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25097
克吕尼与改革 反对这些流弊的运动是由各类修士进行的,特别是法国的克吕尼的修士。克吕尼改革运动遍及全欧。它得到几个皇帝的支持。
1707325098
1707325099
红衣主教团 11 世纪中叶,富有改革精神的教皇在运动中带头反对“买卖圣职”,反对对教会的政治控制,反对教士结婚。1059 年,教皇尼古拉二世颁布命令:此后教皇不得由皇帝或罗马的贵族家族提名,而应由罗马的主教、神父和会吏合组的团体推选。这种方法意图把较好的人放在职位上,使他们有较多的独立性,不受外来影响。这个选举团体后来以红衣主教团著称。
1707325100
1707325101
希尔德布兰德 11 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是希尔德布兰德,即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他是诚挚、正直而无畏的。在热忱与精力方面,他可与先知以利亚相比拟。他致力于增强教会统治权,在锡封问题上同皇帝亨利四世发生了冲突。格列高利禁止任何世俗统治者——即使是国王或皇帝——锡封教职人员,即授予后者戒指与牧杖作为神职的象征。
1707325102
1707325103
亨利与卡诺萨 特别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北部,兴起了抗议的风暴。皇帝拒绝服从,而且试图废黜教皇。格列高利则以开除皇帝的教籍相回敬——把他从教会中驱逐出去。不久亨利发现自己面临着一场德意志的叛乱,在惊慌之中他赶忙到意大利求见教皇并乞求宽恕。在积雪的亚平宁山中的卡诺萨城堡里,教皇让皇帝穿着悔罪人的粗布衣,赤脚站在庭院中达 3 天。教皇想给其他专横的统治者一个教训的实例。然后教皇宽赦了他,并接纳他回到教会。这是在 1077 年。
1707325104
1707325105
但是亨利没有遵守他的诺言。冲突又重新开始了。封建领主们也参与了这场争端,因此德意志被内战困扰了许多年。格列高利七世实际上被逐出罗马,1085 年死于流亡中。临终时他说:“我爱好正义,憎恨罪恶;因此我在流亡中死去。”
1707325106
1707325107
沃尔姆斯宗教协定 多年以后,到了 1122 年,格列高利所力争的改革才在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中完成了,这个条约同意,只有教皇或他的代表才能以戒指和牧杖锡封主教或其他教职人员。
1707325108
1707325109
英诺森三世 在锡封的冲突中获胜以后,教皇就可以发挥巨大的权威,并要求成为最高权威。或者可以说,教皇影响达到最高是在英诺森三世(1198—1216 年)时,他曾宣称,尽管“王侯受有尘世之权”,而教士却有一种更崇高的权力,因为他们处理人类的灵魂。英诺森三世的野心就是要使教皇成为一切基督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君主。
1707325110
1707325111
1707325112
1707325113
1707325114
图 19-3 意大利托斯卡那的女伯爵玛蒂尔达(约 1046—1115 年)是教皇改革理念的坚定支持者。她在她的城堡安排了教皇和皇帝的戏剧性会面。在画面中,皇帝下跪,教皇演讲,而伯爵劝说,表明达成了谅解,亨利重归教门
1707325115
1707325116
在他的一切政治成就中,最著名的是他对英格兰国王约翰的胜利,后者胆敢反对他任命斯蒂芬·兰登为坎特伯里大主教。
1707325117
1707325118
灵性的基础 教会的真正力量并不在于它的政治活动,而在于它的成员对于它具有神圣使命的信心。教会声称,也被人们承认,它是耶稣基督为了传布他的福音、施行圣礼并为人类在永恒的生命中取得永恒的幸福而建立的永恒的基础。
1707325119
1707325120
异教徒与异端裁判所 在中世纪的欧洲,异教徒总是被人以愤怒和恐怖来看待。有些人则被处死。13 世纪时还设立了一种特殊的法庭体制来审理异教徒。这种体制在历史上以“异端裁判所”著称。犹太人并不作为异教徒来审理。他们被许可保有他们的教堂和祭司,但总是有很多反对他们的偏见。我们还将看到,为了反对穆斯林进行了一系列十字军的恶战。
1707325121
1707325122
宗教上的不宽容 中世纪的悲剧是,基督徒竟然忘记了他们自己的创始人曾是不宽容的受害者,他曾教导世人要宽容。但是对他们来说,不宽容已成为一种遗传的习性,很难丢掉。这是符合他们的强烈信仰和深切热忱的。而这种或那种的不宽容,在我们自己的时代也并没有完全绝迹。我们所谓的宗教自由也只是一个新近的尚不完善的成就。
1707325123
1707325124
19.3 帝 国
1707325125
1707325126
