉印度教和佛教的亚洲
1707317574
1707317575 穆斯林很难接受欧洲人。相比之下,东南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对欧洲人的态度要随和得多。此前,穆斯林侵入东南亚,强迫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服从统治,并与其开展贸易。所以,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已经对闯入者习以为常,感觉欧洲商贸公司和穆斯林并没有多大不同。
1707317576
1707317577 从印度教徒视角来看,与穆斯林打交道时形成的习惯也完全适用于欧洲人。他们把欧洲人看作是另一个种姓。如果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不得不与欧洲人打交道,而且感觉自己受到了亵渎,他会立即举行适当仪式清除污秽。也就是说,印度教充满活力,能抵御基督教的传教攻势。宗教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这意味着,印度教徒没有意愿探寻欧洲思想,对欧洲文明不感兴趣。
1707317578
[ 上一页 ]  [ :1.7073175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