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60286e+09
1707360286
1707360287 [141]“Statement to the author, April 9, 1953,” in Taylor,The Magnifcent Mitscher, p.265.
1707360288
1707360289 [142]Letters between Halsey and Morison, and Halsey and Ralph E.Wilson, January—February 1951,in Halsey Papers, “Correspondence Files.”
1707360290
1707360291 [143]Halsey to oficers, November 14, 1958, “Leyte, correspondence regarding, 1958—1959,” Halsey Papers.
1707360292
1707360293 [144]Carney to Halsey, November 14, 1958, “Leyte, correspondence regarding, 1958—1959,” Halsey Papers.
1707360294
1707360295 [145]Halsey to Prof.E.B.Potter, July 27, 1959, “The Battle of Leyte Gulf, Halsey’s comments,”Halsey Papers.
1707360296
1707360297 [146]Halsey and Bryant,Admiral Halsey’s Story, Author’s Foreword, p.1.
1707360298
1707360299 [147]Halsey to Charlie Belknap, March 24, 1949, Halsey Papers, Box 7.
1707360300
1707360301
1707360302
1707360303
1707360304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1707356946]
1707360305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第七章
1707360306
1707360307 在战后美国海军学会发表的一篇获奖论文中,J.C.小威利上校提出,日本是被一系列“推进式”和“累积式”相结合的联合战略击败的。其中的“推进式”指的是一路西进的两栖进攻,这一连串战斗和登陆作战让盟军部队一步步逼近了日本。它体现在地图上那些代表陆海军部队进占地盘的小箭头上。这更适合传统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讲述方法。这样即便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教育的门外汉也能凭本能理解这一点。对于那些一直在报纸上关注战争进展或者读过第一阶段战争历史的人而言,这一系列战役组成了太平洋战争的完整历史。
1707360308
1707360309 根据威利的说法,累积式作战策略截然不同,它并不包括攻占地盘和大规模激战,而是一种“积累不易察觉的微小战果,积小胜为大胜,直到未知的某一时刻,这大量精心策划的战斗将改变战局”。[1]其基本逻辑是,“千刀杀一人”。在太平洋上,正是这种累积式作战逐步蚕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其中一个例子是宣传战,或曰“心理战”,其针对的是遭到日本侵略的各国人民,日本民众,日军官兵,最终就连东京的高层决策圈也会受到影响。另一项累积式作战是战略轰炸。从1944年11月开始,美军对日本的核心工业区展开了持续的空中轰炸,以图重创其主要的战争工业。最终,这种轰炸摧毁了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城市。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军还运用其空中和海上力量(尤其是潜艇)打击了日本与海外占领区之间的航运线,这样的作战行动逐步卡住了日军战争潜力的咽喉。到1945年,除了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两路进攻大军“推进式”占领了许多地盘之外,日本的经济也已财竭力尽,濒于崩溃。
1707360310
1707360311 和其他工业国家相比,日本无法实现原材料自给,和二战其他主要参战国相比更是如此。日本本土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原油、铁矿石、铝土矿和其他重要矿藏的储量几近于零,只有少量木材和低等级煤炭。自从明治时代开始寻求成为亚洲的领头羊之后,日本对外政策的主旨便是确保能够稳定可靠地获取这些必不可少的资源。在20世纪20年代,国际贸易足以满足需要,保护和维系此类贸易的需求便主导了日本的外交。然而到了30年代,日本进入了所谓“幽谷”时期,军国主义者把持了国家,他们决意夺占海外原材料产地并实施殖民统治,以向自己的工业经济和战争机器输入这些必需的物资。
1707360312
