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01924e+09
1707401924
1707401925 卢皮奇努斯在宴会上谋害瑟文吉的首领未遂。第二天清晨,武装冲突爆发了。由于卢皮奇努斯的暴行,佛瑞提根返回后,在马西安诺堡附近实施第一轮劫掠。对此,卢皮奇努斯召集所有兵力,朝城外15公里处的哥特营地进军。很快,他的军队败下阵来。除了卢皮奇努斯外,只有极少人逃生。公元377年初,战争正式开始,持续至少6个战季,直到公元382年10月3日才恢复和平。37阿米安·马塞林详细记载了战争头两年到哈德良堡战役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讲述了所有实情)。哈德良堡战役之后的记载就没有那么翔实了。然而,可以明确的是,整个战争,即持续6个战季的战争,都仅限于帝国境内巴尔干半岛的各行省。纵观历史,这一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1707401926
1707401927 巴尔干半岛北部大体呈矩形,北部和西部较南部和东部略宽(地图6),地形以山地为主。半岛偏东地区有巴尔干山脉(Stara Planina,即哈伊莫司山,Haemus Mountains),平均海拔为750米,最高峰达2376米;更西边的罗多彼山(Rhodopes)则更加险峻,海拔略高,多个山峰高度超过2000米。最西边的是南北走向的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Dinaric Alps)。长期以来,这些山脉的石灰岩被侵蚀,形成石林和残峰,通常布满多刺的灌木,是巴尔干西部典型的喀斯特(Karst)地貌。沿山脉还分布着三片广阔的平原:北部的多瑙河平原、东南部的色雷斯平原以及罗多彼山和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之间的马其顿平原。半岛的另一地形特征是冲积丘陵盆地,由于降水和融雪侵蚀,在山间盆地形成肥沃的土壤。
1707401928
1707401929 巴尔干半岛的地形特征塑造了该地区的历史。显然,平原和丘陵盆地提供了彼此独立的可耕地,可能集中大量人口。这一地区山势险峻,再加上冬季严寒,只有两条主要道路联通各地:其中一条自北向南贯穿摩拉瓦河(Morava)河谷和瓦尔达尔河(Vardar)河谷,连接多瑙河、斯库皮(Scupi,现在的斯科普里,Skopje)和爱琴海(Aegean)的塞萨洛尼基(Thessalonica)。另一条自西北向东南走向,也是从摩拉瓦河河谷开始,但在纳伊苏斯(Naissus,现在的尼什,Niš)左拐,一路穿过肥沃的丘陵盆地,途经塞尔迪卡(Serdica,现在保加利亚的首都索非亚,Sofia),越过苏西山口(Succi Pass),连接富饶的高地平原斯雷德纳哥拉(Sredna Gora),向色雷斯平原延伸。在罗马时期,这是一条军事要道。巴尔干半岛的地形也给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带来困难。例如,罗多彼山东北和西南的交通极其不便,哈伊莫司山只有五个主要山口联通山脉的南北地区:西部的伊斯克尔河(Iskar)河谷,中部的特洛伊山口(Trojan Pass)和希普卡山口(Shipka Pass),东部的科泰尔(Kotel)和里斯基(Riski)。
1707401930
1707401931
1707401932
1707401933
