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381606
1707381607
1707381608
1707381609
53 Fragner,‘Ilkhanid Rule and Its Contributions’,p. 76.
1707381610
1707381611
1707381612
1707381613
54 同上,p. 77。
1707381614
1707381615
1707381616
1707381617
1707381618
1707381619
1707381621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第 5 章 新式战争
1707381622
1707381623
成吉思汗的崛起为草原军事带来了一场革命,他引入了严格的训练和新式的战术,创建了怯薛军校制度,并采用十进制的组织形式。1他改善了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草原战略,使蒙古人在范围极广的战线上都能在战术、战略及行动等各个层面上保持常胜不败。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军事革命影响了其后几个世纪的军事发展。
1707381624
1707381625
蒙古的战争艺术基于一个简单的要素—弓骑兵。弓骑兵的基本装备是双曲复合弓,拥有惊人的穿透力和射程。它的射程超过 300 米,不过通常用于较短距离的战斗,一般是 150 米以内。这种弓射出的箭大概可以轻松射穿锁子甲以及其他护甲。2受过良好训练的蒙古战士以 3 ~ 5 匹马相配合,可以轻松地发动一场战胜敌人的死亡之战。蒙古战士大多装备轻型护甲,但他们的护甲是以皮革或金属制成的薄甲,较锁子甲更善于防箭。尽管骑兵是自古就有的,但在将马的机动性与弓箭的火力相结合这一方面,蒙古人是最为精熟的。
1707381626
1707381627
蒙古战士主要是轻装弓骑兵,并将草原上的战术推向极致,例如包围战术和佯退战术。这些战术将他们的弓箭技巧和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使他们能够保持在敌人武器射程之外。像其他的草原军队一样,蒙古人逐渐接近敌人,在弓箭射程内发动进攻,通常只有在敌人阵型散乱或变弱的决定性时刻,才直接与敌人近距离交锋。通过这些战术,他们不需要依靠人数优势,而是凭借机动性、火力和计策赢得胜利。
1707381628
1707381629
还有一种常见的战术,是以一阵箭雨包围敌人,然后再以一阵箭雨打乱敌人的阵型。箭雨的目标不是单个的敌人,而是集中火力向高处放箭,使箭落向目标区域,制造出一片“死亡地带”。尽管集中火力的做法在蒙古时代之前就已存在,但蒙古人在各种战争(包括攻城战)中将其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1707381630
1707381631
蒙古人也将箭雨与游击战术相结合。蒙古人称游击战术为“失兀赤”(shi’uchi),与欧洲 15 至 16 世纪战争中的半回转战术(caracole)类似。蒙古军队向敌阵派出多波战士,每一波都在冲锋的同时射箭,并在与敌军接触之前退却,回转至己方阵线。他们射出最后的箭矢并退却时,距离敌军约 40~50 米。这段距离足够他们的箭矢穿透敌人的护甲,同时也足以使他们避开敌人的反冲锋。他们更换马匹,保证坐骑精神饱满。该战术常常与其他作战行动配合使用。
1707381632
1707381633
两面包抄是草原上的一种传统战术,这种战术来源于蒙古的“捏儿格”(nerge),意思是“围猎”。战士们排成环形,包围猎物,逐渐向中心收缩,密集聚拢,使敌人插翅难逃。蒙古人并不总是需要大量部队来完成这种战术。他们的弓箭技巧与机动性,使其即使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也仍然能包围敌人。但凡一有时机,蒙古人就会施展捏儿格来包围敌人。一旦蒙古侦查兵与敌人接触,主力部队就会尽其所能地延展阵线,以与敌军侧翼交叠。有时阵线延展数里,才将敌军包围。包围圈逐渐收紧,向中心聚拢。随着小规模冲突的出现,侦察兵便不间断地向蒙古指挥官们传递情报。
1707381634
1707381635
他们也将捏儿格用作侵略战的一部分,见于蒙古与罗斯诸公国的战争中。1237 年蒙古人攻陷弗拉基米尔城之后,派出诸万户以捏儿格的形式攻略各个城镇与要塞,包围圈长达数百英里3,并逐渐收紧。有时他们会故意在捏儿格中留出空隙,明显是让敌人由此逃走,但这实际上是陷阱。敌人在仓皇逃走的过程中难以维持纪律,经常抛弃武器以便逃得更快。蒙古人正是用这种战术,在 1241 年的穆希之战中击败了匈牙利人。
1707381636
1707381637
攻城战原本是蒙古人的弱项,但他们学得很快,随着他们将技师编入军队,攻城战很快便成了他们的强项。这些技师有的是征召而来的,有的则是自愿的。尽管蒙古人中便有技师,但是从整个蒙古帝国的范围而言,蒙古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穆斯林和汉人技师,他们能够掌握和制造大炮以及其他攻城器械。抛石机不仅用于攻城战,偶尔也出现在阵地战中,例如在俄罗斯和欧洲的战役。
1707381638
1707381639