1707360313 1931年日本侵占了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其钢铁厂由此得到了稳定的铁矿石和无烟煤供应。但日本的原油、橡胶、铝土矿、铜、锌,以及其他钢铁和有色金属的进口却仍然要完全依赖东南亚的美国和欧洲殖民地,别无可选。日本最重要的物资供应国——美国、英国和荷兰——一致反对纳粹德国,即便如此,东京还是在1940年9月和柏林、罗马方面共同组成了轴心国,这一鲁莽的决定直接引发了对日本的贸易制裁。1940年之前,美国供应了日本74%的废旧金属进口,93%的铜进口,最关键的是还供应了大约80%的原油进口。1940年,罗斯福政府开始针对上述物资和其他一些物资实施对日禁运,而且这些措施的覆盖范围和严格程度还在不断增加。到1941年8月时,得克萨斯州西部的原油阀门被彻底关闭了。日本没有其他的石油来源,不得不开始消耗原本就十分有限而且还越来越少的国内储备。当东条内阁走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时,石油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严重。
1707360314
1707360315 开战之初,日本人将解决资源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向南方的盟国殖民地发动闪电进攻上。到1942年4月,也就是袭击珍珠港之后仅仅4个月,侵略者已经开始利用马来亚、东印度、菲律宾和其他各地的丰富资源了。最重要的是,日本占领了曾经分别是荷兰、英国殖民地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这里拥有当地产量最大的油田和石油精炼厂。
1707360316
1707360317 但是还有一个毋庸置疑的难题:抢来的油田距离日本本土还很远。这些维系日本经济的血液需要流过一条长达3 000英里的漫长而脆弱的海上大动脉。一旦这条动脉受损,日本的战争机器就会迅速失血,如此,战败就将不可避免。东京对这一威胁心知肚明,即便在这个国家鲁莽地踏进无法打赢的战争之前就知道,但是它的统治集团却自我麻醉式地相信自己能守住海运线足够长的时间,直至获得胜利。可即便如此,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时间并不充裕。日本的商船队已经拼了老命,使用率几近于100%。1938年末时,日本商船队中只有0.3%的船只处于空闲状态,作为对比,同期英国和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是3%和10%。[2]需要船运的地方很多,除了进口原材料,向海外的部队、舰队和基地输送补给也需要船运。不仅如此,日本国土中可耕地只占3%,需要进口粮食以避免饥荒。即便是对于日本国内的运输系统而言,船运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个国家的铁路系统总的来说承载能力不强,无法重载,其大部分工业贸易都是经由近岸船只在港口之间进行的。
1707360318
1707360319 20世纪30年代后期大力造船之后,日本商船队(主要由吨位500吨以上的钢质船舶组成)的总吨位增长到了大约600万吨。其中约410万吨被陆海两军征用,只有190万吨作为民用和工业用途。[3]内阁计划委员会坚持认为,要维持日本经济正常运转,至少要有300万吨船舶作为民用,但陆海两军却拒绝让出所需的船只。日本政府预计战争第一年的船只损失将在80万到110万吨之间,随后两年的每年损失将降至70万~ 80万吨。战时新建船只预期能够弥补这些损失,至少是部分弥补。实际上日本战时的造船成果十分惊人,每年新下水的货船从1941年的23.8万吨增长到1944年的160万吨。但是被击沉的数量却远远高于预期,战争期间日本每年的船舶吨位净减都十分严重。[4]
1707360320
1707360321 日本陆军和海军毫不重视彼此间的协作,和民间船运的协作就更是无从谈起。军用运输船运载着部队、武器和补给物资前往海外基地,之后装一些压舱物(等于是空船)就回来了。实际上若能把这些船只派到附近的港口,装上一些物资再返程,船运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但日本政府却没有这样的控制权来要求相互竞争的陆海两军如此配合。
1707360322
1707360323 如果说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容易受到航空兵和潜艇的攻击,那么它的城市和工业区在战略空袭面前则是毫无防备。日本的工业基地都是新兴的,仅仅用了三四十年就从零起步建设了起来。官方和资本联手协作,创立了一套以军工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经济,其中最优先发展的是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坦克和机床制造业。其成果十分惊人,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就在袭击珍珠港一年之前的1940年,日本重工业产值在12年时间里增长了5倍。日本经济总量的17%都被用于军工生产,作为对比,美国经济中的军工占比只有2.6%。[5]1941年之后,军工生产在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迅速增长,到1944年时已接近50%。到了这一阶段,日本的民众已经多多少少陷入了贫困,其经济中剩余的非军工份额只剩下了农业和食品生产。如此,其战争工业便不再有增长空间,经济体系中所有的剩余空间都已被挤占干净。战争期间,日本工厂的开工率近乎100%,只有其生产线由于必需原材料短缺而不得不停下来时例外。况且,工业依赖于大量技艺精熟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这些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补充的。工业生产集中在少数大型工厂中,它们的物资供应相对落后。例如,维持整个日本经济所需的大部分钢铁生产都集中在6所主要钢铁厂中,盟军对它们的位置一清二楚。这样,只要对钢铁厂本身或者为其服务的运输设施进行少数几次有效的轰炸,日本的钢铁供应就会被切断。由于没有后备产能可供应急,这种轰炸的影响将很快蔓延至整个日本经济中。
