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60948e+09
1707360948 美军后来才意识到,敌人已经决心不惜代价也要向岛上增援。麦克阿瑟和他的指挥官们起初将莱特之战视为一场过渡性战役,只是通向吕宋岛的垫脚石。他们原本以为开进奥尔莫克港的一队队运输船是为了撤走日军部队,而不是运入新锐部队。但是,马尼拉的日军司令部已经决心要打赢莱特之战,直到1944年12月的第一周都不停地向岛上投入增援部队。“到11月底,”麦克阿瑟写道,“尽管航运途中和战斗损失都很大,莱特岛上的敌人还是比10月底多了成千上万人。”[65]
1707360949
1707360950 日军通向奥尔莫克湾的海上补给引发了卡莫特斯海上一连串激烈的海空战斗。从许多方面看,这都是瓜岛战役的重演,交战双方都想要孤立岛上的敌军,并控制岛屿周围的海运线。11月3日至9日,有几支大规模的运兵船队和货轮船队在驱逐舰的护航下从马尼拉湾出发,在菲律宾岛群之间的海域航行了600英里,在奥尔莫克湾卸下了超过整整两个师团的兵力。美军航母舰载机赶来向这些船队发动了攻击,击沉了超过12艘日本船只,从莫罗泰岛机场起飞的第5航空队的B-24和B-25轰炸机在11月8日也击沉了两艘大型运兵船。但日本人的运输仍然在继续。由于马尼拉湾已经遭到持续空袭,日本人判定已经没有必要把这些船留待日后使用了。如果不立刻把它们派出去,它们基本上也会在锚地被击沉。
1707360951
1707360952 11月11日,一支大规模增援船队在奥尔莫克湾靠岸,卸下了第二十六师团的大部分兵力。当这个师团的重武器和补给物资仍在卸载之时,一批美军舰载机扑了过来,击沉了4艘大型运输船和4艘驱逐舰。第38.3特混大队的日志记录道:“当第38特混舰队开始系统地消灭这支船队时,日本鬼子就倒霉了。”[66]根据日方资料,这个师团上陆时的伤亡很小,但是只带了步枪和10个基数的弹药。[67]
1707360953
1707360954 12月的第一周,第7舰队的驱逐舰部队开出苏里高海峡,再向北穿过卡尼高海峡,扫荡莱特岛西海岸。这一轮海上攻击打了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美舰在卡尼高海峡里布设了大量水雷,在空中巡逻不断的情况下,他们认为日本人不可能扫除这些水雷。12月2日傍晚时,一支3艘驱逐舰组成的特混编队在约翰·C.扎姆中校的率领下离开莱特湾,高速绕过莱特岛南部,在午夜前不久抵达奥尔莫克湾。此时一支日本船队正在向码头卸载部队和物资。扎姆那三艘“铁皮罐头”的出现完全出乎日军意料,它们向日本船只和码头区域倾泻出5英寸弹雨,射出了鱼雷。美军一名驱逐舰水兵回忆道:“战斗刚一爆发,夜空就被一出大型烟火秀照亮。这场烟火秀来自射往各个方向的红色和绿色照明弹,熊熊燃烧并炸成五颜六色的火球的船只和岸上建筑,还有许多火炮向我们射击时的闪光。这简直是地狱!”[68]驱逐舰摧毁了两艘敌船,把岸上物资堆栈中宝贵的军用物资变成了一堆垃圾。0时22分,驱逐舰“库珀号”被一枚鱼雷命中,炸成了两半;它迅速沉没,191人死亡。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之下,其余两艘驱逐舰迅速离开了战场,未能停留下来捞救幸存者。3架执行“黑猫”任务[69]的PBY水上飞机降落在奥尔莫克湾,捞起了几十名“库珀号”的幸存者。其中一架飞机设法塞进了多达56名幸存者后才飞起来,此外还有机上的9名乘员——这是PBY飞机再未超越或追上的纪录。[70]
1707360955
1707360956
1707360957
1707360958
