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18791e+09
1707318791 1919年讲和/1939年开战 左图拍摄于1919年至1920年巴黎和会期间,展现了“三巨头”街头散步情景。左边是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中间是法国总理乔治·克列孟梭,右边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公正持久和平问题上,三位领导人存在分歧,但最终达成妥协。1920年,体现这一妥协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施。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认为这一合约没有做到公平公正。20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德国逐步撕毁《凡尔赛和约》。希特勒首先重整军备,占领莱茵兰。随后,他要求生活在其他国家的日耳曼人回到他建立的第三帝国。希特勒将德国边境拓展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日耳曼人生活区。当他还想要吞并日耳曼人和波兰人散居的波兰部分领土时,英法两国被迫迎战。右图显示了1939年9月1日德国国会大厦内景。希特勒宣布进军波兰,解放同胞,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
1707318792
1707318793 巴勒斯坦问题更复杂。一战中,英国政府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设民族家园。从19世纪90年代起,这种犹太复国主义理想就开始在欧洲犹太人中盛行,但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英国新政府对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双方看法都不认可,希望找到妥协折中办法。
1707318794
1707318795 在远东,日本不断对中国和俄罗斯远东诸省采取军事行动,引起美国强烈怀疑。英国自1902年起与日本结盟,但此时感觉不得不与美国合作。日本人看透了英美两国的心思,决定从上述两地撤军。1922年,三国在华盛顿举行谈判,签订海军限制条约,界定世界海军强国的军舰数量。英美日同意三国主力舰数量比例为5∶5∶3。尽管日本总体上处于劣势,但却巩固了远东水域上的已有优势地位。因为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不可能把整支舰队调到远离国内的海军基地上。但1922年华盛顿条约对稳定中国局势没有任何帮助。起始于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革命导致的内乱使中国处于军阀割据状态。
1707318796
1707318797 因此,1918年至1923年间签订的一系列和约非常片面、充满缺陷,为未来埋下隐患。这在欧洲体现得尤为明显。1922年,失望沮丧的意大利人把一个野心勃勃的法西斯政府推上政治舞台,而德国人把对《凡尔赛和约》的憎恨深埋心中。
1707318798
1707318799 稳定和危机再起:1923年至1933年
1707318800
1707318801 新经济政策下,苏联经济缓慢复苏。列宁遭暗杀者枪击后并发中风,于1924年去世,苏共政权受到削弱。1920年,因国会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美国退出欧洲事务。剩下的两个战胜国也因法国于1923年占领德国部分地区、强迫赔款而出现关系紧张。德国经济陷于崩溃,面临共产主义和法西斯革命的危险。美国重新介入,提出“道威斯计划”。美国银行家借钱给德国,偿付英法赔款。而收到赔款的英法两国还要分期向美国偿付战争借债。在一段时间里,这一安排发挥了作用,甚至还刺激了德国的工业增长。美国安享战后繁荣。消费品实现批量生产,汽车、收音机、洗衣机等走进越来越多美国人的家里,深刻改变了旧有生活模式。
1707318802
1707318803 1929年,繁荣转为萧条。其实这一循环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弄清楚。奥地利银行破产,引发美国恐慌。维持德国经济复苏的贷款突然之间难以为继。金融恐慌中,美国工厂也借不到款。制造商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关门大吉,要么急剧紧缩生产。早先,这种危机是可以忍受的。因为多数经济活动集中在农业领域,工厂倒闭后,失业工人还能去投奔农村亲戚,等待新工作机遇。但在20世纪30年代,这种情况在德国、美国等国不可能出现。太多人生活在城市里,找不到可以投靠的农村亲戚。
1707318804
1707318805 失业工人要想不挨饿,也可以找私人慈善和公共救济。但为什么会出现工厂停工不能生产?为什么会出现工人待业买不起生活必需品?当时没有一个人能给出合理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预言似乎即将实现。而且,从1928年起,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政府制订了宏伟的工业发展五年计划,苏联在建设现代发电厂和工厂方面不断夺取新胜利。但就在此时,西方遭遇经济萧条,数百万人生活困顿。这一对比让局面更加复杂尖锐。苏联农民为斯大林快节奏工业化提供了粮食和劳动力,却没有得到任何回报。因此可以说,苏联工业化成本由苏联农民承担。但在当时,这一点并不明晰。