1707401934 公元376年,哥特人渡过多瑙河,进入已在巴尔干半岛北部统治长达300多年的罗马帝国。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马其顿,将半岛南部变成罗马的行省,统治了近500年。大体而言,罗马人对巴尔干半岛的地形是加以利用,而非改造。但有一个特例。除了两条联通各地的主干道之外,他们还修建了两条东西走向的道路,横贯巴尔干半岛。在半岛南部,早在公元前130年就已铺设的埃格纳提亚大道(Via Egnatia)久负盛名,自君士坦丁堡沿爱琴海一路向西到达塞萨洛尼基(这段路线的修建还算容易),然后直穿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的群峰和山谷,抵达底耳哈琴(Dyrrhachium,现在的都拉斯,Durres)。在埃格纳提亚大道北部,公元1世纪末,罗马军团在多瑙河切断喀尔巴阡山处的铁门峡谷(Iron Gates),凿开岩石辟出一条道路,连接多瑙河中游和下游地区。巴尔干半岛连接帝国东西部,罗马在修建干道问题上毫不敷衍了事。即便是在公元376年,对帝国皇帝而言,巴尔干半岛仍主要是连接帝国东西部的桥梁。众多资源被用于维护该地区的道路以及沿途的城镇和驿站。这些城镇和驿站为旅行者提供庇护,还为狄奥法内斯文件中记录的高速旅行提供后勤支持(参见本书第三章)。
1707401935
1707401936 出于帝国的需求,政府资金还被用于巴尔干半岛的另外两个地区。在匈人入侵黑海北岸之前的三个世纪里,哈伊莫司山北部的多瑙河平原一直是帝国的边境。罗马很早就在厄斯克尔(Oescus)和诺瓦埃(Novae)设立了重要的军团基地。到公元4世纪,方圆70公顷的区域首府马西安诺堡负责监督多瑙河边境的军事行动,沿河一带以及附近乡村还设有大大小小的要塞,戒备森严。此时,较大的平民聚居地也都筑墙加以保护,并且都具有协助作战的功能。在更南边的地区,决定政府财政支出的是政治需求,而非军事需求。在半岛的东南部,君士坦丁皇帝将古希腊城邦拜占庭(Byzantium)改建成君士坦丁堡。到公元4世纪中后期,君士坦丁堡已经完全成为帝国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有宏伟的城墙和漂亮的公共建筑,还获得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建设港口设施和粮仓,处理埃及运来的粮食,以及引水渠,从100多公里外的山脉引水供给这片干燥地区上迅速膨胀的人口。君士坦丁堡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需求中心,除政府资金外,还居住着大批富裕的居民。贵族们不仅在城里建有宅邸,还在乡村拥有幽静、凉爽的住所,而且他们还需要各种服务设施。公元4世纪,巴尔干半岛东南部的经济空前繁荣,君士坦丁堡的现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位于色雷斯平原的邻近城市。
1707401937
1707401938 巴尔干半岛上的其他罗马居住区都经历长期发展,一点一滴逐步演变成具有“罗马性”的城市。有些建立在古老的城市之上。亚得里亚海(Adriatic)海岸的许多居住区在罗马时期以前就早已存在。马其顿和黑海沿海地区更是如此。塞萨洛尼基、菲利波波利(Philippopolis)、阿其亚努斯(Anchialus)和奥德修斯(Odessus)等都是基于之前的希腊城市建成。这些地区不仅有名副其实的罗马式城市,各式各样的标准公共建筑一应俱全,还有欣欣向荣的乡村,随处点缀着地主阶层的豪宅。巴尔干半岛的其他地区也有“严格意义上”的罗马式城市。公元4世纪,在多瑙河平原,罗马式城镇和别墅仍错落其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居住区可以被看作罗马防御工事的派生品。巴尔干半岛的地方议会中众多议员都是军团老兵的后代,很多别墅也都建在政府通常给予退伍士兵的土地上。许多人也因士兵的各种消费需求发家致富。但该地区罗马式城市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动力,那些历史遗迹数量繁多,工程浩大,光靠政府支出是难以实现的。从菲利波波利经斯雷德纳哥拉(Sredna Gora)和塞尔迪卡直通摩拉瓦河谷的干道也同样不是仅靠政府支出就能修建起来。当然,政府支出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罗马统治下的和平为真正意义上的罗马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可能。这在丘陵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也不例外。地形和气候是巴尔干半岛发展的两大障碍。与帝国其他地区相比,该地区的城市数量要少得多,集中耕种的耕地比例也相应较低。但这两大因素并没有妨碍该地区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罗马世界。38
