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03035
1707403036
景况暗淡。截至公元452年,西罗马帝国已经丧失大部分的疆域(地图14):不列颠全境、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北非最富饶的行省、割让给西哥特人的高卢西南部,以及割让给勃艮第人的高卢东南部。此外,余下的很多地方在过去的十来年中也经历了严重的战事,来自这些地区的税收肯定也会大幅缩减。72资金缩水已经成为普遍问题。在这个资金缩水的过程中,匈人最初驱使大量武装流民跨越边界间接带来的恶劣影响,远大于阿提拉直接造成的破坏。
1707403037
1707403038
[1]也有史料称是挂在维吉拉斯脖子上。——译者注
1707403039
1707403040
1707403041
1707403042
1707403044
罗马帝国的陨落:一部新的历史 第三部分 帝国的陨落
1707403045
1707403047
第八章 匈人帝国的灭亡
1707403048
1707403049
阿提拉帝国的灭亡本身就是一个非比寻常的故事。直到公元350年前后,匈人在欧洲历史上还闻所未闻。在公元350年至410年间,大多数罗马人遭遇到的也只是一些突袭劫掠的匈人而已。十年之后,大量匈人在喀尔巴阡山以西的匈牙利大平原上立足。但他们仍主要是罗马帝国的盟友,不时提供军事援助。公元441年,阿提拉和布勒达首次进犯罗马。此时,这个盟友才显露出自己的新面目。在40年时间里,匈人部落从一个无足轻重的部落一跃成为欧洲的超级强国。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这都令人瞩目。但阿提拉帝国瓦解的速度则更是惊人。到公元469年,阿提拉暴毙仅16年后,匈人的残余人员已经在东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他们的灭亡将给西罗马带来深远影响。
1707403050
1707403051
消亡之路
1707403052
1707403053
重构匈人在欧洲中部统治的瓦解过程是一个棘手的命题。尽管我们的老朋友普里斯库斯记录了一些相关细节,但由于匈人帝国的衰亡很少涉及外交事务,这些记录被收入君士坦丁七世《出使篇》的寥寥无几(参见本书第七章)。多数时候,我们只能依靠古典时期后期存留下来的一部历史作品——约达尼斯的《哥特史》。我们在前面几章中已经接触过这部作品。在这部作品的通用版中约有10页内容(其中一半是注释)讲述了阿提拉帝国的衰亡。这是相关内容仅存的连贯记载。1
1707403054
1707403055
约达尼斯是公元550年前后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哥特后裔。因此,他的写作时间距离我们探讨的事件大约一个世纪。虽然他在著书时已是僧侣身份,但他之前曾担任过多瑙河防线罗马指挥官的秘书官,因此也不是没有什么相关经验。他在《哥特史》的序言中说明他所叙述的哥特历史大体上摘自一位名为卡西奥多罗斯(Cassiodorus)的意大利罗马人的失传作品。卡西奥多罗斯是公元6世纪20年代意大利东哥特王国的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的幕僚。约达尼斯称他在撰写《哥特史》时,接触卡西奥多罗斯史料的时间有限,仅三天。因此,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虽不能一字不落地记住原文,但我想我还是能保留它的大体意思和事迹。”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约达尼斯实际上有更多机会接触他的史料范本。也有人认为他和卡西奥多罗斯毫无瓜葛,只是想借卡西奥多罗斯之名达到一定目的。然而,这些人并没有想出可信的理由来解释约达尼斯撒谎的原因。这些假设也就难以成立了。2我相信,约达尼斯在声称自己的叙述是严格取材于卡西奥多罗斯的史料时,他基本上是在说实话。《哥特史》的内容和我们对卡西奥多罗斯史料的其他了解出入不大。3
1707403056
1707403057
但即便约达尼斯的序言没有掩盖什么弥天大谎,这也并不意味着《哥特史》具有可信性。卡西奥多罗斯撰写哥特历史的对象是东哥特王国的国王狄奥多里克大帝的宫廷。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通过《哥特史》流传下来的有关匈人帝国衰亡的叙述。最重要的是,叙事完全以哥特人为中心——这一点也可以想见。在这几页纸中唯一详细讲述的内容就是哥特人如何脱离匈人的霸权统治。而且甚至连匈人也只是偶尔被提到而已。确切而言,卡西奥多罗斯需要按照特定哥特国王的意愿来讲述哥特人历史。因此,他的著作有两处歪曲了历史。
1707403058
1707403059
