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01971e+09
1707401971
1707401972 这时,格拉提安的信接连送达。他正火速赶往东部。先锋部队已将哈伊莫司山和罗多彼山之间至关重要的苏西山口打开。这样他就能够沿军事干道一路直下,抵达哈德良堡。因此,一些指挥官继续主张暂缓行动。但据阿米安记载:“皇帝坚持自己的致命主张,并得到一些廷臣的大力支持。他们极力奉承,催促瓦伦斯尽快行动,以免他们口中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被格拉提安瓜分。”
1707401973
1707401974 8月8日夜晚至次日清晨,双方已经近在咫尺。佛瑞提根派遣一名基督教教士前去请求和谈。但瓦伦斯拒绝接受和谈。拂晓时分,罗马军队仓促前往哈德良堡北部,留下一名士兵守卫行军营中的行李。皇帝的金库和其他值钱的物品也都留在了城里。罗马军队一上午都在行军,直到下午两点左右哥特人用大车围成的营地才呈现在他们眼前(用阿米安的话来说就是“好像被车床推动的一样”)。罗马正在部署军队的时候,哥特人又派遣了两批使节。瓦伦斯开始犹豫了。在他正安排交换人质的时候,罗马军队右翼的两支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动进攻。等待数月之后,战斗终于正式打响了。49
1707401975
1707401976 有关古代战争的史料记载总是不尽如人意。古代读者期望读到的是伟大的英勇事迹,而不是兵法。事实上,就哈德良堡战役而言,阿米安已经算是在尽力翔实地描述战争。哥特人为了加强战线将大车围成一圈。罗马在左右翼都部署了骑兵和步兵,中军则是重装步兵。虽然战斗刚开始时罗马的左翼还没有摆好作战序列,但罗马军队似乎最初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他们将前来迎战的哥特人逼回大车围成的营地,甚至还差点袭击他们的营地。这时,灾难降临了。正当罗马左翼蜂拥前进之时,哥特骑兵在阿拉提和萨伏拉克斯的率领下,和阿兰人一起(可能是上一年秋天和他们联盟的阿兰人)“雷电般从附近高山上冲下来,引起一片混乱,所到之处见人就杀”。瓦伦斯受到瑟文吉和格鲁森尼人的联合进攻,暴露于远远超过他想象的敌军面前。他受错误情报的误导发动进攻。而哥特人却在战术上出奇制胜。
1707401977
1707401978 阿米安对随后的战事记载并不清晰。但哥特骑兵似乎直捣罗马军队的左翼。灾难无疑是从左翼展开。起先,罗马军队的骑兵不敌而逃。接着,主力部队被击退,很可能是受到防守大车围成的营地的部队和冲下山坡的哥特骑兵夹击。左翼被击溃后,进而又将中军暴露于敌人大规模的翼侧攻击之下。由于罗马采用的是惯用的密集队形(公元4世纪,罗马军队仍经常用盾墙队形作战),伤亡惨重:
1707401979
1707401980 这样,步兵就暴露于敌军面前。他们拥挤在一起,谁都无法拔剑,也不能收回手臂……箭从四面八方射向他们。由于士兵没法预测,也无法抵挡飞来的乱箭,他们纷纷中箭倒下……步兵聚拢在一起,没有任何退路。他们越聚越拢,根本没有撤退的机会。
1707401981
1707401982 事实上,罗马中军的重装步兵聚集得过于紧密,致使他们无法发挥武器的威力。他们以往在武器、铠甲和训练上的优势现在都变得毫无用处。
1707401983
1707401984 罗马士兵也都精疲力竭。他们在8月的烈日下行军8小时,颗粒未进,滴水未沾,也没有休息就被瓦伦斯推向了战场。在色雷斯平原,8月正午的平均气温达到30℃。哥特人甚至还利用顺风燃起大火,将温度进一步提高。浓烟和热浪滚滚涌向对手。经过激烈战斗,罗马的主要战线最终被攻破,士兵不敌而逃。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往往是血腥屠杀。皇帝被杀,罗马军队全军覆没。瓦伦斯到底是如何丧命的,还没有定论。他的尸体也一直没有找到。有一种说法是,瓦伦斯受伤后被带至一个农舍。哥特人将农舍包围,矢箭从上方的窗口射向他们。随后哥特人将农舍化为灰烬。瓦伦斯的一个侍从从农舍逃出来,讲述了瓦伦斯被杀的经过。虽然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阿米安似乎并不信以为真。皇帝有可能只是被困战场,和其他士兵一起死于乱刀之下。
