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8668
1707318669
1905年,印度总督决定将富裕大省孟加拉一分为二,疑声四起。有人认为,英国实际上是在走分而治之的老殖民路线,意欲把孟加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让穆斯林占多数,另一部分交给印度教徒。抗议活动在加尔各答等城市上演。参与者不仅有受过教育的社会上层人士,还有普通老百姓。一少部分人策划暗杀活动,以示反对英国政策。英国出兵镇压,但在1911年,经仔细斟酌后,决定将孟加拉重新合二为一。
1707318670
1707318671
除孟加拉政治骚乱外,多数印度人依然有很强的政治惰性。1911年,印度迁都德里。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前往印度接受加冕,登上印度皇位,场面富丽盛大。印度各大王公列席参加,以示对英王效忠,表达英国统治下印度民族的满足之情。
1707318672
1707318673
伊斯兰
1707318674
1707318675
很少有印度穆斯林去英国学堂读书,在印度政府任职。他们多在军队扮演重要角色。但总体来说,穆斯林很难适应基督徒统治。其他国家的穆斯林也是这种情况。到1914年时,伊斯兰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已受欧洲控制。1830年,法国攻陷阿尔及尔,殖民北非。1881年,又占领了东部的突尼斯。1912年,法国对摩洛哥的宗主权得到国际认可。在此之前,这一权利遭到德国反对,引发两次国际危机。法国势力还越过撒哈拉沙漠,向南部扩张,侵占了西非多数穆斯林王国。而逃过法国人的非洲穆斯林被英国人征服。
1707318676
1707318677
意大利与土耳其交战,于1911年攻取的黎波里。1882年,埃及落入英国人之手。在苏丹,一位世俗领袖自称是马赫迪(真主委任的所有虔诚穆斯林的领袖),并将埃及管理者逐出国境。英国出兵苏丹,对其实施英埃共管。红海、波斯湾海岸线、波斯和阿富汗南部也在英国势力范围之内。这些地区名义上保持独立,实际上接受英国补贴补给。亲英派上台,反英者遭逐。
1707318678
1707318679
在内陆,穆斯林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1884年,中国和俄罗斯将中亚最后一个独立汗国挤了出去。1907年,俄罗斯和英国达成总协定,控制了波斯北部三分之一领土。在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希腊于19世纪上半叶纷纷独立。奥斯曼土耳其丢疆丧土,节节败退,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简而言之,穆斯林在所有战场上败绩连连。这让他们难以忍受。因为自先知穆罕默德以来,穆斯林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安拉恩佑穆斯林的念头在他们头脑里根深蒂固。
1707318680
1707318681
内忧
1707318682
1707318683
土耳其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仍在名义上保持独立。他们各有各的历史、语言和军事传统。但这其中最强的两个民族——土耳其人和波斯人面临着一个两难窘境:如果完全保留民族特色,则帝国地位不保,不能控制其他民族。
1707318684
1707318685
比如,1908年,军官、改革者秘密结社,成立“青年土耳其党”,在奥斯曼帝国发动革命。他们希望把奥斯曼变成一个世俗政权,结束长久以来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纷争,最终实现不论信仰何种宗教,人人争做“奥斯曼人”的理想。青年土耳其党认为,土耳其人理应继续统治奥斯曼帝国。看到议会选举中保加利亚人、希腊人、亚美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及其他民族固守自我利益时,青年土耳其党十分不满,于是发动政变,建立威权政体。该政权领导人奉行以泛土耳其主义取代奥斯曼主义,目的是激发居住在中国和俄罗斯的突厥语族人,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和奥斯曼土耳其人同呼吸、共命运。青年土耳其党领袖梦想缔造一个庞大的亚洲帝国,让土耳其人成为人口多数。一战中,土耳其政府站在德国一边。因为,俄罗斯帝国不解体,泛土耳其主义就不可能实现。
1707318686
1707318687
至于波斯人,他们的子民多说土耳其语。自萨法维王朝以来,这些土耳其“波斯人”就已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因此,任何对传统宗教基础的背离都会立刻导致波斯帝国解体,没有哪一个波斯人愿意看到这一点。
1707318688
1707318689
在所有穆斯林中,数阿拉伯人和印度穆斯林最为困惑。阿拉伯人举棋不定,不知道是应该建立埃及、叙利亚那样的地方政权,还是泛阿拉伯帝国。犹豫不决的根源是,他们不知道是应该建立强大世俗政权,还是尽忠于伊斯兰教教法。但事实再清楚不过:世俗政权和伊斯兰教教法互相干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直到1914年,阿拉伯人还没有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闷闷不乐、怒气满怀。而印度穆斯林两面邻恶: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既害怕身边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也不愿委身于英国人。