1707401939
1707401940 战争爆发时,哥特人面对的巴尔干半岛大体就是这种情况。一切迹象表明,战争一爆发,格鲁森尼人便加入了战斗。39此时,他们已抵达马西安诺堡附近,处于罗马多瑙河沿线的军事防御带之中。考古学家在一些较小规模的要塞遗址发掘出的地层表明,要塞遭受损毁,时间可追溯到此次战争期间。但文字史料和考古发现都证明,哥特首领佛瑞提根像阿米安强调的那样,“没有攻城”。40公元4世纪初,罗马边境的要塞大多都建有巨大的U字形堡垒,用于发射投弹,杀伤力极强。哥特人要进攻要塞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驻军人数颇多,斯基泰行省有23支分队,下默西亚(Lower Moesia)有27支分队,重点部署在诺维奥杜努姆(Noviodunum)、阿克西欧波利斯(Axiopolis)、特洛斯米斯(Troesmis)、特兰斯马里斯迦(Transmarisca)、杜罗斯托鲁姆(Durostorum)和诺瓦埃(Novae)(地图6)。但驻军接受的训练主要是针对巡逻和小规模侵袭,而不是为大规模野地作战提供机动部队。尽管如此,卢皮奇努斯仍抽调大部分驻军兵力来拼凑自己的军队。因此,哥特人打败卢皮奇努斯时就已经摧毁了这一地区唯一的野战部队。如果剩余的驻军冒险单独行动的话,将遭受重创。这些军事基地不会对哥特人造成直接威胁,因此可以不予理睬。41
1707401941
1707401942 此外,哥特人还有其他当务之急。他们还有很多旧账没算。多瑙河平原1月、2月白天的平均气温不会超过0℃。如前文所述,哥特人被迫在户外过冬,再加上黑市猖獗,他们的不满情绪高涨。而且,他们还迫切需要粮食。哥特人可能至少随身携带一部分公元376年收获的粮食,同时还从罗马获得一定量的食物,但不可能种植当年的作物。因此,哥特人洗劫完马西安诺堡的附近地区后,便将目光转向主干道连接的巴尔干半岛东南部繁华的大都会。
1707401943
1707401944 哥特人的下一站是哈伊莫司山南的哈德良堡,距马西安诺堡约200公里。卢皮奇努斯在马西安诺堡溃败后,罗马已经没有任何机会阻止哥特人越过哈伊莫司山。有一支哥特人组成的部队驻扎在哈德良堡,一直属于罗马军队,由苏里德阿斯(Sueridas)和柯里阿斯(Colias)领导。当北部暴乱的消息传到哈德良堡时,这群哥特人与市民之间发生冲突,决定与佛瑞提根为伍。据阿米安的记载,就在此时,佛瑞提根“建议他们袭击并摧毁哈德良堡附近的富裕乡村,因为这些地区依旧没有士兵把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抢劫”。从罗马的角度而言,袭击的结果令人胆战心惊:
1707401945
1707401946 [哥特人]小心翼翼地向前行进,遍布色雷斯的每个角落。他们的战俘,或是投诚者,向他们指出富裕村庄的位置,尤其是那些据说可以找到充足粮食供给的村庄……有了这些人的指引,哥特人烧杀劫掠,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他们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少,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女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杀,然后被他们掳走。幼年和成年男子被生生地从父母的尸体边拽开,强行带走。许多老人被双手反绑,流放他乡,对着化为灰烬的祖居泪如泉涌。他们悲叹自己幸存下来,却失去了财产和女人。42
1707401947