一次罗马的复兴 我们已经看到,中世纪的西方帝国并不是古代罗马帝国的直接延续。它是一个新的帝国,沿用着扩大了的旧名称。800 年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加冕为罗马皇帝。在西方又没有了皇帝一个时期之后,公元 962 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伟大的德意志国王鄂图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这个理想就是说,帝国要像天主教教会一样,应该包括一切基督教王国。因此,帝国在政治领域中的目的也像教会在精神领域中的目的一样。它坚持它是古代基督教罗马帝国的真正继承者。所以它自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1707325127
1707325128
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的最大范围曾包括日耳曼、尼德兰、波希米亚(捷克及斯洛伐克)、奥地利、瑞士、勃艮第以及意大利的大部分。它从未包括法兰西的西部、英格兰、西班牙、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或匈牙利。
1707325129
1707325130
德意志王国 鄂图一世及其继承者的神圣罗马帝国是建立于德意志王国之上的,后者实际上是在 843 年根据凡尔登条约从加洛林帝国分裂出来的。鄂图自己首先是和最主要是德意志国王,而从他以后,无论谁是德意志国王,在正常情况下都是神圣罗马皇帝。但情况常常是不正常的。
1707325131
1707325132
如果这些德意志国王只把全力用在德意志境内,他们或许像在英格兰和法兰西建立的民族国家那样,早就建立了一个强盛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但由于个人的野心、古代光荣的诱惑和教皇的敦促,他们脱离了实际而转向幻想。他们企图在他们的德意志王国上重建古老的罗马帝国——然而失败了。他们只有一个帝国的虚名。德意志并没有统一起来。
1707325133
1707325134
皇 帝 帝国的元首由王侯们推举,在他受教皇的加冕之前,称为“德意志国王”或“罗马人之王”。之后,他就是“罗马皇帝”。皇帝总是设法使他的儿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当选为“国王”,以便在他自己的家庭中取得继承权;就是以这种方式,皇帝称号便在长时期内父子相传下去。
1707325135
1707325136
从理论上说,皇帝握有大权——他是君士坦丁和狄奥多西的继承人——但事实上他并不比封建领主大多少,只不过有从自己地产中获得的,或说服他的封臣们赠予他的那么一点权威。但他的封臣们也都是唯恐丧失权力的,并小心翼翼地不使皇帝过于成为他们的主人。
1707325137
1707325138
1707325139
1707325140
1707325141
地图 19.1 早期中世纪的欧洲,1095 年
1707325142
1707325143
选帝侯 我们已经看到,某些封臣(王侯)可以选举“德意志国王”;因此,他们也就间接地选举了皇帝。他们以“选帝侯”或“选侯”著称。其人数因时代不同而稍有变化,但 1356 年著名的“金印诏书”最后规定为七人。“诏书”在当时是对法令或盖有印章的文件的流行称呼。它只是一个拉丁字“bulla”即印章的简写。之所以叫作“金印诏书”,是因为它的印章是放在金盒之内的。按照“金印诏书”所规定的七个选帝侯是:美因茨、特里尔与科隆的三个大主教,波希米亚王,享有王权的莱茵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兰登堡侯爵。
1707325144
1707325145
自由城市 在神圣罗马帝国中,某些城市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意大利北部、莱茵河和美因河流域以及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它们从皇帝和王侯那里索取到特许证,从而发展起大量的自治权,甚至最终在实际上变成独立的。在德意志还有为数极多的小骑士和男爵,他们在理论上是皇帝的直接封臣,但在实际上,他们目无法纪,各逞所欲,经常从他们的城堡中出袭,劫掠行旅客商。商人和城市同盗匪般的男爵们作战;城市同男爵们又相互作战;王侯们和城市又时常同皇帝作战。凡此种种,当然都损害了皇帝的地位,并削弱了所谓的帝国。强大到能够维持秩序的皇帝是罕见的。
1707325146
[
上一页 ]
[ :1.7073250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