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58653
1707358654
没人会因为哈尔西做出“自沉然后快走”的保守决定而责怪他——那样的决定意味着把两艘残舰送下海底,让未受损的舰艇离开这一海域。但是“阴谋诡计部”一直监听着东京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听到的内容令他们很恼火。日本人向国内外宣布,他们驻扎在台湾的航空兵部队已经歼灭美军舰队。新闻播音员显然信以为真,用狂喜的语调宣称,日军飞机已经击沉了8艘到11艘美军航空母舰。10月15日早上,这笔子虚乌有的账单上又加上了新的条目,东京广播电台骄傲地宣布,已有至少 17艘美军航母被送下海底。播音员还断言,美军已有36艘军舰被击沉,另有17艘“大破”。[84]广播中播放了返航日军飞行员接受采访时生动的“第一手讲述”。“军事专家”还做了绘声绘色的评论。他们宣称的夸张战果据说还有其他证据佐证——例如美军航母在这一区域空袭强度的减弱,许多逃生者坐在救生筏上的“事实”,尼米兹的司令部对这次战斗结果的缄口不语,以及中国基地出发的B-29在台湾上空的出现(这被解读为这一区域美军的绝望之举)。一名“专家”说道,在台湾外海的巨大胜利证明,“日本在这一区域仍握有不容置疑的优势……过去几天的战斗显示了一个事实,敌人越接近日本自身以及我们可怕的防御圈,其损失就会越重大”。[85]东京广播电台报称马克·米彻尔中将的旗舰已被击沉,因此“美国特混舰队的司令官此时很可能已经与众多手下将士一起,在大海的坟墓里长眠”。[86]
1707358655
1707358656
哈尔西本人也被羞辱了一番。《每日新闻》的报道翻出了哈尔西以往夸下的海口和要向日本人复仇的说法。一名头版评论员说道,他舰队的沉没是“上帝对人面兽心、妄想统治世界的扬基佬的惩罚”。[87]从无线电里听说东京上野动物园的管理员在猴子馆里给自己准备了一个笼子,哈尔西都笑坏了。“鬼子们要从树上摔下来了,”他对幕僚们如此说道,“长着尾巴也没用。”[88]
1707358657
1707358658
返航的日本飞行员为什么会报出夸张到令人发笑的战果?T部队的飞行人员是在10月13日的夜色中发动的攻击,此时他们无法近距离观察战果。明显命中的鱼雷会以两倍乃至三倍的数量被报上去,这即便在白天也是个问题,夜间更是通病。十几名飞行员可能看到同一个“火柱”,并将其记为一次鱼雷命中。飞入高射炮火的旋涡之中,飞行员们会被五颜六色的曳光弹暂时致盲。而许多日军飞机被击落在美军特混舰队的舰艇之间,沉没之前漂在水面上燃烧,这些火光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军舰在燃烧。当地的航空兵指挥官则对这些报告不加甄别,直接上报,并一路报给了东京帝国大本营。福留繁战后写道:“渴望着见到火光的飞行人员很容易夸大他们的成绩。夜间攻击战果被夸大是屡见不鲜的。”[89]
1707358659
1707358660
这些广播中最令哈尔西和他的幕僚们感兴趣的是日本人提到的“肃清残敌”作战。东京广播电台报道称,日军舰队正在追击败退的美国舰队残部,意图在其到达安全海域前将其击沉:“日本航空兵,正在水面部队的密切配合下攻击注定被消灭的敌特混舰队……敌残存舰艇现已注定全部葬身太平洋底。”[90]这些胡言乱语不过是宣传而已。但是播音员的声音听起来对自己播报的事情信心十足。不仅如此,来自珍珠港的新的绝密情报证实,一支水面舰队正准备通过丰后水道进入公海,追击并消灭第3舰队的一切残余。
1707358661
1707358662