1707360959 最终肃清了断颈岭—基莱岭区域之后,第10军开始沿着奥尔莫克走廊无可阻挡地推进。第32步兵师和第1骑兵师并肩打垮了精心布设的日军防线。精锐的日军第一师团残部进行了拼死而卓越的战斗,但他们却无法抵挡美军强大而猛烈的持续地面进攻。在步兵和坦克发动进攻前,是持续、猛烈而精准的迫击炮和火炮炮击。美军用坦克、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攻击日军的火力点和堡垒。美军以第11空降师为先锋,在第32步兵师部分部队的支援下向西推进,越过了岛屿中部的艰难地形。与此同时,铁钳的南半边从拜拜镇出发北上。这一路打击令日军措手不及。日军侦察部队曾向铃木将军保证,从东部海岸杜拉格通向这一地区的唯一一条道路已无法通行。日军也没有预料到这一地区的敌军竟能如此轻易地从海上获得补给。
1707360960
1707360961 在奥尔莫克附近的日军司令部里,基本的指挥和控制正在瓦解。和一线部队的联系先是时断时续,然后彻底断了。当日军各部队只能勉强维持防御阵地时,却还有一道道命令发来要求进攻。12月6日,第一师团的一名参谋军官报告说这个师团已经“濒临崩溃”。[71]一条日本的无线电广播令指挥部的参谋格外恼火,这条广播预告说莱特岛上即将取得辉煌胜利。马尼拉和东京的报社需要窜改前线的电文才能让新闻获得发布许可。“敌人此时已转入防御,”一份这样的战报宣称,“我们的援军正和主力部队协同向卡里加拉西部推进。他们和美第24师进行了战斗。11月7日,我军一部运用合围战术迅速冲过困难地形,切断了敌人的退路,给予其重击。在我军重压之下,敌人只能溃逃。”[72]
1707360962
1707360963 12月6日薄暮时分,在莱特湾的主要登陆滩头附近,圣巴勃罗机场周围的美军作战部队和工兵惊异地看见一队运输机以中等高度从他们头上飞过,白色的降落伞开始像花儿一样在飞机后方绽放开来。顿时警报声大作,高射炮、地炮、机枪和轻武器火力纷纷射向天空。这是一次胆大包天的伞兵进攻,参加作战的是驻扎在吕宋岛的空中突击旅的约400名“高千穗”部队伞兵。日军从空中用步枪还击,接近地面时就投掷手榴弹。当敌人伞兵落地时,有几名“海蜂”部队的工兵正在洗澡,他们“吓了一跳,光着屁股就去拿枪”。[73]激烈的交火一直持续到深夜。几个班的袭击者在停放着的飞机和燃油堆栈上安放了炸药,随后整个战场都被火光照亮。战斗持续了三天。第11空降师在“海蜂”和各种其他部队的支援下,在12月9日夺回了机场。这场进攻给美军带来了不少损失,但还是失败了。
1707360964
1707360965 莱特岛的战斗终于进入了尾声。然而胜利还要等到岛上日军的增援和补给被彻底切断后才会到来。这就需要关闭敌人通往莱特岛的“后门”,奥尔莫克港。12月7日,第77步兵师在安德鲁·D.布鲁斯少将的指挥下,在奥尔莫克以南4英里处的德斯波西托突击上陆。这次两栖突袭具有此前所有登陆战的基本要素,比如在塞班岛、关岛或者莱特岛东岸的登陆,只是规模小了一些。登陆战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布鲁斯师的两个团安全上岸,并在日军发动反击之前挖掘好了防御阵地。
1707360966
1707360967 日军航空兵来得太晚,没能阻碍美军的登陆,但他们对阿瑟·D.斯特鲁布尔将军的两栖舰队造成了沉重打击。“神风”机撞中了驱逐舰“马汉号”和高速运输舰“沃德号”。两艘舰都遭到了严重损伤,不得不抛弃并击沉。在通过卡尼高海峡和苏里高海峡退往莱特湾的漫长航程中,这支船队遭到了一轮又一轮的空袭。运输船“利德尔号”的舰桥遭到重击,船上大部分高级军官战死,但该船仍然设法依靠自身动力继续航行。[74]
1707360968
1707360969 新登陆的部队承受着严重的伤亡,向北进攻,于12月10日一路杀进了奥尔莫克。第7师则从拜拜镇出发,打垮了日军零散但顽强的抵抗,向北推进。当美国人拿下奥尔莫克湾和港口设施后,日军从马尼拉发出的最后一支大型运输船队不得不转而沿海岸向北,前往30英里外的圣伊西德罗。美军空袭击沉了5艘大型运输船。大约有两个大队的日军登上了海岸,但是他们很快就被提前到达那里的美军部队包围并打垮。
1707360970
