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30985
美国扩张的势头方兴未艾。由扎卡里·泰勒领导的美军两次击败墨西哥的北部军队。扎卡里·泰勒在后来当选美国总统。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率部在韦拉克鲁斯登陆,向墨西哥城大举挺近。经过一个多月的巷战,1847年9月墨西哥城沦陷。在此次战斗中,一批优秀的年轻指挥官脱颖而出,其中包括罗伯特·李上尉,乔治·麦克莱伦上尉,尤利西斯·格兰特中尉和杰弗逊·戴维斯上校。
1707330986
1707330987
墨西哥被迫求和。在之后的合约中,墨西哥不仅承认德克萨斯被美国吞并的既成事实,也将加利福尼亚、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割让美国。格兰特中尉在他的回忆录中感慨道:“没有什么再比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之战更加不义,更加邪恶的了。当时我就萌生了这个想法,但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不敢为他国伸张正义,也没有足够的勇气辞职。”美国的膨胀力量是爆炸性的。“天定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是墨西哥不幸位于它的必经之路而已。美墨战争使“帝国神话”和“南北美大陆拓殖”的观点在美国境内甚嚣尘上,这为未来南美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笼上了一层阴影。
1707330988
1707330989
近期的收益是巨大的。当代表团成员与墨西哥就合约问题进行谈判时,一位美国工人在加州发现了第一块金矿石。于是,这个深受古老西班牙文化影响,萎靡不振的墨西哥省份瞬时振奋起来,淘金的狂潮如烈火般遍地蔓延。1850年时,加州的人口约为八万二千人,在短短两年内,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二十万七千人。太平洋海岸出现了一个无法无天的淘金阶层。各行业各阶层的人纷纷从毗邻各州或东部赶来,一窝蜂涌入加利福尼亚。许多人死于谋杀和相争,许多人死于寒冷和饥饿,还有许多人在匆匆乘船赶来时被合恩角附近的海水所吞没。在加州黄金断送了无数人的性命,但也使一些人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财富。
1707330990
1707330991
欧!加利福尼亚,
1707330992
1707330993
这是我所追寻的土地,
1707330994
1707330995
我向萨克拉门托奔去,
1707330996
1707330997
怀里抱着脸盆之类东西。
1707330998
1707330999
加州政府迫切需要解决淘金热所招致的无政府状态。于是华盛顿便再次出现了关于接纳新州的,无休无止的争吵。由于中央政府一时举棋未定,加州人便自己组织了地方会议,同时还起草了一份临时宪法。
1707331000
1707331001
在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片新的领域在更遥远的北部逐渐形成。许多人离开了人口稠密的东北各州,沿着“俄勒冈小道”(Oregon Trail)向西行进,在尚未划定的美加边境到太平洋西岸一带建起了新的家园和农场。当时,南方的德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州前景未决,美国政府并不急于与英国就北部边境发生纠纷。南方人强烈反对接纳俄勒冈,因为那里的拓殖者反对奴隶制制度,一旦加入联邦,俄勒冈州又会成为一个禁奴的“自由州”。美国开始与英国进行谈判,尽管国内许多人叫嚣“要么以五十四度四十分划界,或要么开战”,但是1846年6月,美英仍以和平方式达成协议,以北纬四十九度作为两国边界。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国皮尔政府的外交大臣阿伯丁,他个性圆融,善于斡旋。美英纷争现在得到解决,1859年,俄勒冈正式成为了美国的一个州。
1707331002
1707331003
在北美大陆形形色色的殖民点中,最标新立异的当属盐湖城的摩门教的殖民地。1847年春,实行多配偶制的摩门教派成员在先知布里格姆·扬的领导下,从伊利诺伊州出发,向西寻找自由和平且不受纷扰的土地。入夏时分,他们到达了盐湖附近,两个小时后,便开始在此开垦土地,建设的家园。不到三年,这里已经发展为一片精心规划的繁荣社区,拥有一万一千名居民。此处的人们不仅富有宗教热情和家庭观念,同时还颇具经济头脑。1850年,摩尼殖民地获得联邦政府承认,被命名为犹他州。这块殖民地正好位于俄勒冈小道要冲,是俄勒冈州往来加州的必经之地。犹他居民向往来两地旅行者和冒险家的出售食物和必需品,以此积累了不少财富。不久,一些目无法律和没有信仰的各色人等也都聚集到了盐湖地区,虽然盐湖城已不再是宗教净土,但它还是逐渐发展为美国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1707331004
1707331005
随着这块奇特殖民地的诞生,各色殖民点相继涌现出来。此时,联邦政府正忙于规划由墨西哥战争与美英和谈取得的新领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双方的斗争再次达到了高点。
1707331006
1707331007
1707331008
1707331009
1707331011
伟大的民主 第九章 奴隶制与联邦分裂
1707331012
1707331013
1850年之后,美国的光明前景使欧洲国家羡慕不已。北美大陆已被征服,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十年之间,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和国内贸易都翻了一番,国内贸易发展尤为瞩目。此际,美国商船的数量已超过了英国。1850年至1851年间,国家发行了价值约五千万英镑的金币。同时,美国人克服千难万险,铺设了超过三万英里的铁路,这更增加了统一国家的经济凝聚力。基于英国制度和习惯法的美国式民主,在大洋屏障及皇家海军的保护之下,在法国大革命的刺激和推动之下,此刻也终于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势头。农业巨大潜力得到发挥,同时也滋养了东部各州发达的工业,二者之间实现了平衡。在一切物质成就方面,美国已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点。