其一,卡西奥多罗斯称公元376年,除一部分哥特人逃离匈人的袭击,迁入罗马帝国境内外,其他哥特人很快都落入匈人手中。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除公元376年向瓦伦斯皇帝请求庇护的格鲁森尼人和瑟文吉之外,还有七支哥特部落(而且,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哥特部落了):
1707403060
1707403061
1.阿马尔家族率领的哥特人——阿提拉时代受匈人控制,但随后由狄奥多里克统治。
1707403062
1707403063
2.拉达盖苏斯率领的哥特人——公元405年至406年入侵意大利,最终并入阿拉里克的西哥特部落(参见本书第五章)。
1707403064
1707403065
3.潘诺尼亚的哥特人——公元5世纪20年代,因罗马的军事行动脱离匈人霸权统治,被罗马重新安置在色雷斯,很可能是下文提到的第六支哥特部落的先祖。
1707403066
1707403067
4.比格里斯率领的哥特人——公元466年至471年间曾入侵东罗马帝国,但战败。
1707403068
1707403069
5.阿提拉之子丹克兹克(Dengizich)率领的哥特人——公元5世纪60年代后期入侵东罗马。
1707403070
1707403071
6.色雷斯的大批哥特人——公元470年前后就已经作为罗马的盟友定居在色雷斯。
1707403072
1707403073
7.黑海附近飞地上的两支哥特小部落——西米里博斯普鲁斯王国(Cimmerian Bosporus)的特塔拉克西泰人(Tetraxitae)和克里米亚西南部多里(Dory)的哥特人。4
1707403074
1707403075
《哥特史》关注的只是第一支哥特部落,因此,大大简化了哥特历史。
1707403076
1707403077
其二——这一点与第一点紧密相关,《哥特史》夸大了阿马尔王朝的历史意义。卡西奥多罗斯的君主狄奥多里克就是阿马尔王朝的后裔。《哥特史》将哥特人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公元376年被匈人征服,另一部分则逃亡罗马,并声称阿马尔家族一直统治着在瓦伦斯执政时期没有迁入罗马境内的所有哥特人。如前文所述,阿马尔家族后来建立东哥特部落,但这也是在约公元460年至490年间才发生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阿马尔王朝在获得新的权力基础之前就已经脱颖而出。刚夺权的统治者往往会假装自己有高贵血统。狄奥多里克就是一个典型。卡西奥多罗斯在书信中始终称狄奥多里克家族为“紫色王朝”。这一观点渗透了卡西奥多罗斯的作品,因而在《哥特史》中也有所体现。此外,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哥特人只有这七支部落。还有很多哥特人的“王室”家族。5事实上,匈人帝国的衰亡比约达尼斯叙述的要复杂得多。
1707403078
1707403079
据《哥特史》记载,匈人帝国的衰亡起因于阿提拉暴毙后他的几个儿子对王位继承权的争夺。不同史料中至少提到他的三个儿子才能出众,是匈人中的重要首领——丹克兹克、埃拉克(Ellac)和赫尔纳克(Hernac)。但阿提拉总共有多少个儿子,以及是所有儿子还是只有几个儿子在争夺他的王位,我们就不得而知。争夺很快演变成内战。结果,一支臣服的日耳曼部落——格皮德人——在首领阿尔德里克(Arderic)的率领下脱离匈人统治。这也许意味着格皮德人不再缴纳岁贡,或是在需要时提供军事援助。据《哥特史》记载,匈人也没有坐等这次叛乱结束,双方在潘诺尼亚一条名为内达奥河(Nedao)的河畔展开战斗(这条河的确切位置有待考证):
1707403080
1707403081
阿提拉治下的各部落之间展开激烈战斗。不同部落的王国分崩离析,一个部落四分五裂,不再听命于同一首领。他们群龙无首,相互厮杀……于是,那些最勇猛的部落都四分五裂了……只见哥特人挥舞长矛,格皮德人持剑肆意砍杀,鲁基人折断刺入身体的标枪,苏维汇人落马再战,匈人接连发箭,阿兰人重装上阵,赫鲁勒人则一身轻装。最后,经过激烈的交锋,格皮德人出人意料地获得胜利。6
1707403082
1707403083
这幅画面确实扣人心弦,但并不深入翔实,尽管故事的梗概貌似可信。显然,公元5世纪权力更加集中后,匈人王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已经司空见惯。例如,如本书第七章所述,公元5世纪40年代,在王位争斗的前几个回合中败下阵来的王室成员最后都逃到罗马帝国避难。有些被遣返后立刻被处死。如果有可能,约达尼斯也不大会对格皮德人大书特书,尤其是到公元6世纪,哥特人和格皮德人之间也并无好感可言。7
1707403084
[
上一页 ]
[ :1.7074030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