1707401985
1707401986 瓦伦斯的冒险行动失败。皇帝丧命,哥特人出乎意料地大获全胜,摧毁帝国东部最精锐的军队。当天到底有多少罗马士兵战死,还颇受争议。据阿米安记载,有35名军团级指挥官(大约相当于团长)和三分之二的士兵战死。从公元395年前后,即哈德良堡战役近20年后,帝国东部军队的完整列表可以看出,16支精锐部队遭受重创,此后再也没有重建。但我们仍无从得知战死士兵的总数。因为我们不知道罗马军队的参战人数,而且战死的指挥官中有一部分是非军事官员,不是分队指挥官。有史学家认为,瓦伦斯随行率领3万人马北上,也就是说有2万人战死。然而,即便与波斯达成和议,瓦伦斯皇帝也无法将东部兵力全部调走。别忘了,他还指望格拉提安能增派援军呢。我个人认为,公元378年,瓦伦斯带领约1.5万人前往巴尔干半岛,并且指望格拉提安也能增派数量相当的援军。两支军队加起来对抗哥特人就占有1.5 : 1至2 : 1的优势。这样就应该绰绰有余了。但由于情报有误,瓦伦斯在哈德良堡发动进攻。在我看来,罗马军队在兵力上略处劣势,并非像他想象的那样,以1.5:1的优势胜过瑟文吉。瓦伦斯的军队被哥特人的额外兵力摧毁。但更重要的是,被他们出其不意的战术击溃。如果我猜得没错,罗马在8月9日损失近1万兵力。50
1707401987
1707401988 但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罗马战死人数的争论具有学术意义。核心问题是,瓦伦斯对格拉提安心怀妒意,而且缺乏耐心,最终使帝国走向毁灭。在阿米安看来,这是自公元前216年汉尼拔在坎尼(Cannae)会战中歼灭整个罗马军队以来,罗马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哥特人不仅赢得战斗,还夺取整个巴尔干半岛。罗马军队战无不胜的形象在仅仅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就被颠覆。格拉提安只能隔着约300公里外的苏西山口,眼睁睁地看着得意扬扬的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南部肆意横行。尽管罗马军队装备精良,士兵训练有素,但哥特人仍然克服重重困难赢取战役,打通了通向君士坦丁堡的道路。据阿米安记载:“他们贪恋君士坦丁堡堆积如山的财宝,排开方阵,以防伏击,从[哈德良堡]向那里急速前进,想要尽可能地蹂躏这座大名鼎鼎的城市。”
1707401989
1707401990 瓦伦斯已死,他的军队也被摧毁。罗马帝国的东部已经唾手可得。
1707401991
1707401992 “当下的和平”
1707401993
1707401994 对于阿米安在作品的结尾处关于哥特战争尾声的叙述,我一直就半信半疑。他在讲述完哥特人打败瓦伦斯,准备围攻君士坦丁堡后,向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1707401995
1707401996 [哥特人]看到那矩形的城墙、大片的建筑,看到这遥不可及的城市壮美华丽,人口众多,看到附近连接黑海和爱琴海的海峡,他们的勇气荡然无存。然后,他们捣毁正在准备的军事装备……分散到北部行省的各个角落。51
1707401997
1707401998 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整场战争本身就出人意料。别忘了,阿米安写作时已经是公元4世纪90年代初期。即便他记载的历史截止于公元378年,他也已经知道战争的结果。哥特人在哈德良堡战胜瓦伦斯后,只是瞥见了战利品君士坦丁堡的概貌。但这又足以使他们相信自己丝毫没有机会占领它。
1707401999