心理战向来是蒙古人的强项,使用颇为频繁。蒙古人认识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攻城更加有效,如果遇到抵抗便会屠城。屠城并不是肆虐嗜血,而是一种精心算计的战术,能达到多个目的,既可以防止蒙古战线后方的叛乱,也有助于扩大宣传,并在军队的规模上造成误导。他们利用间谍和幸存者传播谣言,将他们的残暴宣扬到极致,使其他地方的民众产生恐惧从而主动投降,而不是负隅顽抗。
1707381640
1707381641
蒙古人还使用诡计来迷惑和威吓敌人。他们点燃大量营火,将树枝绑在马尾上搅起尘土,以虚饰部队人数。蒙古人还在他们的备用马匹上放置假人,以一字纵队骑行,在远处伪装以虚张声势。另外,他们还将牛群和马群驱赶至敌军中以打乱其阵型,并趁乱进攻。一旦有可能,他们就激化敌方阵营中的叛乱和内斗,谋求敌方阵营中受压制的少数派(或者多数派)的支持,以此削弱敌人。蒙古人不仅善于利用他们穷凶极恶的名声,在环境允许的时候也会竭力将自己描绘成救星。
1707381642
1707381643
这些战术使他们成了一支高效而致命的军队,在战略和行动的层面上,他们成为现代社会到来之前的无敌军旅。他们使用高度机动性的战略。蒙古马的力量和速度都不如其他军队,但它们的耐久力是无可匹敌的。而且,蒙古人能够获得无穷无尽的马匹。蒙古战士平均每人拥有 3 ~ 5 匹马,即使其中一匹坐骑疲乏或死亡,也仍能保持机动性。机动性使蒙古人造就了一种不可复制的战争风格,直到 20 世纪机动车辆应用于军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1707381644
1707381645
蒙古人发动战争之前,会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做全面准备,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制定计划,并任命负责领军的将军。在做出决定之前,他们利用商人来积累知识,而商人们则受益于蒙古人对商路的保护。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军队开始调动,他们按照时间表确定会合地点。尽管战争计划是十分重要的,但蒙古将军们仍然有较大的独立性,可以在遵守时间表的同时完成自己的战斗目标。这使蒙古人能够协调部署,在一些提前安排好的地点集中兵力。
1707381646
1707381647
侵略战始于几支纵队以一定的阵型发动攻击。侦察部队掩护着进攻部队,并且不间断地向中军传递情报。通过严守预先计划好的进度,并使用侦察部队,蒙古人可以分兵进击且互为支援,遂能协同作战。而且,由于他们是分兵进击,所以绵延数英里的纵队不会阻挡他们。他们利用机动性散布恐慌,同时出现在许多不同的战线,达到的效果就是使敌人无法真正做好集中兵力的准备。
1707381648
1707381649
多路进攻的战术也与蒙古人最喜欢的对敌战法融为一体,他们喜欢在深入敌占区之前先解决战场上的所有敌人。这个目标很难达成,因为敌人通常会在蒙古人摧毁整个地区之前寻求与之一战。而且,侦察部队掩护之下的纵队可以收集情报,使蒙古军队能比单一部队更快地定位敌军。
1707381650
1707381651
蒙古人重点关注战场上的敌军,对要塞的进攻则延迟了。当然,他们进攻时会直接攻下规模较小或者能够轻易突袭的要塞。最佳的案例之一便是花剌子模之战。蒙古人在最终攻陷撒马尔罕之前,就已攻占了较小的城市和要塞。这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切断了主城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二是这些较小城市的难民逃入这座最后的要塞,带来了战败与陷落城市的消息,从而打击了主城当地居民与守军的士气,也消耗了城内的资源。难民突如其来地涌入,加重了城内粮食和水储备的负担。这时蒙古人已经消灭了战场上的敌军,可以不受干扰地展开攻城战。蒙古人攻陷了外部据点与城市,能够得到更多的劳动力,来配备攻城器械或者作为肉盾。
1707381652
1707381653
蒙古人还总是尝试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为此,他们攻袭敌军统帅本阵使其败走。成吉思汗首次使用这一策略是在统一蒙古草原的战争中。在最初的交锋中,他没能达成目的,被击败的敌军便重整阵容而再燃战火。后来,这成了一种标准的作战程序。敌军统帅不断移动,因而无法成为他的军队重整的集结点。而且敌军为了寻找统帅,只能不停地移动。许多记载也许有些夸张地报称,敌军统帅距离蒙古人只有数步之遥。蒙古人也从其他地方获得情报,因为败逃的敌军会向与蒙古军相反的方向逃窜。蒙古人总是派出一支别动队追赶他们,而其他的部队也会被派往偏远地域。有时,这些地域是独立于蒙古人所入侵的王国的,但它们仍会在蒙古人的注意范围之内。
1707381654
1707381655
对许多人而言,蒙古人不是一种军队,而是大自然的力量、上帝的惩罚与《启示录》中的末日之兆。蒙古人的敌人们面对着无法抵抗的死亡与毁灭,拼命寻找抵挡蒙古人的办法。有些人成功了,但大多数人都失败了。蒙古人改变和影响了几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战争方式。
[
上一页 ]
[ :1.70738160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