这就让哈尔西的幕僚们意识到,自己可能有机会利用敌人这种被误导出来的乐观。关于被打残的“堪培拉号”,卡尼说道:“依我看,它就是个干苍蝇,是个不错的漂浮诱饵[91]。”[92]于是他和舰队作战参谋拉尔夫·威尔逊上校拿出了一套计划,交给了哈尔西。这些受损的军舰将被作为诱饵。如果运气好的话,美军航母或许能给追杀来的日本海军舰队设下圈套,赶在麦克阿瑟的部队登上莱特岛滩头之前就赢得一场大胜。哈尔西对此十分赞赏,于是一系列新的命令通过“新泽西号”高大的无线电桅杆发往舰队。第38.2和38.3特混大队将布置在受损军舰以东100英里处,这个距离足够远,不会被台湾和冲绳的日军侦察机找到,但也足够近,足以伏击闯进作战范围的日本舰队。第3舰队其余部分则退往安全距离外,开始接受油轮的加油。哈尔西把他的计划提交给了尼米兹,这位太平洋舰队总司令随即命令这一区域所有可用的巡逻机搜索敌人舰队:“怀疑敌人水面舰队已离开本土水域,前来追击蓝军[美军]撤离台湾的残损军舰。扩大搜索范围……要覆盖敌人通过丰后水道前往大致位置的可能路线。”[93]哈尔西也让麦克阿瑟知道了他正准备迎击日本海军的一部分主力,鉴于这种可能性,“所有对菲律宾的空袭都被撤回,等候进一步的消息”。[94]哈尔西要“威奇塔号”上的杜博斯将军发出一系列假的遇险信号。“第1残废分队”现在有了一个更拿得出手的绰号:“第1诱饵分队”。
1707358663
1707358664
即便没有一刻不停杀过来的一批批敌机,拯救两艘严重进水、瘫痪在海上的巡洋舰也是个不小的挑战。“第1诱饵分队”的官兵们意识到自己是可以被牺牲掉的。看着树懒一般慢慢爬行的拖曳舰只,分队中的一名舰长说:“现在我知道鱼钩上的蚯蚓是什么感觉了。”[95]对于拖曳舰而言,要缓解重达1.6万吨的大家伙在巨浪上摇摆扭动带来的冲击,就需要舰员们精通“旧时代的结索技术”,包括使用结构复杂的挂钩和鹈鹕钩。[96]这项工作很危险,有几个舰员都受了重伤。巡洋舰“波士顿号”最初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中开始拖曳“休斯敦号”的,即便是站在“波士顿号”的舰尾,也看不见被拖着的“休斯敦号”。10月15日,远洋拖轮“波尼号”加入了这支大队,接手了拖曳“休斯敦号”的任务。令救援大队的舰员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天白天和夜晚居然都没有日军飞机前来骚扰。但是16日,他们的运气用完了,中午时分,一支由107架战斗机和轰炸机组成的机群杀了过来。
1707358665
1707358666
“卡伯特号”和“考彭斯号”上的F6F防空巡逻机群击落了大约50架敌机,但仍然有一些敌机突破了防线。其中一架飞机瞄准“休斯敦号”的舰尾投下了一枚航空鱼雷。这枚鱼雷钻进了军舰的尾流,几乎在两个舵柱的正中间爆炸,把水上飞机库的舱门像瓶盖子那样抛到了空中,20名水兵被掀飞到了海里。机库里的航空汽油罐被点燃了,舰尾燃起了大火。在空袭过程中及其之后,拖轮“波尼号”始终拖曳着“休斯敦号”,拖缆始终没有松劲。“休斯敦号”的舰长选择继续拯救军舰。这艘1.2万吨的军舰涌进了大约6 300吨海水,但仍然在向乌利西挣扎前进。大部分舰员都被转移走了,只留下大约100人在舰上。它的舰体已经深深没入水中,吃水深达32英尺,向右倾斜8°。[97]军舰的横摇十分严重,舷侧梁端几乎触到了海面,甲板上涌上了青绿色的海水。
1707358667
1707358668
丰田大将起初已经命令一支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编队在志摩清英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出发,猎杀美军残舰。但最后,日本海军高层还是认清了真相。10月14日上午,日军侦察机搜索了台湾东部和南部的洋面,确认其周围仍有许多完好无损的美军舰艇。不仅如此,当天美军舰载机向吕宋发动的猛烈空袭也证明美军舰队大部一定并未受损。意识到可能有陷阱,丰田召回了志摩舰队,要他们前往冲绳以北的奄美大岛加油,10月18日再次出海,参加即将开始的防守菲律宾的“捷-1号”作战。
1707358669
1707358670