1707402000 哥特人在三个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根本没有可能彻底击败罗马帝国。首先,即便我们取可以想象的最大值,认为哥特人总共有20万人,能够组建一支4万—5万人的军队(不过,我觉得这个数字太大),和帝国所有资源加在一起相比,这个数字也仍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已经知道,罗马帝国总共有30万—60万兵力,总人口(至少)超过7000万。在生死决斗中,赢家只可能有一个。精明的哥特人,包括那些穿越罗马的小亚细亚行省去和波斯作战的瑟文吉,对此都再清楚不过。例如,佛瑞提根在哈德良堡战役开战前的议和请求表明他从未丧失判断力。佛瑞提根告诉瓦伦斯,如果罗马军队表现出足够的威慑力,他就能够说服手下撤军,双方都做出让步,达成和议。52值得注意的是,佛瑞提根议和的条件是瓦伦斯得承认他是当时联盟的所有哥特人的首领。也就是说,他要取代阿拉提、萨伏拉克斯,以及瑟文吉中的其他潜在对手。结果,罗马军队没能按方案行事,被哥特人彻底击溃,几乎只有一人逃生。但和珍珠港事件一样,双方在资源和实力上都存在悬殊时,起初出其不意的胜利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走向。
1707402001
1707402002 除此之外,哥特人还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没有史料记载哥特人在长达6年的战争中拿下过任何重要的罗马防御中枢。多瑙河一带的罗马居住区和中央政权长期隔离,境况当然令人担忧。例如,我们并不清楚他们是否能够种植粮食,以及什么时候播种。但哥特人从未围攻过任何城市。53这意味着哥特人没能染指罗马的武器库和粮仓,也就是说哥特人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据点。紧接着就是他们的第二个问题。公元377年至382年多瑙河以南的这批哥特人不只是一支军队,而是一整群人,男女老少都有,拖着长长的车队,带着所有家当一起迁徙。哥特人没有固定的土地可供耕种,也无法闯入防守严密的仓库,他们不得不四处劫取粮食。但由于粮食需求量太大,他们很难一直停留在一个地方。到公元377年秋天,哈伊莫司山以北已经没有什么可供抢劫。据推测,在随后的战争期间,他们一直在巴尔干半岛各地区之间迁徙,有时是迫于罗马军队的压力,但主要还是因为粮食紧缺。
1707402003
1707402004 在哈德良堡取得胜利后,哥特人在色雷斯四处劫掠,一直到公元378年底。然而,到第二年,尽管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东部只有小规模的军队,他们还是向西转移,集中在伊利里亚一带行动。哥特人的两支部落则越过苏西山口,向西北进入达契亚和上默西亚(Upper Moesia)(地图6)。公元380年,瑟文吉和格鲁森尼人分开,可能是因为两支部落在一起人数太多,粮食供应困难。阿拉提和萨伏拉克斯继续向北迁入潘诺尼亚。他们可能在那里被罗马帝国西部皇帝格拉提安的军队打败。瑟文吉在佛瑞提根的率领下,沿着摩拉瓦至瓦尔达尔的干道向南、向东到达塞萨洛尼基、马其顿行省和色萨利行省。他们似乎吸取教训,不再蹂躏一个地方,而是只从各城市收取适量的钱财——一再收取保护费,然后继续迁徙。他们是否会一直采用这种方式,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在公元381年,帝国西部的军队迫使哥特人退回色雷斯。这次他们可能是取道埃格纳提亚大道,而非纵贯巴尔干半岛的主干道。公元382年,还是在色雷斯,双方最终议和。54
1707402005
1707402006 然而,尽管哥特人在公元382年10月3日和约签字仪式上无疑是以投降者的姿态出现,罗马帝国经过6年战争最终仍未能取得全面胜利。德密斯修又一次成为我们的见证人。他的叙述清晰明了:
1707402007
1707402008 我们看到他们的首领并不是做做样子而已,而是放弃了此前一直用于征战、劫掠的武器和刀剑。他们紧紧地抱着皇帝[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的腿,比荷马所说的替儿子向宙斯求情的忒提斯(Thetis)抱得还要紧,直到皇帝友好地点头,答应结束战争,原谅他们的罪过。他的声音亲切、平和、仁慈。55
1707402009