1707360971 12月15日,麦克阿瑟宣布莱特岛上有组织的抵抗已经结束。虽然崎岖的高地上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但是菲律宾之战的主战场已经推进到了西边:同日,美军在民都洛岛登陆。“敌人作战很英勇,”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写道,“但是他们无法抵挡我们的三路进攻。他们的部队被分割成孤立的小块,要么在小包围圈中困兽犹斗,要么被打散在山区中。”[75]
1707360972
1707360973 哈尔西和他的航母指挥官们一直要求在乌利西至少停留10天,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3R”——休息(Rest)、维修(Repair)和补充(Replenishment)。12月1日,第38特混舰队的三支大队在乌利西潟湖底部的沙地上下了锚。[76]此时勤务和后勤舰队已经从埃尼威托克完全搬迁至此,因此锚地比往常更加拥挤。在舰队和亚索尔、法拉洛普、波塘格拉斯、索尔伦以及莫格莫格这些小岛之间的水面上,各种小艇和驳船来来往往。通过望远镜,人们偶尔可以瞥见只穿着缠腰带的原住民渔民,坐在手工制作的带舷外支架的独木舟上,从蔚蓝色的潟湖上滑过。
1707360974
1707360975 这一周,一位航空摄影师拍下了一张“杀人犯大街”的照片——第38特混舰队的一长列航母停泊在锚地中。每艘舰都披着蓝灰相间的“炫目迷彩”。它们的周围是大群巡洋舰、战列舰和驱逐舰——在北方远处,还有数不清的后勤舰队的勤务船只。这是一支前所未见的庞大舰队,其规模之大,就连珍珠港都从未同时停泊过如此多的军舰。
1707360976
1707360977 美国人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对舰队的位置进行保密。在整个战争期间,“乌利西”这个名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媒体上的。舰队保持严格的无线电静默。所有要发出的电报都会空运到东北方400英里外的关岛,再从那里发出。但日本人不傻,他们知道美军舰队已经把乌利西当作了新的母港。11月20日,几条“回天”——单人自杀潜艇——在环礁以北由一艘大型母艇放出。至少有两条这种难以发现的小艇通过次要入口水道潜入潟湖。11月20日拂晓时,一条“回天”撞上了油轮“密西西纳瓦号”。这艘装载着数万吨航空汽油、柴油、重油的油轮顿时炸成了一团烈焰。拖船赶来用消防水管向燃烧的残骸喷水灭火,但无济于事。上午10点,它带着60名船员一起翻沉海底。[77]美军驱逐舰在锚地各处投下了深水炸弹,至少有一条“回天”被击沉。
1707360978
1707360979 从这天起直至战争结束,美军在乌利西从未感到过安全。谢尔曼将军回忆道:“我们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上。这里根本谈不上休息,我们觉得还是待在大海上更安全些。”[78]
1707360980
1707360981 即便如此,舰队在乌利西的休整仍然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舰队的每艘舰上每晚都会播放一部新电影。一艘驱逐舰被指定为“电影交换舰”,舰上装着数百部电影,数千卷胶片,根据事先公布的电影排期表在舰队中巡回收发影片。[79]美国劳军联合组织的轻歌舞剧从一艘舰演到另一艘舰,同一个剧目艺人们常常每天要演上四五遍。哈尔西将军特别喜欢艾迪·皮博迪,喜欢他表演的《班卓琴之王》和《都是海军兄弟》。在潟湖北端风景如画的莫格莫格岛上,“海蜂”们费了很大的力气,建起了一处舰队休闲区。步道从码头延伸到陆地,通向一片野餐区、网球场、排球场、拳击台、棒球场、带天棚的舞台、烧烤炉,以及啤酒花园。对于数以千计疲于战斗和航海的军人来说,这是他们几个月来第一次有机会找到脚踏实地的感觉。水兵们每人可以领到两听啤酒,但是总有人会千方百计骗来更多。军官们则可以到莫格莫格的军官俱乐部里享用成箱的烈性酒,俱乐部设在岛上僻静角落里一处原住民建造的独木舟棚子中。有人回忆道:“这就是杀猪宴。”[80]据第3舰队战争日志记载,在1944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里,莫格莫格“每天都要挤进去1万到1.5万名水兵和500到1 000名军官”。[81]每天傍晚,当壮丽的热带晚霞照亮西边的天空时,满载官兵的小艇都会离开码头,缓缓开回舰队锚地。
