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18686
1707318687
至于波斯人,他们的子民多说土耳其语。自萨法维王朝以来,这些土耳其“波斯人”就已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因此,任何对传统宗教基础的背离都会立刻导致波斯帝国解体,没有哪一个波斯人愿意看到这一点。
1707318688
1707318689
在所有穆斯林中,数阿拉伯人和印度穆斯林最为困惑。阿拉伯人举棋不定,不知道是应该建立埃及、叙利亚那样的地方政权,还是泛阿拉伯帝国。犹豫不决的根源是,他们不知道是应该建立强大世俗政权,还是尽忠于伊斯兰教教法。但事实再清楚不过:世俗政权和伊斯兰教教法互相干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直到1914年,阿拉伯人还没有找出问题的答案,因此闷闷不乐、怒气满怀。而印度穆斯林两面邻恶: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既害怕身边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也不愿委身于英国人。
1707318690
1707318691
诚然,在世界一些地方,穆斯林仍然处于上升势头。在非洲大部分地区以及整个东南亚,伊斯兰宣教活动面临基督教竞争,但皈依穆罕默德信仰的人数持续增加。伊斯兰教为这些民族提供了一种文明信仰,让他们走出隔绝状态,并得到各种实惠:读书识字,告别愚昧;有世界观,解答所有根本问题;有准则,规范日常行为。还有两个好处是:一夫多妻(这一点对奉行多配偶制的民族非常重要);不必和占政治主导优势的欧洲白人发生关联。虽然穆斯林宣教活动在世界这些地区不断取得成功,但这不能让身处穆斯林腹地的人得到多大安慰。他们很难知道那些遥远的地方发生了什么,即便是知道,也无助于解决眼前迫切问题。
1707318692
1707318693
结论
1707318694
1707318695
1850年至1914年间,安第斯山脉村庄几乎不受世界大事件影响。全球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村落。但有一点确凿无疑:世界远比从前联系得紧密。欧洲人像一只巨大的蜘蛛,环绕全球织出了铁路和电报线路网,将所有人类网罗在内。那些逃脱畏缩,希冀回到过去美好时光,与异族和陌生客不相往来的人都不可能遂心如愿。在接下来几章里,我们将按十年一经纬审视全球,看看迄今为止人类如何观照新事态,应对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难题。而且,我们不应该忘记,每一部分、每一阶层、每一群体、每一个人加在一起组成了人类。
1707318696
1707318697
1707318698
1707318699
1707318701
5000年文明启示录 第二十三章 20世纪的世界战争
1707318702
1707318703
1707318704
1707318705
1707318706
1707318707
1707318708
1707318709
解放(1945) 在人类世界中,毁灭和建设密不可分。这幅画作于二战末。可能是因为20世纪战争对美国破坏较小,美国画家本·沙恩(1898年—1969年)可以从容礼赞人类面对废墟的达观态度。该画现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詹姆斯·萨尔·瑟比遗赠。
1707318710
1707318711
20世纪的两场大战: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合并讨论。两场战争都从欧洲肇始,都是德国与盟国交战,以德国战败告终。但德国战败仅仅是在美国将资源和人力投入到欧洲战场后才发生的。到1945年时,美国国力明显超过其他所有国家,不仅傲视欧洲,而且称雄全球。当然,美国只是暂时领先。但美国的兴盛,以及此后苏联和日本的崛起标志着16世纪以来西欧执掌世界领导权时代的结束。
1707318712
1707318713
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两场大战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914年前,民主议会制政府,以及个人对市场利益的追逐似乎是未来的浪潮,是进步的通道,所有民族最终有望沿着这条路走向和平繁荣的未来。但两场大战让人们看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战争的血腥残忍明显与人们此前对文明进步的信心不相调和。还有一点清晰无疑:凌驾于私利规则上的政治组织在增加生产、提升国力方面远比人们想象的效率要高。经济体经管理后能创造奇迹,不经管制的私利不可能望其项背,这一事实在二战中体现得比一战更明显。
1707318714
1707318715
民主代议制政府也遇到了新挑战。1917年,俄罗斯建立共产主义政权。1922年,意大利成立法西斯政府。二者都以团结为政治理想。在俄罗斯,这一理想体现在对列宁及其追随者的阶级团结,在意大利是对墨索里尼及其追随者的民族团结。共产主义者和法西斯分子都认为,民主政党和选举活动会放纵个人追逐私利。这种行为不仅邪恶不道德,而且效率低下。相反,社会主义管理形式或公司组织可以更好满足人类需求,能破除战前社会旧资本主义的自私自利。德国和意大利战败后,法西斯臭名远扬。二战后,俄罗斯式共产主义的效率也越来越低。总而言之,1914年一战爆发前,人们认为民主、自由、代议制普遍适用,是善政之方。二战后,这一信心再未能完全恢复。