1707402010 但德密斯修的措辞明显表明这次和平协议与罗马通常在战胜不友好的潜在移民后缔结的和约不同。“亲切”、“仁慈”和“原谅”的措辞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而且这些措辞也并不只是些华丽的辞藻,说说而已。哥特人投降后,既没有发生血腥屠杀,也没有大批哥特人被卖为奴隶,更没有哥特战俘被大规模地分配到各地做佃农。公元383年,皇帝想打消罗马人民的疑虑、保证帝国已经恢复稳定时,在罗马竞技场里被屠杀的不是哥特人,而是萨尔马提亚人。可是,哥特人杀死罗马皇帝,摧毁罗马军队,还在巴尔干半岛大片地区烧杀劫掠。在一个如果“蛮族”使节不够卑躬屈膝、罗马皇帝就完全可以大发雷霆的世界里,公元382年达成和议时,皇帝没有报复、惩罚哥特人,没有杀鸡儆猴,真是蹊跷。
1707402011
1707402012 这次和约的具体内容,我们仍然不得而知。它显然在一些重要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但对于哥特人而言,尽管和约的条款已经十分慷慨,他们仍有未能如愿的地方。在哈德良堡战役之前,哥特人提出的和谈条件是将色雷斯变成独立的哥特王国。如前文所述,佛瑞提根还试图让瓦伦斯承认他是所有哥特移民的至高首领。这两件事都没有发生。佛瑞提根、阿拉提和萨伏拉克斯都没能活着参加议和。他们可能战死沙场。如果没有战死的话,我们也不难想象他们被赶下了台,成为哥特人换取和平的牺牲品。帝国需要向纳税人证明自己获得胜利。而且,如果让哈德良堡战役的获胜者免于一死,甚至飞黄腾达,将会令人完全不可接受。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十来年里,罗马在帝国境内再次采用了通常用于莱茵河对岸阿勒曼尼人的政策(参见本书第三章),拒绝承认任何哥特人的至高首领。毫无疑问,目的是要阻止他们形成政治联盟。色雷斯也没有成为哥特人的独立封地。罗马帝国坚决重申整个色雷斯教区都属于罗马帝国中央政权的统治。罗马在必要的地方重建防线,并派兵驻守。该地区继续实行罗马法律,征收赋税。从这个意义上讲,哥特人的野心被遏制了。
1707402013
1707402014 与此同时,罗马给予哥特人他们自己的土地,不用像佃农那样为他人劳作。这些土地的具体位置我们无从得知。有些位于公元4世纪之交卡尔皮人曾生活过的哈伊莫司山北部的下默西亚和多瑙河附近的斯基泰地区。但也可能有一部分人在马其顿安顿下来。56更重要的是,不管他们在哪里定居,哥特人采用的无疑是大规模聚居的形式,使他们的政治、文化生活得以继续。这一点在公元4世纪90年代末的罗马史料中可以找到确凿证据,而且也可以在之前的史料记载中找到暗示。罗马帝国在此次和谈中的一项收获就是军事联盟。哥特人不仅按照惯例向罗马军队提供新兵,还同意在具体战役中为罗马提供更大规模的部队。这些部队由哥特首领率领,在需要参战的时候,罗马皇帝必须和全体哥特首领协商。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狄奥多西皇帝设宴招待哥特首领,和他们协商出兵参战的事宜。57如果这次暴乱的三位首领成为公元382年和谈的牺牲品,那么其他首领中显然有大批人幸存下来,维持一定意义上的哥特共同体。和议达成后,哥特人虽然丧失选定自己首领的自主权,但仍享有和罗马政府集体谈判的自由以及采取统一行动协助或对抗罗马政府的自由。这一点我们在下一章中还会具体提到。58很明显,罗马对待哥特人的做法偏离了它一贯的移民政策。
1707402015
1707402016 公元383年1月,德密斯修对君士坦丁堡元老院发表演说。据他所说,这次帝国的政策发生变化是因为瓦伦斯的继任者狄奥多西在制定政策时受到神的启示。59
1707402017
1707402018 他是勇于接受新观念的第一人。现在,罗马的权力既不在于武器和胸甲,也不在于标枪和不可胜数的兵力。我们还需要其他形式的权力和规定。对于按照神的意愿进行统治的统治者而言,这些新形式的权力和规定默默地来自神的启示。它们能让所有民族都臣服,让野蛮变温顺。只有它们能够抵挡武器、箭矢和骑兵。只有它们能使顽固的斯基泰人、无畏的阿兰人和疯狂的马萨格泰人(Massagetai)屈服。
1707402019
1707402020 狄奥多西是神指派的帝国东部的皇帝。他受到神的启示,意识到宽容比武力更能帮助帝国赢得全面胜利。因此,狄奥多西的主谈判官“将驯良顺从的哥特人[带到皇帝面前]。他们几乎一个个都双手被反绑在身后,不知皇帝是赢取了战争,还是赢得了友谊”。整体而言,罗马和哥特人双赢:
[ 上一页 ]  [ :1.707401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