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61521
[53]Lieutenant William A.Bell, “Under the Nips’ Nose,” pp.12—13.
1707361522
1707361523
[54]Third Fleet War Diary, January 7, 1945, p.8.
1707361524
1707361525
[55]Halsey,Admiral Halseys’ Story, p.195.
1707361526
1707361527
[56]Third Fleet War Diary, January 11, 1945, p.11.
1707361528
1707361529
[57]William A.Bell Diary, January 12, 1945, p.7.
1707361530
1707361531
[58]Halsey,Admiral Halseys’ Story, p.198.
1707361532
1707361533
[59]Lieutenant William A.Bell, “Under the Nips’ Nose,” p.24.
1707361534
1707361535
[60]Ibid., p.23.
1707361536
1707361537
[61]Sherman,Combat Command, p.279; Clark and Reynolds,Carrier Admiral, p.196.
1707361538
1707361539
[62]Third Fleet War Diary, January 19, 1945, p.18.
1707361540
1707361541
[63]Ibid., p.21.
1707361542
1707361543
[64]William A.Bell Diary, January 21, 1945, pp.17—18.
1707361544
1707361545
1707361546
1707361547
1707361549
诸神的黄昏:1944-1945,从莱特湾战役到日本投降 第十章
1707361550
1707361551
林加延湾,吕宋岛西北海岸的一处马蹄形缺口,在1941年12月时为攻打过来的日军提供了主要入口。三年零三个星期后,历史再度重演,但规模却要大得多。太平洋上出现过的规模最大,由超过800艘军舰和运输船组成的进攻舰队,从1945年1月6日开始抵达林加延湾。这支舰队的任务是运送美国第6集团军在林加延湾南部海滩登陆。“塞拉日”,也就是指定的登陆日,定为1月9日。
1707361552
1707361553
每当有新的船只进入海湾,它们都会小心翼翼地穿过拥挤的锚地,沿着浮标标示出的水道,开到指定的“泊位”上。海岸线周围地形起伏多山。在东侧,丛林密布的暗绿色山岭逐步升高,直到在卡加延周围变成崎岖的绿色山峰。军舰和运输船上的舰员们都很紧张,这很容易理解:舰队太过庞大,峡湾太过狭小,无法进行高速规避机动。大部分舰船在整个战役期间都不得不锚泊在那里,过于密集又静止不动。来袭的日军飞机可以躲进多山的海岸地貌留下的雷达盲区里隐蔽接近。雷达员们紧紧盯着显示屏,脸都快要贴了上去,高射炮手们警惕地扫视着各处,执行战斗空中巡逻任务的舰载机则在上空盘旋。发烟器产生的化学烟雾飘浮在海湾上空,仿佛连风都吹不走。
1707361554
1707361555
这次,美军在战争中头一回遇到了可怕的“震洋”自杀快艇。这些木质小艇从林加延湾西侧沿岸开出来,向舰队高速冲去。1月6日夜间,几艘美军船只和登陆艇遭到了重创,从那以后,美军20mm机关炮的炮手们都会时刻握住扳机,向所有能辨认得出的东西开火。从傍晚到清晨,海岸线都会被照明弹和探照灯照亮。日军甚至派出人员游泳进行自杀攻击,他们躲在漂浮的残骸后面接近目标,想要把爆炸物安放在美军舰船的船体上。还有一些人则伪装成菲律宾渔民,坐在当地人的独木舟上,满载着炸药接近舰队。有一艘运输船的侧舷就被这样的攻击炸开了一个大洞,炸死了几名船员。
1707361556
1707361557
在从莱特湾出发开往林加延湾的一个星期的航程中,盟军进攻舰队遭到了空前猛烈的神风攻击。当杰西·奥尔登多夫中将的火力支援大队鱼贯穿过班乃岛以西的狭窄近岸水道时,凶猛的攻击落到了他们头上,对美军的考验就此开始了。1月4日下午5时12分,一架单枪匹马的横须贺厂P1Y“银河”轰炸机(盟军绰号“弗兰斯”)突然穿出云底,撞进了护航航母“欧曼尼湾号”的甲板。它的进攻如此突然,美军毫无防备,甚至连高射炮手都来不及开火。两枚炸弹击穿了这艘“吉普航母”脆弱的钢质飞行甲板,在机库里爆炸开来。大火立刻失去了控制,吞没了炸弹和鱼雷库,引发了殉爆。这艘小航母被炸成了碎片,93名舰员阵亡。幸存者们跳进了海里,被护航的驱逐舰救起。燃烧的残骸则被丢弃在民都洛海峡中。
