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5106
1935年11月20日首批获授“军指挥员”的菲利克斯·英嘎尼斯(1894—1938),也于1937年11月29日被捕,1938年7月28日被处死。他也是拉脱维亚人,以先后完成“莫斯科-安卡拉-德黑兰-喀布尔-莫斯科”和“莫斯科-维也纳-巴黎-布拉格-莫斯科”不着陆飞行闻名。
1707355107
1707355108
卫国战争开始以后,正当纳粹德国开始进攻莫斯科、形势极其严峻的时候,红军第二次“大清洗”被捕的军官又有多人被处死。1941年10月16日一天就处决了约300人,包括尼古拉·克里奇中将(1895—1941),也是拉脱维亚人的罗伯特·克利亚维尼什中将(1885—1941),还有空军少将谢尔盖·切尔内赫(1912—1941),他也参加过西班牙内战,1936年12月31日获授苏联英雄称号,被处决时年仅29岁。其余被捕军官则于次日(10月17日)转移到苏联临时首都古比雪夫(即Самáра,萨马拉)。根据贝利亚的命令,10月28日又枪决了他们当中的20人,包括两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并且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此时均为空军中将的费多尔·阿仁努辛(1902—1941)和伊凡·普罗斯库洛夫(1907—1941)。
1707355109
1707355110
在后来解密的苏联档案中,人们见到一份1942年1月29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报告,列出拟处决的46人名单,斯大林在上面大笔一挥:“Расстрелять всех поименованных в записке. И. Ст.”(枪毙名单上所有的人)。“И. Ст.”即约瑟夫·斯大林(Иосиф Сталин)之略。
1707355111
1707355112
1707355113
1707355114
1707355115
解密的苏联档案:1942年1月29日贝利亚给斯大林的关于处决46个人的报告,斯大林大笔一挥:“Расстрелять всех поименованных в записке. И. Ст.”(枪毙名单上所有的人)。
1707355116
1707355117
根据斯大林的这个批示,2月23日这46个人全部被枪决。注意,这一天正是苏联“红军日”,即苏联红军的建军节。原来,1918年2月18日德国撕毁与苏俄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向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发动进攻。2月23日红军在圣彼得堡西南约250公里的普斯科夫击退德军,取得一次重要胜利,1922年将这一天定为红军诞生日,1923年起称“红色陆海军日”,简称“红军日”。1949年改称“苏联陆海军日”,1995年再改称“祖国保卫者日”。
1707355118
1707355119
1942年2月23日这一天被枪决的46人里有17名将军,包括:
1707355120
1707355121
彼得·克略诺夫中将(1894—1942),被捕时任西北方面军参谋长。
1707355122
1707355123
伊凡·谢里瓦诺夫中将(1886—1942)。
1707355124
1707355125
叶甫根尼·普图辛(1902-1942),空军中将,曾以“何塞将军”化名参加西班牙内战。
1707355126
1707355127
彼得·蓬普尔(1900—1942),空军中将,拉脱维亚人,原名“Рēteris Pumpurs”,曾以“胡里奧上校”化名参加西班牙内战。
1707355128
1707355129
巴维尔·阿列克谢也夫(1888—1942),空军中将。
1707355130
1707355131
康斯坦丁·古谢夫(1906—1942),空军中将,参加过西班牙内战,被捕时任远东方面军空军司令员。
1707355132
1707355133
尼古拉·特鲁别茨科伊(1890—1942),工程兵中将。
1707355134
1707355135
恩斯特·沙赫特(Ernst Schacht,1904—1942),空军少将,德裔瑞士人,1922年18岁时移民苏联,参加过西班牙内战,1936年11月7日率领轰炸机中队成功阻止佛朗哥军队攻占马德里,获授苏联英雄称号。
1707355136
1707355137
伊凡·谢尔盖耶夫(1897—1942),军事工业人民委员。
1707355138
1707355139
不难看出,与纳粹德国形成鲜明对比,1936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中取得实战经验的苏联空军骨干几乎全部在“大清洗”中罹难。另外,两次“大清洗”的殉难者中有很多拉脱维亚人,大多是红军、尤其是空军重要将领也值得注意。
1707355140
1707355141
第二次“大清洗”被捕的人只有极少数幸免于难,其中值得注意的有被捕时任副国防人民委员的梅列茨科夫和军工人民委员鲍里斯·瓦尼科夫(1897—1962)。梅列茨科夫9月被释放,后来晋升至苏联元帅。瓦尼科夫7月25日获释,后来仍然负责军需生产,“二战”结束以后负责过苏联核武器研制。
1707355142
1707355143
1707355144
1707355145
1707355147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24. 大考第一场:不及格
1707355148
1707355149
就在斯大林、贝利亚忙着对红军将领进行第二次“大清洗”的时候,真正的考验降临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动用兵力(390万人)和投入飞机(4,389架)、坦克(4,300辆)、火炮(46,000门)等武器装备之多,战场之广阔,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1812年拿破仑进攻俄罗斯的那支大军,包括法军和附庸国军队,也只有60万人。
1707355150
1707355152
1707355153
全线苏军没有进入警戒状态,责任主要在斯大林,因为多种渠道早就表明德国即将发动进攻,而他不但没有采取应对措施还拒绝了部下不少正确建议。1940年秋反纳粹组织“红色小乐队”便将得到的有关情报报告苏联,红军情报部门也多次报告德军在波兰大量集结,为此斯大林给希特勒写过“私函”询问,希特勒回信说那是为了避开英国空军的轰炸。朱可夫等苏军将领提出过一些备战建议,斯大林采纳了其中一部分,例如同意将50万预备役人员编入基干部队,把4个集团军调往西部,但拒绝了最关键的让边防部队进入战备状态的建议。当时的总参谋长朱可夫和他的助手华西列夫斯基、尼古拉·瓦图京(1901—1944)等人,建议以演习为名调动部队到西部边界,斯大林说那样做会引起希特勒的误解,导致战争。他还禁止苏联空军对侵犯苏联领空的德军侦察机采取行动,尽管那样的飞行已经有数百次之多,这让德国人对苏联边境的防御情况几乎了如指掌。
1707355154
1707355155
1941年2月中旬,柏林苏联大使馆来了一位德国印刷工人,专门送来一本俄德会话手册。从其内容人们很容易明白那是做什么用的:“集体农庄主席在哪里?”“你是共产党员吗?”“举起手来!”“我要开枪了!”“投降吧!”使馆当即把这本手册送往莫斯科。
[
上一页 ]
[ :1.7073551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