1707360982
1707360983 12月11日,舰队穿过穆盖水道,再度大规模出击,他们将要再次空袭吕宋岛,支援麦克阿瑟对民都洛的进攻。哈尔西回忆,从14日开始,“我们倾全力连续空袭了三天”。[82]“大蓝毯”再次铺到了吕宋岛上空,大队的F6F机群牢牢监控着超过90座已知或疑似的敌人机场。飞行员返回后宣称在空中击落敌机62架,另在地面摧毁208架。“驼鹿陷阱”和其他一些防御措施似乎也起了作用,因为没有敌机接近到距离特混舰队20英里以内的地方。12月14日这天首批出击的机群遇到了迎头飞来的11架日军飞机,并“在吕宋岛东部海岸附近将其全部击落”。[83]
1707360984
1707360985 在金凯德的坚持下推迟了10天的民都洛岛登陆,需要深入吕宋岛机场日军航空兵能够轻易抵达的水域。美军认为民都洛的日军地面部队不会给自己的登陆部队带来太大麻烦,但是航渡过程却十分危险,两栖运输船队必须立即撤出。登陆船队由斯特鲁布尔少将指挥,他的船队一个星期前刚刚在奥尔莫克湾作战中挨过打。12月13日下午2时57分,在内格罗斯岛和棉兰老岛之间的海峡里,斯特鲁布尔的旗舰“纳什维尔号”遭到了“神风”机的重击。将军没受伤,但是“纳什维尔号”却不得不返航。于是斯特鲁布尔把他的将旗转移到了驱逐舰“达谢尔号”上。12月15日,美军地面部队在民都洛岛登陆,很快打垮了岛上的少量日本守军。
1707360986
1707360987 美军拿下民都洛岛上的两个小型机场后,整个菲律宾战役局势骤变,因为这使得邻近的马尼拉及其周边区域进入了肯尼将军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攻击范围。占领民都洛使得莱特岛成了战略后方。18日,山下将军通过无线电联系铃木将军,建议不要再向莱特岛增派部队和补给物资。山下担心,这座岛上的战斗会消耗掉菲律宾日军的大部分力量,从而危及即将到来的吕宋岛之战。12月的最后一周,美军认真统计了岛上日军尸体的数量,认为有60 809名日军死在莱特,只有434人被俘。[84]美国第6集团军的损失为只有2 888人阵亡,9 858人受伤。
1707360988
1707360989 随后,第38特混舰队退往东面,与后勤船队会合加油,加完油再回来向吕宋进行第二轮空袭。12月17日早晨,吕宋以东大约500英里处,舰队见到了他们信赖的海上后勤支援大队,随即开始早已驾轻就熟的加油操作。和平时一样,驱逐舰的燃油存量尤其低,许多驱逐舰靠到战列舰和航母身旁,从它们巨大的油槽中汲取燃油。但是海浪越来越大,风速从20节增加到了30节,小型舰艇的纵摇和横摇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对于这些重量很轻的“铁皮罐头”而言,燃油也扮演着压舱物的角色,因此那些燃油量最低的驱逐舰自然就会不稳定。这一问题还由于桅顶和上层建筑上方加装了新型雷达和通信设备而雪上加霜,它们进一步提高了军舰的重心位置。一名军官回忆道,通过大舰加油时,那些没有压舱物的驱逐舰“像野马一样跳跃挣扎”。[85]它们在恶劣海况下时常与邻近的大个子友舰撞在一起,冲击力会损坏驱逐舰的上层建筑,把一些装备从固定位置上扯下来。油管会断裂,把棕色的重油如同瀑布一般喷洒到驱逐舰甲板上和两舰之间的海里。在17日那个狂风暴雨肆虐的上午,哈尔西将军从他的指挥舰桥上看着驱逐舰“斯潘思号”尝试通过他的旗舰“新泽西号”加油。刚刚加上6 000加仑燃油,油管就断了,“斯潘思号”被迫转向离开。[86]
1707360990