1707401948 哥特人饥肠辘辘,胸中一腔怒火有待发泄。色雷斯平原的居民突然发现自己处于最前线,为那年冬天在多瑙河河畔发生的一切付出惨痛的代价。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罗马人主动协助哥特人洗劫同胞。有些是出于恐惧,但也有很多受压迫的农民是出于个人恩怨。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并没有使所有罗马人都获得对等的利益。
1707401949
1707401950 对于这些灾难,罗马的反应是从东部调遣一批军队。瓦伦斯派遣幕僚、军队指挥官维克多(Victor)不惜一切代价向波斯求和。与此同时,他还从亚美尼亚召回图拉真(Trajanus)和普洛弗图拉斯(Profuturus)率领的军队。公元377年夏天,两人率领的军队抵达巴尔干半岛。他们的到来产生了巨大影响。哥特人很快撤到哈伊莫司山以北。这时,瓦伦斯仓促采取的外交政策已初见成效。帝国西部的一小支部队在里克莫瑞斯的指挥下火速越过苏西山口,与图拉真和普洛弗图拉斯会合。援军到达后,罗马军队向哈伊莫司山以北挺进,直抵哥特人用大车围成的营地。据阿米安记载,哥特人的营地设在沙利西斯(Ad Salices,“柳树镇”)(地图6)。43罗马军队打算冒险作战。哥特人也做好准备,等粮秣队一返回就开战。只有阿米安对双方交战做了叙述,但他的记载也不翔实。他几乎花了一半篇幅大肆描述伤亡情况,而对双方的兵力和战术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然而,整体而言,战斗显然非常惨烈,血流成河,不分胜负。罗马军队的左翼一度被击退,但后备部队挽救了战局。战斗持续到黄昏才结束。罗马军队伤亡惨重,但哥特人的损失也同样惨重。之后,他们在大车围成的营地里坚守整整七天。夏去秋来,此时很可能已是公元377年的9月。44
1707401951
1707401952 罗马军队充分利用这个喘息机会。一场血战使罗马遭受惨重的损失,但他们自卢皮奇努斯溃败以来第一次暂时夺回主动权。由于敌人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现有的罗马兵力不可能打败哥特人。因此,他们很快就转向利用巴尔干半岛的地形特点,在哈伊莫司山的各山口设防。马西安诺堡控制着山脉的东端,因此想必有大量驻军留守在那里。其他部队则驻守在各山口,封锁通往山脉南部的五条主要通道。罗马的计划非常简单。如阿米安所说:“显然,他们计划将数量庞大的敌军困在[多瑙河]和旷野之间,引起饥荒,将他们消灭。”这是个绝妙计划。哈伊莫司山有些山口非常宽阔,但地势都很高。1500年后,在1877年俄罗斯-土耳其战争中,俄罗斯派遣一支游击队向南渡过多瑙河,夺取希普卡山口。该山口位于哈伊莫司山中部,连接哈德良堡和通往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的主干道。他们拿下山口,但没有增派兵力,因此自8月21日至25日5天时间里,4400名俄罗斯士兵不得不面对苏莱曼帕夏(Suleiman Pasha)率领的3万—4万土耳其士兵。战役结束时,俄罗斯伤亡3500人,但拿下了该山口,而土耳其则有1万士兵横尸山野。沙利西斯战役之后的两个月里,罗马军队就像后来的俄罗斯军队一样,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着:
1707401953
1707401954 由于斯基泰和默西亚[哈伊莫司山北部的罗马行省]所有可以用来充饥的食物都已经消耗殆尽,蛮族人在饥饿和凶残本性的驱使下,奋力突围……我军在险峻的山峰英勇抗击,他们经过几次尝试后被制伏。
1707401955
1707401956 罗马军队极力想要拖延时间,希望冬天到来后战役能够结束,这样瓦伦斯和格拉提安就能在春季前调配援军到巴尔干半岛。
1707401957