1707318716
1707318717
一战和二战也改变了公众对战争的态度。1914年,数百万欧洲人按照早已制订好的动员计划应征入伍,对短期内打赢战争信心满怀。战争似乎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检验,一个彰显国力的方式,一种有用的治国工具。数年后,经过两场全球战争,数百万人惨遭杀戮,战争的荣光和英勇气概几乎荡然无存。不过,虽然人们对战争不无恐惧,却并未中止备战姿态。越来越昂贵的军备竞赛在1945年后展开,激烈程度甚于1914年前。
1707318718
1707318719
从所有这些角度来说,20世纪两场大战构成了国际事务的转折点。其全面含义和深远影响,我们仍未知晓。不过,事情看起来似乎是这样:这两场大战标志着我们通常所称的世界现代史的终结。“现代”发轫于1450年左右,在1945年画上句点。新时代叫什么,我们还没有起好名字。生活在其中的我们只能心怀好奇,驻足等待,看看事情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1707318720
1707318721
一战爆发
1707318722
1707318723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一个名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年轻人愤怒射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人,奥地利人因此认为塞尔维亚政府应为此次暗杀负责。在此之前,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君主之间的摩擦已经非常激烈。塞尔维亚人生活在两国边境线上,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希望建立主权统一国家。暗杀事件后,奥地利政府决定借势给塞尔维亚人上一课。他们错误地以为,欧洲其他国家政府也不会支持暗杀活动。而且,如果奥地利对塞尔维亚政府的要求不那么苛刻,或者塞尔维亚政府不那么尽力满足奥地利要求,那么这场危机可能仅仅局限在巴尔干半岛,就此终局。
1707318724
1707318725
但自1907年以来,欧洲列强各自结盟,形成对立阵营,把一次外交危机演变成了一场灾难。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德国力挺奥地利,法国站在俄罗斯一边反对德国。英国在犹豫之后,试图找到和平解决方案,但最终和法俄站在一起。只有曾经与德国和奥地利结盟的意大利没有加入。危机全面升级为战争。7月28日,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3日,英国向德国和奥地利发动战事。
1707318726
1707318727
危机升级为战争的原因之一是,欧洲列强已经提前做好了详细周密的动员计划。只要一下令,就会立即生效。一旦更改,就会陷入乱局。每一计划都包含精确计算的时间表,经铁路运送部队和补给到战略地段,能够在最短时间里调集最大兵力。哪支部队战斗力最强,出兵速度最快,就能成功实施对敌战略计划,并有望在短短几周内赢得决定性胜利。所有决定速度、人数、物资和作战质量的东西都会到达战场。第一动员令一旦生效,就绝不允许有片刻延迟或犹豫。因此,在奥地利做出攻打塞尔维亚的决定后,俄罗斯立即调军,德军、法军接连出动。如果敌方动员计划也于此时生效,则作战双方都没有回头路。
1707318728
1707318729
事实证明,德国战争计划效率最高。德国向比利时大举进军,计划穿过法国北部,包围巴黎后,到后方将部署在德国边境沿线的法军击溃。这一计划在头几个星期里发挥了作用。但到了9月初,德军离巴黎越来越近,两支先遣纵队间出现了一道口子,法军乘隙而入。因害怕先遣部队被切断,德军决定于1914年9月9日撤到马恩河后。
1707318730
1707318731
1707318732
1707318733
1707318734
一战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枪杀哈布斯堡王朝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这张照片记录了普林西普(图左)行刺后被捕的情景。被捕之前,普林西普吞下了一粒装有毒药的胶囊,但并未死亡。后来,他接受了奥地利当局的审判。当时,普林西普只有18周岁,尚未达到法定行为能力,被判最多20年监禁。1918年4月,他感染肺炎身亡。六个月后,哈布斯堡王朝在他引发的战争中覆灭。照片中人物所着服装风格多样,既有西式军装和便装,又有当地传统服饰,可见当时波斯尼亚国内正在发生文化冲突。穆斯林头戴圆筒形无檐毡帽,方便祷告时将额头抵在地面。基督徒戴檐帽或无檐帽,彰显身份不同。
1707318735
[
上一页 ]
[ :1.7073186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