1707318690
1707318691
诚然,在世界一些地方,穆斯林仍然处于上升势头。在非洲大部分地区以及整个东南亚,伊斯兰宣教活动面临基督教竞争,但皈依穆罕默德信仰的人数持续增加。伊斯兰教为这些民族提供了一种文明信仰,让他们走出隔绝状态,并得到各种实惠:读书识字,告别愚昧;有世界观,解答所有根本问题;有准则,规范日常行为。还有两个好处是:一夫多妻(这一点对奉行多配偶制的民族非常重要);不必和占政治主导优势的欧洲白人发生关联。虽然穆斯林宣教活动在世界这些地区不断取得成功,但这不能让身处穆斯林腹地的人得到多大安慰。他们很难知道那些遥远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即便是知道,也无助于解决眼前迫切问题。
1707318692
1707318693
结论
1707318694
1707318695
1850年至1914年间,安第斯山脉村庄几乎不受世界大事件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村落。但有一点确凿无疑:世界远比从前联系得紧密。欧洲人像一只巨大的蜘蛛,环绕全球织出了铁路和电报线路网,将所有人类网罗在内。那些逃脱畏缩,希冀回到过去美好时光,与异族和陌生客不相往来的人都不可能遂心如愿。在接下来几章里,我们将按十年一经纬审视全球,看看迄今为止人类如何观照新事态,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难题。而且,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一部分、每一阶层、每一群体、每一个人加在一起组成了人类。
1707318696
1707318697
1707318698
1707318699
1707318701
5000年文明启示录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的世界战争
1707318702
1707318703
1707318704
1707318705
1707318706
1707318707
1707318708
1707318709
解放(1945) 在人类世界中,毁灭和建设密不可分。这幅画作于二战末。可能是因为20世纪战争对美国破坏较小,美国画家本·沙恩(1898年—1969年)可以从容礼赞人类面对废墟的达观态度。该画现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詹姆斯·萨尔·瑟比遗赠。
1707318710
1707318711
20世纪的两场大战: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合并讨论。两场战争都从欧洲肇始,都是德国与盟国交战,以德国战败告终。但德国战败仅仅是在美国将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欧洲战场后才发生的。到1945年时,美国国力明显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不仅傲视欧洲,而且称雄全球。当然,美国只是暂时领先。但美国的兴盛,以及此后苏联和日本的崛起标志着16世纪以来西欧执掌世界领导权时代的结束。
1707318712
1707318713
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两场大战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14年前,民主议会制政府,以及个人对市场利益的追逐似乎是未来的浪潮,是进步的通道,所有民族最终有望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繁荣的未来。但两场大战让人们看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战争的血腥残忍明显与人们此前对文明进步的信心不相调和。还有一点清晰无疑:凌驾于私利规则上的政治组织在增加生产、提升国力方面远比人们想象的效率要高。经济体经管理后能创造奇迹,不经管制的私利不可能望其项背,这一事实在二战中体现得比一战更明显。
1707318714
1707318715
民主代议制政府也遇到了新挑战。1917年,俄罗斯建立共产主义政权。1922年,意大利成立法西斯政府。二者都以团结为政治理想。在俄罗斯,这一理想体现在对列宁及其追随者的阶级团结,在意大利是对墨索里尼及其追随者的民族团结。共产主义者和法西斯分子都认为,民主政党和选举活动会放纵个人追逐私利。这种行为不仅邪恶不道德,而且效率低下。相反,社会主义管理形式或公司组织可以更好满足人类需求,能破除战前社会旧资本主义的自私自利。德国和意大利战败后,法西斯臭名远扬。二战后,俄罗斯式共产主义的效率也越来越低。总而言之,1914年一战爆发前,人们认为民主、自由、代议制普遍适用,是善政之方。二战后,这一信心再未能完全恢复。
1707318716
1707318717
一战和二战也改变了公众对战争的态度。1914年,数百万欧洲人按照早已制订好的动员计划应征入伍,对短期内打赢战争信心满怀。战争似乎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检验,一个彰显国力的方式,一种有用的治国工具。数年后,经过两场全球战争,数百万人惨遭杀戮,战争的荣光和英勇气概几乎荡然无存。不过,虽然人们对战争不无恐惧,却并未中止备战姿态。越来越昂贵的军备竞赛在1945年后展开,激烈程度甚于1914年前。
[
上一页 ]
[ :1.7073186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