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32936
1707332937
在国王受刑前,军队一直尊重他的个人尊严,给予了其处理俗世事务和牧师祝祷的一切便利。这次处决不是野蛮的杀戮,而是一个严肃隆重的仪式,是一种牺牲,用西班牙宗教法庭的术语来说,是一次“信仰的检验”,1649年1月30日上午,国王被带离圣詹姆斯教堂,押往白厅。在此之前,他被士兵从舒适的住所中带走,从水路来到教堂。30日上午下了一场大雪,国王穿着缓和的衣裤,在押送队伍的中间说了一句“快点走”,然后快步走向半英里外的宴会厅。当时,只要他的要求不影响最后的结果,铁甲军便会尽量予以满足。签署死刑判决书的大多数人此时已经被自己的行为吓坏了,因为他们今后还要为此事承担责任,最终面临报复。克伦威尔发觉无法纠集足够的人签字。总司令费尔法克斯善良耿直,他对此情此景无法苟同,因此铁甲军只好将其控制起来,艾尔顿和哈里森同临死的国王一起待在大厅,同时在场的还有克伦威尔,他是不可能缺席任何一个重要场合的。
1707332938
1707332939
下午一点时分,国王得到了通知,他的大限已到。他从宴会厅的落地窗迈出去,走上了断头台,刑场上到处都是列队的士兵,克伦威尔一派曾错误地预判,国王不会屈从特别法庭对他的判决,或许会拒绝受死,因此还准备了捆绑他的绳索。查理一世面带微笑,鄙夷地注视着这一切。国王获准在临死前留下遗言,由于他的声音不足以传到远处的士兵那里,便对站在断头台上的人们讲了几句话:“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拥抱死神的降临,他饶恕这世上所有的人,尤其是那些要处死他的人。他希望这些人可以忏悔自己的错误,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实现国家的和平,而依靠武力是行不通的,他认为臣民和国王的地位本就不同,民众的幸福不在于参与统治这个国家。假如他施行暴政,用武力改变法律,他今天就不会有如此悲惨的下场,所以,他是人民的牺牲品。”
1707332940
1707332941
查理一世从容赴死,他配合行刑人将自己的头发用白色的缎帽收好,自动躺在断头台上,一个手势之后,国王就人头落地。接着,他的头颅被悬挂起来示众,人群中有一个人喊道“这就是叛徒的头!”
1707332942
1707332943
人群像洪水一样涌入现场,虽然沉闷,但内心痛苦。当时有一个人在日记中提到,看到砍下的头颅,“无数人发出了哀号,这是一种从未听闻的声音,也再也不愿听到。”
1707332944
1707332945
国王查理一世的命运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谁如他一般顽固抵抗时代的潮流,他在自己主政时期坚决反对议会民主,而在灾难的不断冲击下,他却成为了英格兰自由和传统的象征。他的错误来自于君权神授的自大,而并非是个人权力欲念的作祟。他从出生一刻就秉持“国王至高无上”这一信念,因为这确实是英格兰的铁律。最后时刻,他同铁甲军进行了斗争,后者将英格兰推入了最恐怖的暴政深渊。国王查理对于自己坚持的事业从不妥协,虽然,他同敌人周旋和斗争时也使用过欺骗等手段,但这是由激化的矛盾和复杂的形势所决定的,何况对手为了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更加可鄙。国王在宗教和政体问题上,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坚决维护国教的《祈祷书》和主教制度,正是基于此,宗教才具有正统性,在动荡艰苦的岁月里,他坚定不移地捍卫自身事业,他的牺牲并不是那种甘为宗教而献身的行为。他的王室利益同国家大事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人指责他站在普通民众一边反对新兴贵族,这也是没有根据的。他不完全是英国自由的捍卫者,甚至不完全是国教的捍卫者,不过他终究是为了英国的自由和教会献身的。他用自己的生命将这些制度保存下来,传给了他的后代,也传给了我们这个时代。
1707332946
1707332947
1 兰克《英国史》第一卷,第537页。
1707332948
1707332949
2 写于1938年。
1707332950
1707332951
3 兰克《英国史》第一卷,第537页。
1707332952
1707332953
4 兰克《英国史》第二卷,第394页。
1707332954
1707332955
5 加德纳 《内战史》第一卷,第371页。
1707332956
1707332957
6 G·M·扬《查理一世与克伦威尔》。
1707332958
1707332959
7 G·M·扬《查理一世与克伦威尔》,第67页。
1707332960
1707332961
8 加德纳《内战史》第四卷,第23页。
1707332962
1707332963
1707332964
1707332965
1707332967
新世界 第六部 王权复辟
1707332968
1707332970
第十九章 英格兰共和国
1707332971
1707332972
在处决国王查理一世之前,英格兰共和国就已经诞生了,1649年1月4日,一伙跟随克伦威尔和铁甲军的议员就提出了:“除了上帝,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来源……英格兰下议院应由人民选举产生,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1月9日,他们投票决定今后的国玺上不再刻有个人的名字。因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新的国玺,一边是英格兰和爱尔兰的地图;另一边刻着下议院的画面,上面还有“在上帝的赐福下恢复自由元年”的题词。国王查理一世的一尊塑像被推倒了,有人还在底座上刻上了:“暴君、最后一位国王的覆灭。”2月5日下议院的那些议员又提出:上议院“没有存在的意义并且极端危险,应当撤销”。至此,上议院果真不再开会了,第二次内战中被俘的贵族遭到报复,博学而富有政治经验的汉密尔顿勋爵和霍兰勋爵也被砍了头。