1707401958 然而,他们的希望落空了。“秋冬换季之时”45,消息传来,哥特人有了新的盟军。他们以战利品为诱饵,招募一支由匈人和阿兰人组成的部队。罗马指挥官得知情况后决定放弃各山口。一旦一个山口被攻破,把守其他山口的士兵将被封锁,几乎没有可能战胜人数上占绝对优势的哥特人。指挥官立即召回人马。多数部队都成功撤退。但有一支军队在哈伊莫司山南的狄巴勒图姆(Dibaltum)附近一个重要关口遇上敌军,可能被彻底消灭。46有了匈人和阿兰人的加入(只消少量人加入便可打破微妙的权力平衡,使之重新向哥特人倾斜),哥特人又可以在哈伊莫司山以南为所欲为。公元377年年底至378年年初,他们分成小队,在哈伊莫司山以南肆无忌惮地烧杀劫掠。“[据阿米安记载,]他们洗劫了远至罗多彼[行省]和连接两大海洋的[赫勒斯滂(Hellespont)]海峡的一整片地区,烧杀劫掠,无耻地亵渎着自由民的躯体。”
1707401959
1707401960 这次劫掠持续时间更长,波及范围更广。但富饶的色雷斯平原上可供哥特人抢劫的东西很多,而且波及范围向西最远没有超过罗多彼山。阿米安再次详尽地描述了罗马的惨痛损失,而非战争的细节。然而,据一些史料记载,哥特人逼近君士坦丁堡,但最终被在罗马服役的阿拉伯辅助部队击退。阿拉伯人将敌人割喉饮血的习俗打消了哥特人继续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念头。但罗马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盟军来采取更广泛的对策。在东部援军抵达之前,哥特人有充足的时间掠夺大量财物。从考古发现的遗迹中可以看出劫掠所造成的一些破坏。哈伊莫司山南部和北部发掘出的罗马帝国后期的主要别墅都是这一时期被遗弃的。其中,大多数遗址都有地层显示别墅遭受过巨大破坏。47
1707401961
1707401962 公元378年早些时候,瓦伦斯从东部调配的野战军大部分都已抵达巴尔干半岛。各分队自美索不达米亚和高加索地区慢慢集结在君士坦丁堡附近。罗马野战军很可能不会在这一年太早的时候抵达巴尔干半岛。因为,和近代的野战军一样,罗马野战军需要牲畜运输辎重,只有等到足够的草长出来才能行军。瓦伦斯本人直到5月30日才抵达君士坦丁堡。野战军大规模行军很可能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瓦伦斯不但没有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反而还引起了骚乱。君士坦丁堡在他统治初期就一直是滋生对抗的温床,支持篡位者。宗教问题也在酝酿之中。此外,众多富有的市民刚刚遭受哥特人洗劫,损失惨重。瓦伦斯的军队从帝国东部长途跋涉来到巴尔干半岛,他们一会师便进行休整,准备战斗。瓦伦斯作为皇帝,还得拿出些本事来。
1707401963
1707401964 罗马在公元378年的算盘打得不错。瓦伦斯在高加索地区做出巨大让步,和波斯换取和平。这样他就可以将大部分野战部队调回巴尔干半岛。他仍在继续和格拉提安协商。帝国西部的皇帝已经答应亲自率领西部的野战军前往色雷斯。就这样,帝国东西部最精良的部队都集结起来,一同惩治哥特人。没有史料记载帝国东西部联合作战的确切目的,但这也不难猜测。东西部的皇帝集结足够兵力,想要大获全胜,然后一切恢复正常。帝国依然不可战胜。那些留在罗马境内的哥特人,有的将葬身于帝国各地的圆形竞技场,有的将被纳入罗马军队,还有大部分人将成为奴隶,被发配到各地。
1707401965
1707401966 但在各历史时期,“所有计划在刚一开战的时候都会夭折”。公元4世纪也不例外。在这次战斗中,敌人采取出其不意的进攻方式。格拉提安召集西部军队远征巴尔干半岛时,边界对面的蛮族很快就发现罗马在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上游的防线出现缺口。这一消息得到一个在罗马军队服役的日耳曼士兵的证实。这个士兵是阿勒曼尼人,属于居住在雷提亚(Raetia)行省(现在的瑞士)对面、阿尔卑斯山麓丘陵地带的伦提恩西(Lentienses)部落。他在返乡时走漏了消息。公元378年2月,格拉提安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已抽调大量兵力向东前往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Pannonia)。