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56822e+09
1707356822
1707356823 从1944年4月参加战斗到1945年1月牺牲,不到一年时间里罗莎就击毙敌人54个(这是得到确证的数字),其中12个是她的“同行”、军中戏称为“cuckoos”(杜鹃)的德军狙击手。狙击手得到这样的诨号不是偶然的,生物学上杜鹃是鸟类一个科,中国人熟悉的布谷鸟便是其中一种(学名Cuculus canorus,大杜鹃),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多为独居鸟类,很少成对或者成群生活。狙击手是单兵作战,这样的作战方式要求他们能耐得住孤独寂寞,而女性似乎比男性更能适应这样的要求。
1707356824
1707356825 罗莎是一个开朗的女孩。对于狙击手,擦枪是每天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同伴们回忆说,她总是一边擦枪,一边唱着歌。她喜欢文学,留下三厚册日记。还喜欢写信,写给家人也写给朋友。1965年她的部分日记和信件出版,对人们了解卫国战争期间战士的前线生活是弥足珍贵的真实史料。在1944年10月10日的日记里罗莎写道:“我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米沙·帕那林已经不在人世了。多好的一个小伙子啊!被杀死了……我知道他爱着我,我也……我已经20岁了,还没有一个亲密的(异性)朋友。”不过日记也有这祥的话:“现在还不是考虑那些事情的时候。”
1707356826
1707356827 从她的日记可以看出,在东普鲁士战役打响以后,人们已经开始憧憬战后的和平生活。罗莎表示出想收养战争孤儿的意愿,对于一个刚20出头,还没有谈恋爱,更谈不上成家的女孩子,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如果注意到她父亲在一战中受过伤,兄弟姐妹六人并不都是亲兄妹,其中三个是收养的孤儿,恐怕就不难理解了。苏联是二战生命损失最惨重的国家,20—34岁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高达36.1%(女性也达10.1%),35—49年龄段男性死亡率高达33.2%,49岁以上年龄段男性死亡率也为20.2%,留下战争孤儿之多,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除两个哥哥和罗莎自己为国捐躯外,还有一个弟弟谢尔盖也战死了,有幸见到战争胜利的只有最小的两个弟妹,而这还得感谢他们的家乡远在苏联北方,战火没有烧到那里。
1707356828
1707356829 罗莎个子高挑,不着红装着戎装也难掩其天生丽质。由于纬度高,阿尔汉格尔斯克全年平均日气温仅为摄氏1度(最高的7月也只16.1度),一年有6个月在0度以下。那里的各种植物、包括玫瑰,都会抓紧短暂的温暖季节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罗莎牺牲时还没满21岁,恰像家乡的一朵玫瑰,生命虽然短暂,但无比美丽。
1707356830
1707356831 注意,罗莎毙敌54人的纪录,在苏联红军狙击手里远不是最高的,就在女狙击手里也排不到前列。女狙击手中“大妈”级的妮娜·彼得洛娃(1893—1945),卫国战争开始时已经48岁,仍毅然参加红军并且拿起枪在前线作战,总共击毙敌人122名。
1707356832
1707356833
1707356834
1707356835
1707356836 “阿尔汉格尔斯克的玫瑰”罗莎·夏尼娜
1707356837
1707356838
1707356839
1707356840
1707356841 红军狙击手中的“大妈”妮娜·彼得洛娃和车轻狙击手在一起,照片摄于1943车,当时她已经50岁,毙敌纪录107名。
1707356842
1707356843
1707356844
1707356845
1707356846 苏联红军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毙敌309人,包括36名敌方狙击手。
1707356847
1707356848 红军有多名女狙击手毙敌纪录超过百名,纪录最高的是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1916—1974)和妮娜·罗布科夫斯卡娅(1925—),分别为309名和308名。帕夫里琴科原来是基辅大学历史系学生,1941年6月卫国战争开始后即“投笔从戎”。原来安排她做战地救护工作,但被她拒绝,坚持要到战斗部队。由于中学时代参加过射击俱乐部活动而且成绩不错,上级同意了,于是成为第25步兵师一员,并且是狙击手。1941年8月击毙两名敌军,取得首次胜利。此后在敖德萨作战,毙敌187名。在克里米亚半岛塞瓦斯托波尔作战8个月,到1942年5月,毙敌数已经达到257名。6月她不幸被敌军迫击炮弹片炸伤,伤愈后不久从前线被撤下,改做培训狙击手新人的工作,这样她的纪录便停留在309人上(其中36名是敌方狙击手)。把她从前线撤下是出于保护考虑,因为她已经成为知名人物。战争是残酷的,“二战”期间苏联红军女狙击手总数超过2,000名,大多数都像罗莎·夏尼娜那样为国捐躯了,最终能和战友们一起欢庆胜利的只有约500人。
1707356849
1707356850 帕夫里琴科在西方十分有名,因为1942年下半年她曾经访问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接见的第一位苏联普通公民。她还应总统夫人埃莉诺(Eleanor Roosevelt,1884—1962)邀请访问了多个美国城市,受到热烈欢迎。访问期间获赠两支名枪,美国赠送的是柯尔特自动手枪,加拿大赠送的是温彻斯特步枪。在英国访问期间到过曾经遭德军轰炸而严重受损的考文垂,那里的工人为苏联捐款购买了三套X-射线透视设备。
1707356851
1707356852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非常注意狙击手的作用,主要用他们消灭德军担任班、排、连长的士官和下级军官。苏军许多高级将领(例如布琼尼、朱可夫)都是士官出身,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这些人在战斗中的作用至为重要。而且只有通过实战取得丰富的作战经验才能称职,不是只经过一般军校培训就能达到的。战争前两年的防御作战,狙击手的作用又格外重要。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苏军转入进攻,情况才有变化,但直到柏林战役,仍然可以见到狙击手的身影。罗布科夫斯卡娅和她的女狙击手排,最后战绩就是在那里取得的。
