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60371e+09
1707360371 此时东方已经天光放亮,“刺鲅号”继续航行,又摧毁了一艘货轮和几艘小一些的船只。随后“刺鲅号”加速退向南边并潜入水下,跟踪了一艘7 000吨的海军辅助船,向它射出了3枚鱼雷。其中一枚鱼雷命中了船首附近,重创目标但没有当场击沉。[20]莫顿也没有将它计入击沉记录,但战后调查显示,这艘船确实在向北逃走后沉没了。
1707360372
1707360373 “刺鲅号”的横冲直撞给东京敲响了警钟。日本大本营认定是有美军的潜艇狼群正在黄海活动。于是巡逻艇纷纷开往最近有船只被击沉的位置,侦察机也开始在上空往来巡逻。莫顿虽然强硬,却不是不要命的牛仔。奥凯恩就发出了理性的声音,说这次巡逻本身就很危险,要谨慎行事。黄海实际上是覆盖着海水的大陆架,太浅,无法进行深潜规避机动,而深潜规避机动正是潜艇对抗深水炸弹攻击的最佳自卫手段。莫顿将这一海域称为“小水潭”,他的巡逻报告写道:“我们不得不小心控制下潜角度,防止扎进海底。”[21]随处可见的舢板和中式帆船中,有些可能是军用巡逻船,能看见有些船上装有大型的雷达阵列和无线电天线,普通渔船上是不会有这些东西的。上浮攻击的战术在有条件实施时十分有效,而且迄今一直都很有效——但是任何一艘看似无害的拖网渔船,说不定都装有一门藏在油布下的甲板炮,而只消一枚中口径炮弹直接命中,可能就足以摧毁一艘潜艇。
1707360374
1707360375 一枚故障或者哑火的鱼雷射出去后常常只会暴露潜艇的位置。3月25日早些时候,“刺鲅号”击沉了几艘敌船,到了下午,一艘日本驱逐舰直冲着它开了过来。此时双方舰首朝向的角度对“刺鲅号”比较有利,它完全可以机动到有利位置上向对手发动一次理想的鱼雷攻击。它左舷还剩有两枚鱼雷。两个月前在韦瓦克,它曾经以一次大胆的“一剑封喉”鱼雷攻击打中了敌人一艘驱逐舰。这一回,莫顿和奥凯恩一致同意安全第一。“刺鲅号”快速下潜至150英尺深度以规避深水炸弹。驱逐舰很快开到了深弹射程之外,显然没有发现这里还有艘潜艇。据巡逻报告记载,“刺鲅号”“没敢用仅有的两枚鱼雷挑战这个家伙,根据最近的经验,这些鱼雷可能会提前爆炸。我们不得不躲进壳里溜走,这很有辱尊严”。[22]
1707360376
1707360377 次日,进一步往南行驶的“刺鲅号”向一艘装载着煤炭,可能正开往九州炼钢厂的4 000吨的货轮发射了一枚鱼雷。鱼雷击中了船体中部,货轮在一声雷鸣般的巨响中爆炸了,掀起的煤灰变成了一朵蘑菇云,令空气几分钟内都无法呼吸。“刺鲅号”继续向南航行,溜到通往南方区域的主航线上,3月28日,它向一艘货轮放出了最后一枚鱼雷。那艘货轮两分钟内就沉没了。
1707360378
1707360379 所有鱼雷打光后,莫顿命令“刺鲅号”浮出水面。它再度杀回“舢板窝”,用甲板炮在小船面前耀武扬威。3月27日上午,“刺鲅号”击沉了一艘装有大型雷达天线的拖网渔船,莫顿怀疑那是一艘日军巡逻艇。果不其然,当敌船开始下沉时,船上的三门甲板炮露了出来。潜艇上的20mm机炮已炮管过热,水兵们不得不把成桶的海水泼上去降温。一名艇员发现炮身已经滚烫到水一浇到炮管上就会蒸发掉。一支潜水员组成的“突击队”登上正在下沉的敌船残骸寻找敌人文件,却空手而归。最后,他们用几枚中途岛上海军陆战队送的莫洛托夫燃烧弹结果了这条船。
1707360380
1707360381 当晚,“刺鲅号”退往吐噶喇海峡,艇员们在收听东京广播电台时听见有发言人宣称没有美国潜艇胆敢接近日本水域,都乐了。
1707360382
1707360383 “刺鲅号”的第四次战斗巡逻再次大获全胜。在黄海上的19天里,这艘常常在水面航行的潜艇击沉了9艘轮船、1艘拖网渔船和2条捕鱼舢板。它深入了日本人先前认为安全的水域,充分利用了突袭的优势。莫顿称自己击沉了8艘轮船,上级就给他记录了8艘战绩,直到战后统计时,他的战绩才增加到9艘,这就令此次出击成了单次击沉敌船数量最多的一次潜艇战斗巡逻。在黄海上的这次大打出手令莫顿坐稳了太平洋潜艇部队MVP(最有价值选手)的位置。
