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7737
1707357738
根据接下来三分钟散漫、没有草稿的讲话来看,罗斯福事先一点都没有去考虑该说什么。他用放松、闲聊的口气和人群交谈。他说自己很高兴见到他们,他还带来了家乡亲人的问候(“至少理论上如此”)。他说到了自己和麦金太尔医生两个人当年在规划和设计艾亚医院时扮演的角色,称赞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战场伤员救治技术取得的长足进展,还向听众保证“整个国家都为他们而感到非常非常骄傲”。[86]无论健康状况如何,总统的声音都是那样洪亮,他令人熟悉的优美音色还是那样完美无瑕。他热情地笑着,甩了甩头,推开了麦克风。人群爆发出了一阵真挚的掌声。
1707357739
1707357740
一如往常,迈克·赖利在把总统从车上抱下来放到轮椅上时,所有摄像机都是关闭的。当总统走进这座拥有5 000个床位的医院时,摄影师和电影摄制组是不允许跟进去的,但是有几位目击者记录下了自己看到的场景。大厅里都是在塞班岛和关岛的战斗中落下残疾的年轻人。许多人都被截了肢,或者装上了假肢,或者遭受了其他不可能完全复原的重伤。对他们来说,同样残疾的罗斯福代表了获得成功而充实的一生的可能性。麦金太尔医生回忆道,总统“坐在轮椅上穿过了每一间大厅,时不时在病床旁停下来和伤员交谈,或许是在表扬这些人,他的声音充满了热烈的情感,就好像这些受伤的陆海军士兵是他自己的儿子一样。那些灰暗、绝望的眼睛里燃起了新的光芒”。[87]在一间大厅里,麦金太尔走在总统前面,和一名“看起来已经一块完整的骨头都没有了”的陆战队员交谈。
1707357741
1707357742
他的脸因为痛苦而扭曲着,写满了沮丧和惆怅。但是当他望向四周,看到是谁在向他靠过来时,这个年轻人张大了嘴,脸上露出了我见过的最开心的笑容。
1707357743
1707357744
“嘿!”他叫道,“总统!”每个大厅里,每一长列病床旁都是这样的场面。这些落下残疾的人看到的并非只是美国总统,而是一个曾像他们一样被残疾打倒,继而又凭借意志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打败了身体上的残疾,走上人生巅峰的人。一股希望的热潮在医院里瞬间涌起,你我虽不在其中,却也感同身受。[88]
1707357745
1707357746
麦金太尔、莱希和罗森曼都说自己被艾亚医院里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总统肯定也是一样。“我从来没见过罗斯福眼里有过泪水,”罗森曼回忆道,“那天他坐着轮椅被推出医院时,他和他们的心已然在一起。”[89]
1707357747
1707357748
一行人当晚就要登上“巴尔的摩号”离开珍珠港了,但是还有一件麻烦事在等着总统。那三个“食尸鬼”,大通讯社派来的三个记者,一直没有获邀参加任何视察行程——他们甚至不被允许靠近总统——于是他们向尼米兹的新闻官沃尔多·德雷克使劲抱怨,怒火越来越旺。最后,史蒂夫·厄尔利(从他华盛顿的办公室里)同意安排一次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地点选在怀基基海滩霍尔姆斯别墅的精修草坪上,罗斯福坐在花园里一个柳条椅子上,记者们则在他周围围成半个圈。除了那三个大通讯社的记者外,参加发布会的还有常驻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大约24个战争通讯员。他们头上椰子树结的椰子都被摘掉了,免得掉下来砸到总统。
1707357749
1707357750
在纪录片里,罗斯福看起来很疲劳。他的肩膀耷拉着,说话时低着头。但他在迎接记者并和其中几个人握手时,脸上仍然洋溢着友善的笑容。莱希和尼米兹分别站在长椅两端,其中后者两手抱在胸前;看上去两位将军都听得津津有味。[90]
1707357751
1707357752
总统开始即兴发言,说到了他对瓦胡岛军民的赞赏,说他们从1941年12月7日的大灾难里恢复的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他说这次与麦克阿瑟、尼米兹的会面是“近期举行的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时隔七年之后再次见到麦克阿瑟将军,他本人十分高兴。为了推动下一步重大战略决策,听取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第一手观点是十分重要的。罗斯福说,这次会议太重要了,“没有它,事情就会格外艰难”。[91]
1707357753
1707357754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但是总统没有向记者们透露什么实质性的东西。太平洋方面计划再一次发动大规模进攻吗?是的,他答道,不过仗打到现在,大家都能看出这一点,因此这算不上什么新闻。
1707357755
1707357756
太平洋进攻有没有什么新的“重点或需要加速的事项”?
