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57765e+09
1707357765
1707357766 自从罗斯福1943年1月在卡萨布兰卡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提出“无条件投降”这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以来——当时似乎很多人都觉得猝不及防——人们就在不停询问它的定义。虽然同盟国在会议上讨论过这个原则,但是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一直不同意这一点,直到罗斯福当着各国记者的面直接把这个词说出来。总统的公开讲话把“无条件投降”原则变成了既成事实,丘吉尔别无选择,只好表态英国对此予以支持。罗斯福决意避免重演“一战”后的那种和平,当时德国人中间流行的“背后捅刀子”的传说促成了纳粹党的崛起。但是同盟国的许多军事领袖和政治领袖私下里都相信把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公布出去是个代价沉重的错误——轴心国会利用这一声明,将其作为盟国想要消灭和奴役本国人民的证据,强化其军民战斗到底的决心。有些研究第三帝国的历史学者认为,罗斯福的声明削弱了德国军队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势力,可能延长了欧洲的战事。
1707357767
1707357768 除了让纳粹和日本抓到国内宣传的把柄之外,“无条件投降”的方案还因为太不明确而带来了麻烦。定义这个抽象的概念容易,阐释如何将其付诸实施就难多了。尝试澄清这一点,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无论公开出来的答案是什么样,都会被轴心国的宣传机器利用并曲解(事实正是如此)。
1707357769
1707357770 关于这个词,罗斯福的灵感来自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北军统帅尤利西斯·S.格兰特和南军统帅罗伯特·E.李在弗吉尼亚州阿波马托克斯法庭那次会面[93]时的一段野史。由于这个词在最后阶段的太平洋战争中十分重要,因此应该完整介绍罗斯福对于记者提问的回答。
1707357771
1707357772 “1865年,”他对记者们说,“李被赶进了里士满一角的阿波马托克斯法庭里。他的军队饿着肚子,接连两三天没睡了,他们实际上已经弹尽粮绝。”
1707357773
1707357774 因此他打着一面停战旗去找格兰特。为了让手下活下去,他询问格兰特投降的条件是什么。
1707357775
1707357776 格兰特说:“无条件投降。”
1707357777
1707357778 李说这样不行,他总得得到些东西。就举个例子,他手里的粮食只够部队再吃一顿的了。
1707357779
1707357780 格兰特说:“那这是很麻烦。”
1707357781
1707357782 李接着说:“我们骑兵的马不属于我们,它们属于我们的军官个人,他们还得骑马回家。”
1707357783
1707357784 格兰特说:“无条件投降。”
1707357785
1707357786 李只好说:“好吧,我投降。”之后把佩剑交给了格兰特。
1707357787
1707357788 格兰特说:“鲍勃,把它收回去。现在你打算无条件投降吗?”
1707357789
1707357790 李说:“是的。”
1707357791
1707357792 格兰特接着说:“现在你们是我的俘虏了。你的人需要粮食吗?”
1707357793
1707357794 李说:“是的,我们现在只够吃一顿饭的了。”
1707357795
1707357796 格兰特又说:“现在,那些邦联军军官的马,你们要它们干什么用?”
1707357797
1707357798 李说:“我们需要它们去春耕。”
1707357799
1707357800 格兰特说:“告诉你的军官们,把马带回家春耕去吧。”
1707357801
1707357802 这就是无条件投降。这并不是我发明的。我们都是人类——通常来说,都会替同类着想。这就是我们无条件投降的含义。
1707357803
1707357804 从美国南北战争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段讲述可谓错得离谱。格兰特要求叛军“无条件投降”是在西部战线此前的两次战役中,不是在阿波马托克斯。而每一次(分别在道内森要塞和维克斯堡)格兰特提出如此要求后,都会和对方指挥官当面谈判,并接受对方有条件的投降。在阿波马托克斯,格兰特并没有坚持要李无条件投降,即便是做个样子都没有,他已准备把邦联军将领的条件写入投降协议中。
1707357805
1707357806 但是,对于罗斯福想借用格兰特和李的故事来表达的含义来说,历史事实错误与否并不重要。他已经决意要让轴心国势力认识到自己将会被彻底打败,永不翻身。这一点绝不允许有任何疑虑和妥协,无论是在投降时还是长远来看,都是如此。因此必须坚持名义上的无条件投降。但是在这个名义背后,似乎也有着关于缴枪不杀的承诺。或许甚至可以认为总统举的这个例子想要表达的是,只要德国和日本先同意无条件投降,那之后所有的合理诉求都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什么样的诉求才算是合理的?而且既然不接受讨价还价,那战败国怎样才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待遇?这就是“无条件投降”这个原则的难解之惑。人们不难察觉到其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字面上看,这是说胜利者可以任意处置战败者,而不用考虑后者的愿望和利益。但是根据罗斯福的说法,其真实含义恰恰与其相反。
1707357807
1707357808 在怀基基,一名记者的提问点破了这个难题:盟军会像格兰特将军那样供养被打败的轴心国军队吗?罗斯福回避了这个问题——从记录下来的文字上看,他的答复很草率。但这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其答案也令同盟国领袖们挠头不已。每次想要阐明这个原则的尝试都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这个烦人的死循环即便在罗斯福去世后仍然不得解,它将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刻。
1707357809
1707357810 当晚,“巴尔的摩号”驶出了珍珠港,莱希整理了自己的想法,写到了日记里。在他看来,麦克阿瑟将军“似乎关注的主要是收复菲律宾”,对于结束太平洋战争还没怎么考虑。麦克阿瑟和尼米兹表达了一个共识,“运用海空力量就能够迫使日本接受我们的投降条件,而无须登陆日本本土”。[94]莱希相信,从长远来看,两大战区司令的这一共识——应当避免登陆日本——其重要程度远高于先打吕宋还是先打台湾的当前问题。
1707357811
1707357812 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还没有被纳入考虑。全盘知晓“曼哈顿计划”的盟军领导人为数不多,罗斯福和莱希就是其中两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则对此一无所知,他们要到第二年才会获知此事。在1944年夏季时,人们连原子弹到底能不能造出来都不知道,更不用谈能否赶上战争的最后阶段了。莱希将军曾经是海军炸药专家,他怀疑这个新玩意儿恐怕不管用。但无论如何,他十分确信战争能够(也必须要)通过海上封锁和空中轰炸取得胜利,接下来盟军便可在停战后和平进占日本。
1707357813
1707357814 但是,如果太平洋战争要以不流血的投降告终,那就总要有个人出来代表日本政府和盟国谈判。这个人会是谁?陆军将领出身的日本首相?还是据说是神圣化身的昭和天皇裕仁?胜利已然在望,“原班人马”在盟国控制的日本政府中将要扮演何种角色,这还是个争议颇大的未知数。裕仁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他是个被军方控制的傀儡、橡皮图章,还是真正握有实权?他能不能扮演好李,来和罗斯福扮演的格兰特演对手戏?答案将主要取决于太平洋战争结束前盟军领袖们所面临的战略决定和外交抉择。
[ 上一页 ]  [ :1.7073577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