1707360384
1707360385 尽管“刺鲅号”拿到了一张可怕的成绩单,但艇上至少有6枚鱼雷失灵,占艇上鱼雷总数的1/4。3月24日,它由于鱼雷故障放跑了一艘大型油轮,这尤其令人恼火。莫顿向这个高价值目标射出了4枚鱼雷,却居然无一奏效。两枚提前爆炸,第三枚被那两次不合时宜的爆炸炸得偏离了航向,第四枚则开始“海豚跳”——时而深潜,时而浮出水面,像一道正弦波——然后偏离航线狂奔而去。莫顿就这个问题向洛克伍德将军大发牢骚,洛克伍德对他的话毫不怀疑。到1943年夏季,他确信Mk14蒸汽鱼雷是不合格的武器,并为了这个问题在华盛顿找了不少麻烦。6月24日,他获得尼米兹的许可,拆下了所有鱼雷上的磁性起爆器,等候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同一周,洛克伍德告诉金上将,鱼雷故障可能致使他的太平洋潜艇部队在头18个月战争中的战果下降了至少50%。
1707360386
1707360387 海军军械局对此的反应慢到令人愤慨,也令问题雪上加霜,正是军械局设计和制造了Mk14鱼雷。这种武器在战前根本就没有好好测试过,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经费不足的原因。设在罗得岛州纽波特的海军鱼雷站里,某些有分量的军官和工程师看起来是把所有关于这种武器的抱怨视作针对自己个人的了,他们坚持认为所有的故障都要归因于操作不当,以及珍珠港和潜艇自身对鱼雷维护不佳。面对如此答复,潜艇官兵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巡逻时更加“宝贝”这些武器,只在最佳状况下发射。许多潜艇甚至开始关闭鱼雷管保护盖,直到发射前片刻才打开保护盖把鱼雷装进去,这样鱼雷就不会过早暴露在含盐的海水中。
1707360388
1707360389 但是故障依旧。故障的原因很多,而且一个原因可能会掩盖其他原因,这就令它们更难以被找到和纠正。许多故障都和“磁性”起爆器相关,这一装置的作用是通过探测目标船的磁场来引爆鱼雷战斗部。这项技术在当时十分先进,是战前美国最高机密武器计划的产物之一。其设计目的是应对当时在大部分重型战舰上常见的舰体“突出部”。(“突出部”是在舰体水线上下凸出来的双层船壳,当传统鱼雷在其表面爆炸时,它就可以保护内层船壳。)它的思路是让鱼雷冲到舰船下方,直接在龙骨下爆炸。这样爆炸的力量就会直接向上打击敌船无防护的底部,对目标的损害将会严重得多。但是这种磁性引信在战斗中常常失效,这就导致哑弹或者提前爆炸的比例很高。最终人们发现,设计人员忽略了世界不同区域磁场的变化,这一技术还需要根据经纬度进行微调才能使用。
1707360390
1707360391 人们还发现,Mk14鱼雷的实际航行深度会比设置深度深10英尺或11英尺。这个问题不难纠正,却直到1942年6月才最终被发现,此时已经开战6个月,超过800枚这样的鱼雷在战斗中被发射了出去。不仅如此,尽管抱怨不断,但这个问题却不是由军械局发现的——是洛克伍德本人亲自发现的,当时他是西澳大利亚潜艇部队司令,他在乔治王湾里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武器航行时平均比设置深度深11英尺。起初军械局坚称洛克伍德的测试未经授权,结果不准确。直到两个月后,金上将在军械局的“屁股下烧了一把火”,他们才(根据在纽波特进行的测试)承认Mk14鱼雷确实航行偏深,其机械装置在战前测试不足。
1707360392