1707357757
1707357758
“都没有。”
1707357759
1707357760
麦克阿瑟将军会像他发誓的那样收复菲律宾吗?
1707357761
1707357762
“我们会去夺回菲律宾,麦克阿瑟将军毫无疑问将会参与其中。但是他会不会直接夺取,我不能说。”
1707357763
1707357764
新闻发布会的后半场致力于宣示盟军的“无条件投降”原则。一名记者(身份不详)问:“我们要在这里敲定太平洋战场的目标吗?”[92]
1707357765
1707357766
自从罗斯福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无条件投降”这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以来——当时似乎很多人都觉得猝不及防——人们就在不停询问它的定义。虽然同盟国在会议上讨论过这个原则,但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一直不同意这一点,直到罗斯福当着各国记者的面直接把这个词说出来。总统的公开讲话把“无条件投降”原则变成了既成事实,丘吉尔别无选择,只好表态英国对此予以支持。罗斯福决意避免重演“一战”后的那种和平,当时德国人中间流行的“背后捅刀子”的传说促成了纳粹党的崛起。但是同盟国的许多军事领袖和政治领袖私下里都相信把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公布出去是个代价沉重的错误——轴心国会利用这一声明,将其作为盟国想要消灭和奴役本国人民的证据,强化其军民战斗到底的决心。有些研究第三帝国的历史学者认为,罗斯福的声明削弱了德国军队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势力,可能延长了欧洲的战事。
1707357767
1707357768
除了让纳粹和日本抓到国内宣传的把柄之外,“无条件投降”的方案还因为太不明确而带来了麻烦。定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容易,阐释如何将其付诸实施就难多了。尝试澄清这一点,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无论公开出来的答案是什么样,都会被轴心国的宣传机器利用并曲解(事实正是如此)。
1707357769
1707357770
关于这个词,罗斯福的灵感来自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军统帅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南军统帅罗伯特·E.李在弗吉尼亚州阿波马托克斯法庭那次会面[93]时的一段野史。由于这个词在最后阶段的太平洋战争中十分重要,因此应该完整介绍罗斯福对于记者提问的回答。
1707357771
1707357772
“1865年,”他对记者们说,“李被赶进了里士满一角的阿波马托克斯法庭里。他的军队饿着肚子,接连两三天没睡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弹尽粮绝。”
1707357773
1707357774
因此他打着一面停战旗去找格兰特。为了让手下活下去,他询问格兰特投降的条件是什么。
1707357775
1707357776
格兰特说:“无条件投降。”
1707357777
1707357778
李说这样不行,他总得得到些东西。就举个例子,他手里的粮食只够部队再吃一顿的了。
1707357779
1707357780
格兰特说:“那这是很麻烦。”
1707357781
1707357782
李接着说:“我们骑兵的马不属于我们,它们属于我们的军官个人,他们还得骑马回家。”
1707357783
1707357784
格兰特说:“无条件投降。”
1707357785
1707357786
李只好说:“好吧,我投降。”之后把佩剑交给了格兰特。
[
上一页 ]
[ :1.70735773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