1707361558
1707361559
美国人不知道的是,日军在菲律宾的航空兵已是强弩之末。指挥部设在马巴拉卡特的第二〇一航空队只剩下大约40架还能飞的飞机。在整个菲律宾,剩余的日本飞机可能也不超过200架。在12月的最后一周,日本帝国大本营做出决定,不再向菲律宾增援空中力量。菲律宾群岛北边的飞行航线再也用不着了。自从莱特湾海战以来,每10架从台湾岛或者日本飞往菲律宾的日军飞机中,就有大约3架或毁于事故,或被第3舰队的舰载机击落。[1]现在,根据东京的命令,所有剩余的飞机都要起飞向美军舰队发动自杀攻击。航空兵基地内的剩余人员将要退往山区和日本陆军部队会合。二〇一航空队的高级军官们将要利用暗夜的掩护乘飞机撤回台湾。其中最后一条命令是秘密传达的,以免打击留守人员的士气。
1707361560
1707361561
吕宋岛上的日军机场几乎每天都有美军轰炸机和扫射地面的战斗机前来光顾。日军飞机除非停放在远离机场处并用伪装网和灌木枝叶妥善隐蔽,否则都会被很快摧毁。那些没有经验的年轻自杀机飞行员被告知,他们的飞机一旦拖出隐蔽处并推到起飞位置,就要迅速起飞,并赶在美军战斗机前来截击之前爬升到高空。只有技术较好而且运气上佳的人才能抵达敌人舰队,能撞中敌舰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日军从来都不缺自愿飞自杀任务的人。在飞行员比能飞的飞机还多的克拉克机场,年轻人们围着他们的航空队长,请求让自己起飞作战。1月5日晚,基地里只剩下13架第二天还能出击的飞机,于是13名飞行员被选中执行任务。失望的落选飞行员便在地面上四处寻找坏飞机,然后“恳求机械师把这些破飞机上状态最好的部件拼凑成随便什么能飞的东西”。[2]经过地面人员一整夜的努力,又有5架飞机被修复到能够飞行的程度。
1707361562
1707361563
破晓时,机场旁举行了简单的送行仪式。飞行员从铺着白色台布的桌子上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在战友们向自己敬礼告别后爬进座舱,最后一次起飞升空。
1707361564
1707361565
临近中午时,当奥尔登多夫麾下拥有164艘舰艇的对岸炮击大队在林加延湾外占领阵位时,“神风”机群从东边蜂拥而出。奥尔登多夫的旗舰,珍珠港的幸存者“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被撞中右舷主桅杆附近位置,炸死了32人,炸伤数十人。一枚高速落下的炸弹击中了乔治·韦勒少将的旗舰“新墨西哥号”战列舰的舰桥左侧,炸出了巨大的火球。30人被炸死,其中包括舰长罗伯特·W.弗莱明上校,以及两位贵宾——英国陆军的赫伯特·拉姆斯登中将,以及《时代》杂志通讯员威廉·亨利·奇克林。太平洋上军衔最高的英军将领,海军上将布鲁斯·弗雷泽爵士此时也作为观察员搭乘在“新墨西哥号”上,好在他侥幸生还。下午稍晚时候,一架“神风”自杀机独自突破了暴风雨般的防空火网,撞击了巡洋舰“路易斯维尔号”。机上的两枚炸弹爆炸开来,在2号炮塔和操舵室周围引发了严重火灾。第4巡洋舰分队指挥官西奥多·E.钱德勒将军被严重烧伤,次日离世。舰员们发现了那架“神风”机飞行员一丝不挂的无头尸体,直接把他从侧舷扔到了海里。
1707361566
1707361567
在林加延湾首轮两栖登陆之前的5天里,“神风”自杀机命中或近失损伤了30艘盟军舰船。3艘被摧毁,14艘遭到重创,13艘轻伤。突击运输舰“多恩号”上的一名目击者描述了眼看着军舰带着垮塌的上层建筑和“被熏黑和撕碎的曾经是炮塔的东西”从眼前经过的“奇特景象”。[3]搭乘在巡洋舰“博伊斯号”上的麦克阿瑟将军亲眼看到了几次可能轻松把他干掉的攻击。他不要命地拒绝了所有请他到下方寻找掩护的提议,站在后甲板的水上飞机滑道上一边观看战斗,一边若无其事地抽他的烟斗。在回忆录中,他描述了这“猛烈的防空弹幕,每艘舰都打出了震耳欲聋的高炮齐射”。[4]
1707361568
1707361569
1月7日,应金凯德和麦克阿瑟的紧急要求,哈尔西在吕宋岛上空再度铺上了“大蓝毯”。舰载机飞行员返回母舰时宣称他们在地面上至少摧毁了75架日军飞机。令人宽慰的是,第二天,“神风”机的威胁真的大大缓解了。
1707361570
[
上一页 ]
[ :1.70736152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