1707360393 然而,第三个问题却被其他缺陷遮蔽了超过一年。Mk14鱼雷的触发引信,也就是磁性引信的传统版本,其撞针过于脆弱,常常在撞击时破碎,无法引爆战斗部。这个问题直到1943年洛克伍德命令拆除大部分潜艇上鱼雷的磁性引信才被发现。当时很快就有报告称鱼雷以理想的90°角直接撞上目标船的船体,结果却弹开了,没有爆炸。最惨痛的一次是在1943年7月24日,当时丹·达斯皮特艇长指挥的潜艇“黑鲹鱼号”在帕劳群岛西部攻击了一艘日本货轮。“黑鲹鱼号”在近距离几近完美的条件下连续发射了11枚鱼雷。达斯皮特通过潜望镜观察战果,谁知这些鱼雷竟然一枚接一枚地命中敌船,随后沉没不见。其中一枚鱼雷从船体上弹开,像鱼儿咬了钩一般跃出海面,接着又像鱼儿脱了钩一样掉进水里消失了。此时艇上只剩下了一枚鱼雷,达斯皮特放弃了击沉目标的努力,他要把这最后一枚鱼雷带回珍珠港仔细检查。
1707360394
1707360395 洛克伍德一年前在澳大利亚做测试时就干了军械局的活儿,现在他故技重演,在珍珠港做了一系列测试。触发引信故障的原因很快就找到了,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把撞针换成更坚固的铝合金材质就行了。“此事最终打垮了鱼雷官僚们,”当时在潜艇部队担任军官的爱德华·比奇说,“他们现在终于愿意承认,在实验室里多消耗几枚鱼雷,比在更重要的实战中浪费掉它们要好得多。”[23]
1707360396
1707360397 1943年9月,太平洋潜艇部队被告知Mk14鱼雷最终“修好了”,累计统计数字也显示,在随后几个月里鱼雷的实战表现越来越好。然而,关于鱼雷失灵的报告却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消失过。最恐怖的失灵现象是“环航”,一旦鱼雷的舵面被卡住,它就会全副武装掉过头来向发射自己的潜艇扑过去。有几艘美军潜艇就体验了这种可怕的故障,靠深潜或者在水面上剧烈机动才擦着边躲过一劫。明确知道的就有两艘潜艇这样被自己的鱼雷摧毁,这是因为艇员中有人幸存下来说出了真相。可以想见,还有其他潜艇也同样由此被击沉,只是无人幸存而已,对此,后人只能猜测。
1707360398
1707360399 西屋公司的下一代Mk18电动鱼雷恰好在此时的1943年秋季进入部队,这种鱼雷不会拖出易被发现的气泡或废气尾流。这一新型武器也被送到纽波特的海军鱼雷站进行试验和测试——然而一名潜艇部队军官却发现,“纽波特这伙人”不肯配合。设计并制造了Mk14鱼雷的纽波特鱼雷站的工程师们将西屋公司的这一新产品视作来抢饭碗的,十分仇视。戈特岛(纽波特港口中的一个小岛,是鱼雷站的所在地)被“非我发明综合征”[24]控制了。在纽波特监督这些试验的“黑鱿号”潜艇军官们对自己得到的对待备感失望。“说他们蓄意破坏可能太重了,”“黑鱿号”副艇长伊莱·赖克如是说,“但他们确实一点忙都不肯帮。”[25]赖克在珍珠港告诉洛克伍德的副手:“我觉得这些人根本没有战争意识。”[26]
1707360400
1707360401 1943年5月21日,“刺鲅号”结束了第五次战斗巡逻后返回,此番它去到了高纬度上冰天雪地的日本千岛群岛。它击沉了3艘敌船,考虑到这次任务的实际情况,这个成绩还算不错——但是莫顿告诉洛克伍德,如果鱼雷都能正常工作的话,自己原本可以击沉6艘。“刺鲅号”此时已经急需大修,于是它奉命返回加利福尼亚州的马雷岛,也就是这艘艇18个月前诞生的地方。迪克·奥凯恩晋升了,现在他要去指挥自己的潜艇,一艘白鱼级潜艇,名为“刺尾鱼号”。这艘潜艇此时尚未建成,它也是在马雷岛建造的,只要从“刺鲅号”的泊位沿着河边走一小段路就到了。“刺尾鱼号”将于1943年8月下水,奥凯恩和骨干艇员们将监督它最后阶段的建造和舾装。与此同时,“刺鲅号”基本相当于重建了,当它在1943年7月启程开往珍珠港时,其外观已经完全变了样。莫顿带领着几位新的军官和大部分都是新人的艇员登上了“刺鲅号”。当它在7月21日驶入纳帕河时,艇长和自己的好友、老搭档副艇长挥手道别。这是二人的最后一面。
1707360402