1707360991 此时,气压计指针一降再降,风向已经转为南风,海浪越来越大。一缕缕卷积云从高空快速飘过,太阳也蒙上了一道光晕,这是不祥之兆。舰队的气象学家已经发现一个“热带扰动”正在东南方500英里外形成,正以12节至15节的速度北上——但他们还不打算将其视为热带风暴,台风就更谈不上了。不管怎样,他们都相当自信地认为它将会遇上一道冷锋面,之后转向东北方。但是许多老资格的水手却不敢如此确信。此时毕竟是台风季,而且舰队正位于被称为“台风区”的核心区域附近。美国海军此时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远程气象侦察飞行,因此只能依靠来自各种飞机、舰船和潜艇的零散气象报告。这种情况下,要判断一个“扰动”是否会发展成完整规模的热带风暴或者是台风,那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对风暴运动路线的预测也是如此。在舰队各舰的舰桥上,军官们都盯着海图和仪表。有些人在翻鲍迪奇所著的老书《美国实践航海学》。下午,风速和海况都在继续恶化。此时作为观察员待在“提康德罗加号”上的拉福德将军判断:“我们正向它开去。”航母舰长表示同意,并下令做好应对台风的准备。[87]整个舰队中其他许多人,包括所有特混大队司令和许多高年资的舰长,都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1707360992
1707360993 此时最安全的做法是转向南边。但这样会使第38特混舰队无法按计划在两天后到达向吕宋放飞攻击机群的位置,而且哈尔西已经决心要坚守对麦克阿瑟的承诺。考虑到他的气象学家预测这场风暴(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将会向右转而不是向左转,将军便让舰队保持西北航向。“哈尔西认为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坚守那个承诺,而不是在情况真的完全发展成有威胁的台风之前就撤退,”“米克”卡尼后来解释道,“我们就这么做了。”这位参谋长强调,上司最后一锤定音:“这是他的决定,没有人想要反对。”[88]
1707360994
1707360995 大海起伏而阴郁。天空中的颜色十分古怪,疾走的暗紫色飞云下方是一片暗铜色光芒。狂风吹得海面上浪花飞腾。舰队日志记载,下午2时37分,“海况愈加恶劣,风速此时已经达到40节,风向20°”。哈尔西推迟了加油计划,加油会合时间改为次日早晨6点,地点在西北方200英里处。许多舰艇发现自己已经无法保持阵位了,哈尔西也批准了麦凯恩将军关于把特混舰队航速从17节降低到15节,并停止之字形机动的请求。[89]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进一步恶化。天气预报员修改了之前的预报。原先的“热带扰动”已经成了气旋性风暴,正在发展为台风,其移动方向也开始偏西。来自一艘飞机支援舰的报告称,风暴距离舰队只有200英里了。按卡尼的说法,这场风暴似乎是在追着他们跑,就像是“有了自己的智慧一样”。[90]哈尔西于是命令航向转向南,并更改了次日早晨的加油地点。即便到了这时,他仍然希望能在拂晓时加油,并按照之前的承诺,带领航母在19日抵达发动空袭的位置。
1707360996
1707360997 拂晓时风速暴增到了50节,气压计指针像石头一般向下坠。甲板上的水兵们要抓紧把手,低下头,才能顶住那一片片飞溅而起的海水。在海平线远处,海水变得灰暗而沸腾。从大型军舰上层建筑的高处看下来,能看见一排排高大到令人害怕的浪头从北方排山倒海一般袭来。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如此狂暴的海况之下,哈尔西仍然电告舰队转向北,航向60°,航速10节,开始加油。但是很快人们便发现,加油已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舰队再度转向南。
[ 上一页 ]  [ :1.7073609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