此时,伦提恩西人越过冰封的莱茵河上游河段。他们的首轮进攻被击退。但格拉提安接到消息,称这只是一个开局策略,还有成千上万的阿勒曼尼人正在策划发动一系列更猛烈的进攻。皇帝和幕僚们决定哥特人的问题可以先缓一缓。一部分远征军又从潘诺尼亚调回帝国西部。格拉提安还从高卢抽调更多部队,确保他能先发制人,发动强大攻击。他决定返回东部之前先确保自己的后方免遭攻击。格拉提安坚持战斗,使躲藏在山顶的敌人陷入漫长的围困。战斗缓慢而坚定地继续着。最后伦提恩西人投降。那个前罗马士兵也受到了应有惩罚。48
1707401967
1707401968 这一切从格拉提安的角度来看都完全合乎情理,但令瓦伦斯陷入绝境。瓦伦斯5月30日抵达君士坦丁堡,12天后离开,前往50公里外米兰提阿斯(Melanthias)的皇家别墅。他的军队就集结在那里。一切准备就绪,粮饷都已下发,士兵也士气高昂。但格拉提安没有出现。在瓦伦斯等待格拉提安出现的同时,哥特人却没有闲着。他们的粮秣队继续运输粮草,主力部队被部署在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和贝罗伊(Beroea)两地之间,以控制战略要地希普卡山口的两端。看上去哥特人给自己留出了选择余地,他们既可以向哈伊莫司山以南,也可以向山脉以北行动。此时,瓦伦斯的指挥官听到风声,一支哥特军队出现在哈德良堡附近,便立刻派遣一支纵队前往哈德良堡伏击哥特人。夜袭成功了,但也促使哥特人采取对策。佛瑞提根召集所有部下,整个大军(包括大车和所有物资)向哈伊莫司山以南挺进,到达迦比勒(Cabyle)。为了避免遭受更多伏击,又继续南下,直抵色雷斯平原。战斗即将结束。哥特大军现在正集结在哈德良堡北部通往迦比勒的干道上。瓦伦斯的军队则集结在哈德良堡南部,休养备战。然而,格拉提安仍然不见踪影。这个夏天,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
1707401969
1707401970 6月12日,瓦伦斯离开君士坦丁堡和自己的军队会合。一直等到7月结束都不见格拉提安的踪影。帝国东部的军队就这样无所事事地等了近两个月,除了伏击一支哥特军队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士兵们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士气也下降了。这时,格拉提安的军队依然没有出现,反倒是送来一封信,详尽地讲述帝国西部的皇帝大胜阿勒曼尼人。格拉提安承诺,他仍会赶往东部作战。但当时已经进入8月,夏天过去大半。而且格拉提安的胜利触到了瓦伦斯的痛处。瓦伦斯的耐心很快就到了极限。消息传来,哥特人正从北部向哈德良堡挺进。根据情报,对方只有1万兵力,远远少于瓦伦斯预想的人数。我认为,当时得出这个数字是因为罗马人误以为向哈德良堡挺进的哥特人只有佛瑞提根率领的瑟文吉,他们没有料到瑟文吉是联合格鲁森尼人一同南下的。瓦伦斯对格拉提安的胜利心生妒意,很想立刻采取行动。这是否是击败众敌、鼓舞士气、提高声望的大好时机呢?指挥官们对此产生分歧。有些怂恿瓦伦斯大胆采取行动,有些则谏言继续等待格拉提安。主战派暂时赢得这场争论。军号响起,瓦伦斯的军队排开战斗序列,向哈德良堡挺进,然后在城外筑起行军营(临时用土搭建的壁垒)。
1707401971
1707401972 这时,格拉提安的信接连送达。他正火速赶往东部。先锋部队已将哈伊莫司山和罗多彼山之间至关重要的苏西山口打开。这样他就能够沿军事干道一路直下,抵达哈德良堡。因此,一些指挥官继续主张暂缓行动。但据阿米安记载:“皇帝坚持自己的致命主张,并得到一些廷臣的大力支持。他们极力奉承,催促瓦伦斯尽快行动,以免他们口中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被格拉提安瓜分。”
1707401973
[ 上一页 ]  [ :1.7074019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