1707331014
1707331015
然而在几年之前,有识之士就已预见到动乱的来临。它不仅分裂美国的躯体,还将伤害它的灵魂。北美洲的三个种族中,白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则遭到排斥和剥削,他们对挤占他们生存空间的白人殖民者十分厌恶,他们鄙视白人武装,尤其对他们的文明深恶痛绝。黑人的地位是一个社会问题,在道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两个有色人种都遭受地位优越的白人欺压、践踏和蹂躏,犹如牲畜被人驾驭、役使或消灭一样。骄傲的印第安人种族被“自由世界”的白人推上了灭亡之路,而四百万黑人几乎全都属于奴隶阶级。
1707331016
1707331017
美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各异,因此利益、观念和文化上的分歧也层出不穷。在北纬四十度线及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构成的三角洲以南地区,黑人奴隶制早已是根深蒂固。可以说,南部诸州的社会发展完全建立在黑人奴隶制的基础上。这是一种冷酷、残暴和落后的发展模式。大种植园主是社会上层阶级,他们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庄园,过着封建式养尊处优的生活。无数小种植园主经营棉花农场,他们利用奴隶劳作,将产出的棉花销往世界各地。居住在“蓄奴州”的六百万白人中,只有不到三十五万人拥有奴隶,只有四万人拥有需要二十个以上劳力的种植园。三四千个大奴隶主把持着南方的政务,就像中世纪的贵族统治英格兰。在他们之下,有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三个阶层:第一是几十万中小奴隶主,对他们而言,所谓的“独特黑奴制度”为家庭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第二是人数众多的自耕农阶层,他们同北方的农民十分相似;第三是下层社会的“白人穷鬼”,可以用来组织军队。
1707331018
1707331019
南方白人过着体面悠闲的生活,不像北方人那样终日繁碌。这种天壤之别的出现,当然不是南方白人的过错。二百多年来,西班牙、法国,特别是英国一直从事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他们源源不断将非洲黑人运往美洲地区。这些欧洲人在非洲西海岸捕获大量黑人,然后像运输牲口那样将他们运过大西洋。很快,黑人便成为了买主的财产,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大多数人适应了这种奴隶生活,虽然相比欧洲基督教国家而言,他们的生存条件恶劣不堪,但也不像在非洲茹毛饮血那般严酷。一般来说,黑人就像中世纪的奴隶那样,拥有劳动、繁殖能力和市场价值。这些价值与日益提升的社会道德标准可以保护他们免受无缘无故的折磨和虐待。
1707331020
1707331021
南方种植园主与奴隶们一样,都是在荒烟蔓草的原野上长大,对其他的人际关系十分生疏。然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整个社会的传统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规模庞大、独具特色且逐渐成熟的社会,招致了发展迅猛、实力强大的基督教世界的敌意和怒火。长期以来,奴隶主们在土壤肥沃的火山坡上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现在,这座火山开始隆隆作响,剧烈颤抖,涌出黑烟,这无不预示着,一场可怕的灾祸即将降临。
1707331022
1707331023
今天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黑人奴隶制度是多么牢固地扎根于南方各州的社会生活,多么紧密地与经济、文化水乳交融。通过多种商业行为及政治渠道,奴隶制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北方自由州的广大地区。单凭一组数据就能表明,南方各州根本无法摆脱奴隶制这种可怕的弊病,它业已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据说,基督教教士及新教各派成员就拥有超过六十六万名奴隶。其中,五千名卫理公会牧师就占有了二十一万九千名奴隶,六千五百名浸礼会教众占有十二万五千名奴隶,一千四百名圣公会成员拥有奴隶八万八千,诸如此类。因此,支持奴隶制度的,不仅是自私自利的个人和团体,还有南方的各个教会。这些教士们宣称,奴隶制是上帝所规定的、福音书上所认可的制度。
1707331024
1707331025
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在反抗乔治三世的革命中,许多南方人也表达了最终废除奴隶制的愿望。但是,正如莫里森和康马杰所言,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特殊的制度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不再显得那么面目可憎了。”1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时,南方人已经致力捍卫奴隶制度,并将其作为绝对及永久的社会基础。这种剧烈的思想变化应归于以下几种原因: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庞大的劳动人口,对南方人而言,只有处于奴隶地位的黑人才能满足这一需求。此外,在之前的奴隶暴动中,一些白人惨遭杀害,这使南方人普遍产生了恐慌心理,试问,如果黑奴得到解放,白人的生命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或者说得更中肯些,白人女性的尊严能否得到保全?