1707356853
1707356854 当然,苏军狙击手大多数还是男性,许多人表现突出,例如瓦西里·克瓦恰提拉泽(1907—1950)。在1944年一次战斗中,他所在小分队一度被敌人包围,他连续击毙多名敌军(不同资料给出的数字少则44名,多的60名),敌军几乎是露头必毙,起了很大震慑作用,使小分队得以顺利突围。克瓦恰提拉泽原来是格鲁吉亚一名普通农民,卫国战争开始后加入红军,并没有受过狙击手训练,起初担负前方观察任务,但不久就被发现凭着普通步枪他的射击也很精准,遂转为狙击手。他共毙敌534名,大部分是敌军军官,先后获授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1945年获授苏联英雄。
1707356855
1707356856 不过,更为人熟悉的恐怕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表现不凡的瓦希里·查伊采夫(1915—1991),当时苏联作家、战地记者瓦西里·格罗斯曼就采访过他,并且在他的小说《生活与命运》里有所反映。近来许多人知道他,则与2001年英语电影《兵临城下》有关。电影是根据美国作家威廉·克雷格(William Craig,1929—1997)1974年小说《兵临城下:斯大林格勒战役》拍摄的,讲了查伊采夫与德军狙击手埃尔文·柯尼希少校(Erwin König)“决斗”的故事。著名影评人、第一个以影评获普利策奖(1975年)的罗杰·埃伯特(Roger Joseph Ebert,1942—2013),便说它讲的是关于“两个人被置于一种不得不用他们的智慧与技能去杀死对方的地位”。然而,这也就抹去了那场战争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在德国影片受到批评,认为它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并且美化了战争,为此导演、法国人让-雅克·阿诺(Annaud,Jean-Jacques,1943-)宣布将不再参加柏林电影节活动。在俄罗斯影片更引起参加过那场战争老兵们的抗议,曾要求杜马(俄罗斯议会下院)禁止该片在俄罗斯上映,不过未被接受。只有在中国,不少人觉得它“好看”。这并不奇怪,因为没见到影评,剩下的只有服务于票房价值的宣传。
1707356857
1707356858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都写到查伊采夫,但美国作家克雷格写那本小说和格罗斯曼并无关系,他花了5年时间在苏联、德国等地搜集资料,研究了大量档案,采访了数百名那次战役的幸存者,但没能看到格罗斯曼的《生活与命运》。因为那小说虽然早在1959年就写出来了,但在苏联长期被禁止出版。后来由友人“走私”出境,1980年在瑞士出版。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1988年才在苏联出版,已经是格罗斯曼死后24年。小说对许多重大问题都有深刻的思考,有人认为那是20世纪苏联最有价值的一部小说,甚至可以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生活与命运》的基调是乐观的;尽管有战争,有种族灭绝的大屠杀,有人们不可想象的苦难,有堪称彻底的破坏,生活仍将继续。
1707356859
1707356860 查伊采夫在乌拉尔山区出生、长大,卫国战争开始后参军,在海军岸勤部队服役。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惨烈之后要求转到陆军,来到斯大林格勒。他没有受过专门的狙击训练,一次偶然机会上级发现他射击精准,才改做狙击手。1942年11月10日之前他便毙敌32名,11月10日至12月17日又射杀225名,其中11名德军狙击手。他还受命训练新狙击手,他的“徒弟”击毙敌人超过3,000人。
1707356861
1707356862
1707356863
1707356864
1707356865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1707353433]
1707356866 德国为什么要二战:来自德国人的反思档案 46. 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
1707356867
1707356868 2007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出版社再版了十年前出版的《翅膀,女人与战争:二战中的苏联女飞行员》(Wings,Women,and War: Soviet Airwomen in World War II Combat),封面下方是苏联女飞行员莉迪亚·里特维亚克(1921—1943)的照片。“Лидия”昵称“Лилия”,相当于英语“Lily”,即百合。她也确实在自己战斗机座舱两侧各绘了一朵白色的百合花作为标志,由于参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她被称为“斯大林格勒的百合花”。不过在西方她却以“斯大林格勒的白玫瑰”闻名,看来是无意(抑或有意?)把百合误作了玫瑰。西方文化里玫瑰象征着爱情、荣誉和忠诚。
1707356869
1707356870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王牌飞行员”之称以来,世界上的王牌飞行员已近万名,但只有两个女性,即莉迪亚和她的战友、昵称“Катя”(卡嘉)的叶卡捷琳娜·布丹诺娃(1916—1943)。1921年8月18日,莉迪亚出生在莫斯科,14岁报名参加航空俱乐部,15岁第一次单飞,后来从乌克兰南部港口城市赫尔松的军事飞行学校毕业,在加里宁航空俱乐部做飞行教员。到1941年卫国战争开始,虽然还不满20岁,但已经教出飞行员45名。
1707356871
[ 上一页 ]  [ :1.7073568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