四天的“台湾空战”到此落下帷幕。根据福留繁的统计数据,他的台湾基地损失了329架飞机。其中179架前往攻击美军舰队未能返航,其余都是在地面上或者台湾上空被摧毁的。在岛上的主要航空兵基地高雄基地,只剩下一座建筑依然立在那里,只剩下一架飞机完好无损。此外,九州、冲绳和吕宋还有至少200架飞机被摧毁,这样日军在10月10日至17日累计损失的飞机超过了500架。自从6个星期前哈尔西的第3舰队出击以来,日军在这一区域已经损失了大约1 200架飞机。
1707358671
1707358672
在紧张的十日航行之后,“堪培拉号”“休斯敦号”及其救援大队最终于10月27日上午蹒跚开进了乌利西环礁。两艘巡洋舰都将回到美国本土全面修理,并在战争结束后重回海军。
1707358673
1707358674
台湾空战结束一天之后,麦克阿瑟登陆舰队的第一梯队来到了莱特岛外海。10月17日拂晓,苏禄灯塔(位于莱特湾入口处)上的瞭望哨用无线电发出了一份观察报告:一队扫雷舰正进入海峡。这份报告在大约一个小时后被送到丰田大将手中,他立即向所有部队发出了“捷-1号”作战警报。于是,分散在从日本本土到马来亚之间数千英里轴线上的日本舰队各部,都急忙开始准备出海。
1707358675
1707358676
“捷号”作战计划是在绝望之中制订出来的,在东京的帝国大本营,即便是最悲观的计划制订者也没有预料到自己竟会在美军登陆舰队到来之前损失如此之多的航空兵力。尽管如此,补充的飞机和飞行人员还是开始从日本本土和中国大陆涌入菲律宾。但是有鉴于他们的同僚刚刚遭到屠杀,这些人在面对美军舰载机飞行员的时候能有多少机会?虽然日本海军的将领们无论对下属还是对自己都不敢承认这一现实,但他们都知道,太平洋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战已然迫在眉睫。他们将在没有有效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将会输掉——不过无论如何,他们真正的使命并不是要取得完胜,而是要光荣地战斗到最后一刻。
1707358677
1707358678
[1]1平方英里≈2.6平方千米。——编者注
1707358679
1707358680
[2]Sledge, With the Old Breed, p.32.
1707358681
1707358682
[3]Ibid., pp.35—36.
1707358683
1707358684
[4]Burgin and Marvel, Islands of the Damned, p.120.
1707358685
1707358686
[5]Donigan, “Peleliu: The Forgotten Battle.”
1707358687
1707358688
[6]Mason, “We Will Stand By You,” p.216.
1707358689
1707358690
[7]Donigan, “Peleliu: The Forgotten Battle.”
1707358691
1707358692
[8]Ibid.
1707358693
1707358694
[9]Mace and Allen, Battleground Pacific, p.28.
1707358695
1707358696
[10]Hunt, Coral Comes High, p.36.
1707358697
1707358698
[11]Ibid., p.37.
1707358699
1707358700
[12]Sledge,With the Old Breed, p.56.
1707358701
1707358702
[13]Lea and Greeley,The Two Thousand Yard Stare, p.176.
[
上一页 ]
[ :1.7073586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