1707331026
1707331027
先前,慈善家们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将这些黑奴装船运回非洲,并让他们在自己的国家自力更生。利比里亚共和国就是由此而来的。但是,由于所费不菲,这项计划不久便被搁置一旁,况且,黑奴们也喜欢留在美洲。对南方人而言,释放黑奴会带来严重后果,眼下英属西印度群岛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西印度群岛与英帝国其他属地一样,根据1833年法案废除了奴隶制,这是辉格党格雷政府的一个伟大成就。与美国南部一样,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一直优越地生活,在失去奴隶后,他们获得了一些补偿,即便如此,他们的财产依然明显减少了许多。在临近群岛的北美大陆上,这所有的一切无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1707331028
1707331029
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原本对黑奴命运漠不关心的北方转而开始反对奴隶制。二十年来,威廉·劳埃德·加里森主办的《解放者报》不断激烈抨击奴隶制度的黑暗。这家报纸的出版地在波士顿,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它的激烈的言辞引发了南方的怒火。与此同时,纽约的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和其他人道主义团体也接连发出了激情洋溢的宣传单和刊物。它们雇用了大量宣讲家到全国各地巡回讲演,呼吁人们废除残忍的奴隶制。这样一来,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尖锐。同时,在1852年,哈里耶特·比彻·斯托出版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更是火上浇油般地引爆了南北双方原本激烈的情绪。斯托夫人运用各种手法,在小说中直言不讳地宣扬废奴主义,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奴隶制的理论和宗教抗辩。她独树一帜,用写实的笔法向读者展现了一系列简单而辛酸的奴隶制现实:黑人家庭分崩离析,夫妻离散,嗷嗷待哺的婴儿被售卖。一旦奴隶主死亡,所有的奴隶便被悉数拍卖。善良的奴隶主无能为力,残暴的奴隶主无法无天。经销商的长途贩运使他们受尽苦楚,偏僻的种植园更令他们毛骨悚然。黑人侍女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主人的鞭笞,而那些拥有四分之一或一半白人血统的奴隶同样苦不堪言,几乎全是白人血统的姑娘被多次售卖供人玩乐,肤色近乎白人的孩子也被当作奴隶役使。在文明、进步、现代的基督教社会,在人类广阔丰饶的大地上,反而充溢着无数如此悲惨的场景。在小说中,作者将奴隶制的黑暗残暴展现得淋漓尽致。
1707331030
1707331031
斯托夫人的呼吁极具感染力,截至同年年底,其小说在美国的销量已达十万册。据说九月份时,仅是英国的一家书商,每日进货量就达万册。1852年底,该书已在英国售出了一百多万册。除《圣经》和《祈祷书》之外,《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销量达到了一个极致,是史上任何作品的十倍之多。它被译为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在每个国家引起了强烈共鸣,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而热情的读者。这些都预示着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1707331032
1707331033
在道德洪流的推动下,首先是海军力量剿灭了海上的奴隶贸易,后来,尽管年轻的格莱斯顿表示反对,但大英帝国还是全面废除了奴隶制。英国的做法激励了美国大西洋沿岸新英格兰各州和人口剧增的中西部民众,而南、北方在情感和利益上的鸿沟也随之加深。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交流、争论和会谈。在北方,无论宗教领袖还是政府官员都萌生出一种不祥的预感,在他们看来,这片神圣的北美大陆正处于一种危险境地,虽然不能扭转局势,但至少应该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北方人的反奴情绪最初并非源自于商业竞争,毫无疑问,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奴隶劳作与自由劳动的效率相差甚远。显而易见的是,俄亥俄河畔禁奴州的快速发展和对岸蓄奴州的萧瑟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几乎相当于十九世纪同十七世纪的差距。虽然如此,北方各州仍然面临着南方的经济竞争,他们同样需要棉花,但在棉花种植业中,只有使用奴隶劳动才能收效显著。南北矛盾并不仅仅是经济之争,同时也是道德、社会层面的冲突,南方的许多奴隶主贵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北方的商业、制造业和金融集团更高贵,而北方的清教徒后裔则以鄙夷和责难的眼光看待“高贵优雅”的南方贵族,就像克伦威尔的铁甲军看不起鲁伯特的骑士队。多重矛盾相互交织,为美国营造出了一种类似英国内战时的紧张气氛。
1707331034
[
上一页 ]
[ :1.70733098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