1707332973
1707332974
这时候议会任命了一个政务院,负责管理国家事务,任期为一年。政务院共有成员四十一名,其中有贵族、法官和下议院议员,有些人还参与了处决国王。政务院不惧强权、勤勉奉公。十二名大法官中有六人没有继续留任,留任的六人在正式收回对国王的效忠宣言后,开始为共和国服务。军队领袖们的保守势力坚决要维护习惯法的权威,对所有非根本性问题依旧比照传统来处理。人们意识到,为了防止平均派、投机者和极端分子对特权和财产权的侵犯,新政权必须有律师的参与,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平均派气焰嚣张,但当权者还是将他们镇压了下去。独断专行的政务院竟然也将艾尔顿将军排除在政权之外。克伦威尔以及同僚早已洞悉了极端分子的要求,早在1647年克伦威尔和国王进行那场徒劳的谈判时,约翰·利尔伯恩就煽动五个骑兵团联名签署了《请愿书》,这些要求就已经摆上了台面。
1707332975
1707332976
铁甲军中的一部分必须被打散或者遣散。克伦威尔以上帝的名义,率领铁甲军的主力前去讨伐那些崇拜偶像,与英格兰积怨甚多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在克伦威尔看来,此项计划能够获得军民们的狂热支持。为了决定哪个军团可以前往爱尔兰,克伦威尔决定实行抓阄,通过一轮轮的挑选,直到将平均派控制的兵团排除于这次行动之外。一本名叫《英格兰的新桎梏》的册子在军中流传开来,士兵们发生多次的哗变。数以千计的老兵集会示威,要求“人民主权”、成年男子的选举权以及每年召开议会。这种种情绪不仅仅存在于士兵之间。除了以上根本性问题外,以杰勒德·温斯坦利为首的一些人提出了更加激进的要求:不仅公民权利平等,还要财产权平等,这些人被称为“掘地派”。
1707332977
1707332978
在萨里郡的公地上,有些人开始准备集体耕种这些土地。这些所谓的“掘地派”们并不侵犯私人的土地,而是把公地划给有权占有他们的人。他们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人们共同拥有的,公共土地就该人人有份。他们还认为,被处决的国王查理的王权是从征服者威廉那里一代代继承来的,那个时代有许多贵族和冒险家随着威廉来到英格兰,而撒克逊时代的传统权利就是被这些人破坏了。从历史沿革来看,这些传统已经存在了六百年,已经根深蒂固到难以改变。这些新的主张既难以实现,又本身难以自圆其说。然而,这就是那些人的想法。共和国的统治者们认为以上的这些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具有颠覆性的一派胡言。
1707332979
1707332980
克伦威尔本人也被这些主张震惊了,意外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人,他对财产权的关注完全不亚于对于宗教自由的关注。他说:“贵族、乡绅和自耕农是有积极意义的力量,对英国十分重要。”于是,“掘地派”被政务院驱逐出公地,哗变的官兵也遭到了冷酷的扑杀。这场骚动还是由克伦威尔镇压下来,根据他的命令,追随利尔伯恩的骑士威廉·汤普森被枪决于牛津郡的一个教堂院子里。被枪决者的主张和英勇受到一些人的赞赏,被称为“为民主献出生命的第一人”。克伦威尔还把不报名参加爱尔兰战争的官兵赶出军队,拖欠的军饷也不发给他们。被政务院任命为总司令之后,克伦威尔的军事行动还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外衣。他和清教牧师们一起煽动这场对爱尔兰的圣战,他独自乘坐六匹佛兰德斯马拉动的马车去查林克罗斯进行礼拜。这些做法都是他缜密部署过的,用以应对军事和社会方面的危机。如果不处理好这些危机,英格兰还会爆发极端残酷的内战。
1707332981
1707332982
由克伦威尔于1649年发动的爱尔兰战争,与以往历次战争一样残酷,也同样充满了《旧约全书》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色彩对清教徒们产生了深刻影响。爱尔兰人的民族气概和恶劣的环境,促使了他们在天主教的容忍精神和君主制度下团结起来,并同保皇派的新教徒结成坚固的同盟关系。此时,保皇派的军队已经有了一万二千人,这支军队是由奥尔蒙德侯爵领导的。而此时,教皇使者的到来更加剧了局势的紧张。在克伦威尔登陆爱尔兰之前,奥尔蒙德的军队已经遭受了打击,1647年,奥尔蒙德把都柏林留给一个议会派的将军,去攻占德罗赫达以及韦克斯福德这两个城市,并在那边驻扎下来。克伦威尔率领一万名战斗经验丰富的勇士向这两个城市发起了猛攻。如果奥尔蒙德率领的正规军在野外同敌人交战,并通过暴露侵略军的倒行逆施来激发爱尔兰人,以获得更多的支持,那么他的结果可能更好些。可是,他在德罗赫达部署了三千名守军,其中包括了爱尔兰保皇派的精锐以及英格兰志愿兵,认为攻坚战会让克伦威尔铩羽而归。克伦威尔却判断出,消灭奥尔蒙德的军事力量,这会震慑整个爱尔兰岛。于是他采取了更加“恐怖的”的行动,这也让十九世纪他的崇拜者,想为他辩护的人们感到词穷。
1707332983
1707332984
克伦威尔要求守军投降遭拒后,开始用火炮轰击城墙。他在第三次总攻中身先士卒,并获得了胜利。他的军队进城后进行了大屠杀,其残酷程度堪比野蛮时代。所有俘虏都被杀死,连牧师和修行者们都难逃一死。克伦威尔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寻找贵重的物品。负责守城的阿瑟·艾什顿爵士有一支义肢,铁甲军以为是金子打造的,可是他们翻找了半天,也仅仅从他的皮带里找到一些财物。直到第三天,他们还在继续搜索和屠杀那些躲藏起来的人。
1707332985
[
上一页 ]
[ :1.7073329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