1707318806
1707318807 移向战争:1933年至1939年
1707318808
1707318809 虽然德国和美国都遭遇经济萧条,民怨载道,但两国的政治取向却大为迥异。在德国,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1945年)和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于1933年1月夺取政权。同年3月,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1882年—1945年)当选美国总统,启动新政,应对经济大萧条。虽然他们的支持者意见纷纭,但希特勒和罗斯福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采用一战国家动员法,应对大萧条危机,并实现了自我目的。当然,两个政权存在根本不同。希特勒是狂热民族主义者,意图推翻《凡尔赛和约》;而罗斯福是民主党人,心态乐观向上,对国际事务没有多大兴趣。
1707318810
1707318811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政权较早。但希特勒着意建立效率和实力远超意大利的专制统治。1922年至1927年间,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首贝尼托·墨索里尼(1883年—1945年)巩固专制地位。墨索里尼认为,应加强国内团结,加紧国外扩展。这一论调在意大利反响不一。旧有农民生活模式仍在南方盛行,罗马天主教会和其他保守主义者是第二个制约力量。最初,墨索里尼意图吞并南斯拉夫和希腊,建立地中海帝国,但遭到英法两国在国际联盟中的钳制。1933年,墨索里尼攻打埃塞俄比亚,为1896年意大利战败复仇。国际联盟大为光火,但未能如愿阻止。1936年,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全境。
1707318812
1707318813 希特勒上台之前,部分以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为模子,组建纳粹党。但希特勒界定的国家社会主义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区别在于种族态度。希特勒宣称,“雅利安”种族至高无上,但日耳曼雅利安人已被犹太人等劣等种族败坏。因此,他在1933年上台后的目标之一就是把德国各阶层犹太人驱逐出境。希特勒还希望重振德国军威,解决数百万选民的失业问题。大型市政工程,尤其是道路铺设项目,降低了失业率。1935年后,德国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羽翼已丰,便公开谴责《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
1707318814
1707318815 1936年,英法联名反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墨索里尼因此与希特勒结盟。1936年至1939年间,意大利和德国扶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892年—1975年)打赢西班牙内战,建立法西斯政府。而在法国,因国内经济不振,人民士气低落,不愿接受战时动员令。希特勒趁机巩固军备,希望逃脱执行1919年和约中规定的德国东部边境领土处置决议。他借民族自决权一说,吞并奥地利,并于1938年瓜分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他又将视线投向波兰,遭到强力抵抗。但希特勒决意攻取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707318816
1707318817 美国虽然从经济大萧条中复苏,但在20世纪30年代末以前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状态。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加强战备,应对德国和日本侵略威胁,并因此解决了大部分失业问题。起初,美国并不愿意重整军备,但欧洲大事件,以及日本再次图谋亚洲大陆的举动让美国国内的舆论倾向天平失衡。
1707318818
1707318819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始于1931年,因中国连年战乱,各地军阀割据而社会矛盾激化。蒋介石(1887年—1975年)似乎有力量统一中国。蒋介石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为国民党党首。但在1927年,他与共产党发生争执,大肆屠戮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幸存者逃到乡村。在毛泽东(1893年—1976年)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最终落脚延安,从苏联获得些许补给继续发展。在中国其他地方,旧军阀或屈从于蒋介石,或被其消灭。
1707318820