1707360403 莫顿这一次想要带领“刺鲅号”前往日本海,这片海域位于日本和亚洲大陆日占区之间,几乎完全被陆地包围。洛克伍德答应了自己这位明星艇长的请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意味着太平洋水下战争的“最后一程”;这是唯一一处美军潜艇尚未渗入的重要海域。这里满是往来于日本本土和亚洲大陆之间的船只。但由于地形封闭,日本人此前还没有在这里采取什么特别的反潜措施。如果说黄海是美国潜艇的“处女地”,那么日本海简直就是日本不容侵犯的圣地。
1707360404
1707360405 出入日本海只有三条通道:位于九州岛和朝鲜之间的对马海峡,本州岛和北海道岛之间的津轻海峡,以及北海道和库页岛之间的拉彼鲁兹海峡(又称为宗谷海峡)。这三处水道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咽喉要地。所有水道都布设了水雷,有岸炮把守,并且有反潜巡逻艇和巡逻机密集巡逻。闯入这里很危险,逃出更难——一旦日本人发现日本海中有敌人潜艇,他们在几个出口处的反潜措施就会加倍。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之后,洛克伍德和莫顿一致认为拉彼鲁兹海峡是进出日本海的最好选择。
1707360406
1707360407
1707360408
1707360409
1707360410 1943年8月14日,“刺鲅号”开进了拉彼鲁兹海峡。它趁着夜色以大约18节航速从水面开了进去。日本雷达发现了它,一座灯塔向它打出了身份识别信号,但它无法应答,因为不知道口令。但是还没等日本人做出反应,它就溜了过去,如同鬼影一般消失在了日本海上。
1707360411
1707360412 和预期的一样,这片海域中满是高价值船只,莫顿兴奋地准备再一次大展拳脚。但是它的鱼雷坑了它。在8月15日到22日之间的一个星期里,“刺鲅号”找到并攻击了12艘货轮,却经常碰到哑弹、航线过深、提前爆炸以及偏航失踪的问题。莫顿于是决定尽快返回珍珠港,要求上级重视此问题。在这次半途而废的短暂巡逻的报告中,莫顿引用了历史上一句著名的海军口号,这是由美国内战时的海军将领戴维·法拉格特喊出来的:“该死的鱼雷!”放在此处,讽刺意味不言而喻。
1707360413
1707360414 8月28日,得到洛克伍德返回基地的许可之后,“刺鲅号”浮上水面,向一艘日本舢板的前方开火令其停航。但日本船没有停,于是“刺鲅号”用甲板炮把它打成了碎片。6名日本渔民投降,被带上艇当了俘虏。这些人都得到了干净的干衣服和一杯白兰地,这让他们看上去像是松了一口气。他们被关押在后部鱼雷舱里,睡在甲板上的垫子上。“刺鲅号”艇员和这些俘虏的关系还不错,甚至可以说很友好。俘虏们给艇员们展示了自己的厨艺,还自告奋勇承担了日常清扫工作。[27]
1707360415
1707360416 回到珍珠港,“刺鲅号”迅速进行了物资补充。莫顿想要立刻重返日本海,洛克伍德同意了。另一艘潜艇“锯鳐号”将与它同行。“刺鲅号”此次装上了新型Mk18鱼雷。9月10日,两艘潜艇开向了大海。
1707360417
1707360418 当天早晨,在太平洋潜艇司令部的一次有记录的新闻简报会上,莫顿花了不少时间,大方地接受了采访。在通讯稿中,他乐观而无拘无束的性格跃然纸上。上午11时50分,他结束了采访,解释说自己的艇下午1点就要出发了。莫顿向记者们保证,下一次战斗巡逻结束后,自己将会再次坐下来接受采访——“等他回来后,”记者在通讯稿末尾写道,“我们就会听到更多关于‘刺鲅号’的冒险故事了。”[28]
1707360419
1707360420 然而,马什·莫顿再也没有回到珍珠港,“刺鲅号”后来的故事也不会再有人知道了。它的第七次战斗出航成了最后一次,如潜艇兵们所言,它将要“永远巡航”。
[ 上一页 ]  [ :1.7073603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