1707360324
1707360325 因此,显而易见,从海上和空中对日本的商船和战争工业进行打击将会对日本的战争能力造成釜底抽薪的影响,甚至予以致命打击。但是在这样一场宏大而且复杂的战争中,盟军怎样才能平衡彼此矛盾的各项任务之间的优先级?太平洋战争各个阶段的任务实际上都受到“推进式”和“累积式”之争(如果你愿意这么认为的话)的影响。地面战场和海上战场的盟军指挥官都会本能地优先考虑眼前的战术问题,而对针对敌人经济的长远“累积式”作战的价值持怀疑态度。美国陆军和海军的飞行员们都将“丸”——日本的商船与货轮——视为次要目标,或者只是“安慰奖”。战区指挥官们倾向于将航空兵投入眼前的焦点战场,对于向远在天边的敌人本土进行的没有明确目标的战略轰炸,他们同样怀疑其价值。潜艇的角色和任务则很杂乱,常常缺乏明确的战略依据:直到1943年后期,它们才得以专心投入消灭日本商船的作战。
1707360326
1707360327 1944年8月,当哈尔西将军接掌第3舰队时,他和他的“阴谋诡计部”就提出要对太平洋舰队潜艇的运用方式进行根本性改变。他们将此称为“动物园计划”。“米克”卡尼和“罗洛”威尔逊制定了具体细节。他们将菲律宾、台湾岛、琉球群岛周边海域划分为24个区域,各用一种动物名称命名(所以叫“动物园”)。潜艇狼群将被部署在每个区域里的航线上,奉命在一场大规模海战之后拦截并击沉日军军舰。卡尼后来解释道:无论预计中的海战的结果如何,日军舰队在战斗之后总要“退出战场加油并返回基地,这时候他们就不得不闯进我方潜艇在其撤退路线上布下的天罗地网”。[6]
1707360328
1707360329 在1944年9月28日写给尼米兹的一封私信里——此时距离莱特湾海战打响不足一个月——哈尔西提出了“动物园”方案。他首先承认了击沉敌人商船的价值,同时却提出,“当敌人舰队出击时,太平洋上的所有武器都要拿来对付他们”。[7]哈尔西提出要把潜艇部队交由自己直接指挥,至少在即将到来的海上大秀之前如此安排,这样他们将能够更好地与第3舰队协同作战。
1707360330
1707360331 在对此提案“深思熟虑”之后,尼米兹拒绝了。在10月8日发出的一封写给“亲爱的比尔”的信中,他委婉地反驳了他的这位好友。只要机会出现,潜艇就应当攻击敌人军舰,他说,但它们的首要任务将始终是破坏商船。尼米兹和他的潜艇部队指挥官查尔斯·A.洛克伍德中将将继续对这些潜艇进行直接战术指挥。他要哈尔西“接受我的决定,因为这是对所有相关因素充分考虑之后的结果,其所依据的情报比你能获得的更加丰富,而且其背后是我更为广泛的职责”。[8]
1707360332
1707360333 然而讽刺的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尼米兹在一项关于新型B-29“超级堡垒”轰炸机的相似争议中却站到了另一边。这些轰炸机正在被大批部署至马里亚纳群岛的机场上,下个月就要开始对日本进行轰炸了。这种巨型波音飞机的重量和航程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能够携带1万磅有效载荷,作战半径远达1 600英里。以阿诺德将军为首的美国陆军航空队的一众将领决意要将所有“超级堡垒”轰炸机全部用于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作战。但是两位战区指挥官却对这些新型轰炸机的用途另有想法,关于如何将这些大家伙用于战术目的的想法也层出不穷。尼米兹的司令部对它们远程侦察、搜索救援,以及在濑户内海布雷的能力很感兴趣。麦克阿瑟则希望把所有的B-29都派到他的西南太平洋战区,他警告乔治·马歇尔,“将这些未经实战检验的飞机一开始就部署到马里亚纳群岛,会使得它们在第一次参战时就处于最困难的条件之下”。[9]
1707360334
1707360335 但是“福将”阿诺德没有搭理尼米兹和麦克阿瑟。他成功说服参联会的其他成员创建了一个新的独立航空兵部队,第20航空队,专司对日本本土列岛进行战略轰炸。和其他任何航空兵部队不同,第20航空队将由参联会从华盛顿直接指挥。作战命令将由阿诺德作为各位参谋长的“代表”下达至部队。航空队将下辖两个轰炸机司令部,第20和第21轰炸机司令部,其基地分别设在中印战区和马里亚纳群岛。虽然第21轰炸机司令部设在尼米兹的战区里,但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对它却完全没有指挥权,只有紧急情况下除外。阿诺德将军坚持认为这种不同寻常的指挥架构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确保“超级堡垒”轰炸机专注于执行其首要任务,打击日本的工业目标。
[ 上一页 ]  [ :1.7073602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