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374217e+09
1707374217 刺骨的寒冷已逐渐缓和下来——才几个星期前,气温还低达摄氏零下18度。政府当局已禁止销售苦艾酒,也不准士兵围围巾。[2]蛋糕被禁止供应(茶馆现在只供应糕饼),面包配给也将在不久之后进一步减少——减至每人每天三百克。谣言称劳工阶级居住区即将发生动乱,巴黎即将遭到敌军轰炸,德军也即将在西部战线发动攻势。据说巴黎戏剧界里发现了一群全数都是女性的间谍。
1707374218
1707374219 科尔代在日记里写道:
1707374220
1707374221 克莱德河的造船厂工人打算在1月31日罢工,“如果和谈没有在那个日期之前展开的话”。在人民对领导者的抗争中,这点确实揭露出了一项新挑战——人民已开始要求领导者说明他们为什么要被迫上战场打仗。经过了四年的时间,这项正当合理的渴望才终于浮上表面。这种渴望已在俄国达成了目标,现在又开始在英国发声,在奥地利也开始抬头。我们不知道这样的渴望在德国与法国有多么强烈。不过,战争已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就是牧羊人与羊群之间的冲突。
1707374222
1707374223 1918年1月29日,星期二
1707374224
1707374225 理查德·施通普夫看到一份号召全体罢工的传单
1707374226
1707374227 在过去两个月里,“黑尔戈兰”号又再度接受了修缮。整修工作搞得船上肮脏无比,“手不论碰到什么东西,都不免沾满灰尘”。施通普夫对这种状况已经认命了。平民百姓的不满情绪虽然日益高涨,而且船上也经常有人讨论政治议题,但施通普夫认为水兵太不团结、太容易受骗、太过懒惰也太过愚蠢,以致对于现况根本无能为力。
1707374228
1707374229 施通普夫决定自力救济,为自己的精力找到了一个新的发泄渠道:他编织一种粗糙的麻鞋,再卖给其他水兵。他的生意不错,因此在船上的烘焙厨房设置了一间临时鞋匠铺,以避开军官的视线。从月历上来看,现在应该是冬天,但实际上的天气却俨然已是春天。
1707374230
1707374231 不过,这一天上午发生了一件事,似乎有助于遏阻施通普夫的厌世悲观想法。传言说船上有人发现了宣传社会主义的传单,接着才过了短短几分钟,全体船员就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水兵纷纷聚集成群,传阅着传单。他自己也看到了一份传单,并且注意到传单没有署名,也没有标示印刷处所;他还注意到传单的内容有一部分的确合乎实情,但也有一部分只是“愚蠢的陈词滥调”。其中的主要口号是:“德国如果不由士兵统治,那么各位就应该准备发动全体罢工。”
1707374232
1707374233 现在刚传到威廉港的这场震荡,源头在上千公里之外的维也纳。在1月中旬,那座奥地利首都的兵工厂爆发了一波罢工行动,抗议面包配给减少以及战争持续不断。情势很快演变得极具威胁性,以致哈布斯堡王朝家族在武装部队护送下逃离了首都。罢工浪潮迅速传播开来,蔓延至布达佩斯与卡塔罗的海军基地——那里的水兵拘押了军官,并且升起红旗。奥匈帝国的动乱已暂时告一段落,但柏林的军火工人与金属工人刚在昨天发起大罢工。德国境内的不满情绪同样肇因于粮食短缺以及当权的军事将领任由战争持续下去。实际上德国已快要被经济问题压垮了。引发罢工活动的导火线,是德国与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的和谈触礁的消息。[3]罢工人士要求和平——而且是双方都不需要割地或赔款的和平,是基于人民自主的和平。
1707374234
1707374235 罢工浪潮在今天扩散至德国各地,慕尼黑、布雷斯劳、科隆、莱比锡与汉堡共有超过一百万人群起响应。
1707374236
1707374237 午餐前,船员奉命到甲板上集合,依照各自所属的部队分组。军官对士兵发表训话。一方面,他们对于有人立刻向舰长汇报那些煽动性传单的举动表达感谢,并且鼓励水兵在未来遇到类似的状况也能够采取同样的做法;另一方面,他们也严词警告船员不得参与罢工或其他政治活动。
1707374238
1707374239 施通普夫发现自己很难确知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事。他深知船上普遍弥漫着不满的情绪:“只要有任何人能够掌控这股不满情绪,一场大爆发就几乎无可避免了。”水兵与工人当中有许多埋怨的声音,但这些抗议言论不但缺乏焦点也不够持久。根据他的经验,释放出来的怒气总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后就会消散。此外,他觉得船上的码头工人看起来也没有任何异常之处:他们没有表露出想要放下工具的征象,也没有呈现出假装工作的模样。
1707374240
1707374241 不过,施通普夫后来走到一名工人身边,却听到他说:“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要终结这一切的敲击。”施通普夫认为他所谓的“敲击”指的是战争。
1707374242
1707374243 第二天,船上宣布取消所有上岸休假,原因是威廉港出现了动乱情形。午餐时间,几乎所有造船厂的工人都放下工具,并且随即下船。水兵纷纷高声为他们打气,劝告他们“永远不要再回来”。阳光普照,温暖的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1707374244
1707374245 这一天,哈维·库欣身在维姆勒——滨海布洛涅以北一个小小的度假胜地。他到那里参与同事加拿大医生约翰·麦克雷的丧礼。麦克雷的名气主要来自一首诗,而不是源自他主持加拿大第3综合医院。那首诗叫作“佛兰德斯战场”,极少有人没读过其著名的起始诗句[4]:
1707374246
1707374247 佛兰德斯战场上罂粟花随风摇摆,
1707374248
1707374249 十字架矗立其间,一排接着一排
1707374250
1707374251 标志着我们安息的地点;天空上
1707374252
1707374253 云雀仍然不断勇敢地歌唱飞翔,
1707374254
1707374255 尽管鸣声不免为地面的枪声掩盖。
1707374256
1707374257 这首诗在1915年12月发表于《笨趣》杂志之后,就成了协约国最常受人引用也最广为翻印的一首诗。而且,由于其中对于战争的持续表达了绝不妥协的信息,因此也特地被用来游说美国参战。
1707374258
1707374259 我们是阵亡的死者。短短几天之前,
1707374260
1707374261 我们仍然活着,感受黎明,观看夕阳,
1707374262
1707374263 心有所爱,也为人所爱。但时至当下,
1707374264
1707374265 我们已躺卧于佛兰德斯战场。
1707374266
[ 上一页 ]  [ :1.7073742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