1707318821 但在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日本人就已插手满洲地区。他们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宣称清王朝末代皇帝为伪满洲国皇帝。国际联盟谴责这一行径,但未能遏制日本侵略步伐。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不承认伪满洲国这一远东新政权。敌对气氛越来越浓厚。1935年,日本侵略华北,并沿东部海岸向南方逼近,企图将中国庞大版图据为己有,但未能得逞。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快速建立重工业,为日军提供补给。日军不仅在日本国内扮演着越来越独立的角色,在亚洲大陆也是如此。日军侵略中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实际上,认定二战于1939年9月1日爆发的传统说法是片面武断的。亚洲战事起始于1931年。也就是说,从远东视角来讲,战争已于1931年引爆。
1707318822
1707318823 在讲述二战以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情况,看看这些地方在二战期间表现如何。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对倚靠原材料出口的国家打击最大。价格下跌,需求疲软,农场上、矿山里堆满了卖不掉的产品。地方政府完全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但在以温饱型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地方,大萧条影响较小。城里的失业者还能回到农村,投靠亲戚找活路。
1707318824
1707318825 因此,殖民统治下的非洲处于政治平静状态。虽然意大利征服了埃塞俄比亚,但非洲大陆其他地方没有受到明显影响。相比之下,印度是英国统治者和国大党之间的是非之地。国大党领袖莫罕达斯·甘地(1869年—1948年)主张印度独立,实现民族自决。甘地提倡消极抵抗,通过“精神力量”战胜压迫。这让英国处境尴尬。他们怎么可能在欧洲支持民主自治,而又在印度否定这一原则呢?甘地曾因违反英国法规数次入狱,但这更壮大了他在印度的支持力量。另一方面,印度穆斯林对甘地领导的运动心怀忧虑,害怕印度独立后会变成印度教徒的天下,损害穆斯林的宗教身份和社会地位。20世纪30年代末,印度一些穆斯林开始为建设独立政权奔走呼号。这在短期内可能有助于英国在印度巩固统治地位。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讲,却也鼓励了印度其他群体,加入到反英浪潮中。
1707318826
1707318827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巴拉圭和玻利维亚之间的激烈战争于1935年结束,经调停后,两国重立边界。再往北去,墨西哥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于1933年后进入相对友好期。罗斯福总统倡导睦邻友好政策。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原来要求墨西哥政府赔偿1911年革命前后没收财产,但现在不予追究。
1707318828
1707318829 在太平洋诸岛,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自治领,政府忙于摆脱经济大萧条困境,但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1707318830
1707318831 世界事务被欧洲政治戏剧主导。20世纪30年代中期,希特勒挑战既定国际关系的欲望日益明显、愈发迫切。1939年9月,欧洲爆发战事,并迅速传遍全球,升级为世界战争,比1914年至1918年战争更像是世界大战。
1707318832
1707318833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至1941年轴心国先胜
1707318834
1707318835 1939年9月,德国侵略波兰,英法两国不情愿中伸出援手。一战的记忆仍历历在目。1914年时,欧洲人满心期待战争。而现在,这种情绪了无踪影。但希特勒政权比1914年的德国政府更为机巧,已下定决心为胜利打下根基。1939年8月23日,希特勒和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秘密约定瓜分波兰。希特勒提出的条件是,苏联必须为德国供应食物和其他战争用的原材料。斯大林此前极度憎恶希特勒,但此次改弦更张。希特勒和斯大林的约定使德国免于重蹈一战封锁覆辙,战时经济受损较小。
1707318836
1707318837 闪电战
1707318838
1707318839 希特勒也为敌人准备了闪电战,动用坦克、卡车和飞机加快军事行动速度。坦克纵队,辅之以摩托化步兵和低空飞机能够突破狭窄阵地,深入后方数千米,并袭击总部,破坏敌军指挥控制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弄清楚是谁包围了谁。坦克耗费大量燃料弹药,没有补给寸步难行。而与总部切断的部队,面对着后方有敌人,头顶有敌机盘旋,很可能惊慌失措。但装甲部队也可以深入敌人后方,夺取敌军汽油,从而保持前进态势。
1707318840
[ 上一页 ]  [ :1.70731879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