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55636
[6] 关于索福克勒斯的人物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参见谢帕德(J.T. Sheppard)的《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Aeschylus and Sophocles ,New York,1927),该书主要处理的是英语文献;以及海尼曼(K. Heinemann)的《世界文学中的希腊肃剧人物塑造》(Die tragischen Gestalten der Griechen in der Weltliteratur ,Leipzig,1920),该书也将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塞涅卡包括在其概述之中。不过,索福克勒斯的人物具有他们自己的造型特质(plastic quality),从而区别于其他人物。当然,仅凭动机史(Motivgeschichte)的研究是不能把握他们的。
1707455637
1707455638
[7] 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人物的不朽品质植根于下述艺术原则:即这些人物代表他们所体现的人类德性(参见本卷此处 及以下)。参见沙德瓦尔特(W. Schadewaldt)的文章(参见此处注释[10] 所引);以及摩尔(J.A. Moore),《索福克勒斯和德性》(Sophocles and Arete ),Cambridge,Mass., 1938。
1707455639
1707455640
[8] 早在希腊作家的文学评论中就开始了这些比较,它们频繁地出现在哈利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Dionysius of Halicarnassus)那里,出现在不具名的《论崇高》、西塞罗和代表这一传统的其他作家那里。绘画和诗歌也是比较的内容,参见贺拉斯的名言“ut picture poesis[诗既如此,画亦同然]”。
1707455641
1707455642
[9] 参见本卷此处 。在诺登(Gerke-Norden)的《古典学入门》(Einleitung in die Altertumswissenschaft ,Leipzig,Berlin,1910)第二卷此处 “希腊诗歌艺术与造型艺术中的平行现象”(Parallelerscheinungen in der griechischen Dichtkunst und bildenden Kunst)一章中,温特(Franz Winter)已经对诗歌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比较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述;亦可参见该书第176页及以下论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部分。
1707455643
1707455644
[10] 关于索福克勒斯的肃剧艺术是希腊肃剧的经典形式,参见沙德瓦尔特的论述,收录于《古典问题和古代文明》(Das Problem des Klassischen und die Antike )上发表的八篇报告,耶格尔编,Leipzig,Berlin,1931,第25页及以下。
1707455645
1707455646
[11] 参见本卷此处 。
1707455647
1707455648
[12] 亚里士多德,《诗学》25,1460b34。
1707455649
1707455650
[13] 我曾经尝试过将正好相反的一组词“原初的体验(Ur-Erlebnis)”和“文化的体验(Bildungs-Erlebnis)”引入此处,就像冈多夫(Friedrich Gundolf)在其文学批评中使用的那样。“文化的体验”指的是这样一种体验,它不是我们通过与生活本身的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文学的印象或者只通过学习为我们所知的体验。这种对比的术语不适合于希腊古典诗歌。
1707455651
1707455652
[14] 阿里斯托芬,《蛙》,第82行。
1707455653
1707455654
[15] 阿忒奈乌斯(Athen. ),《智者之宴》(The Learned Banqueters )XIII,630e。
1707455655
1707455656
[16] 参见阿里斯托芬,《蛙》,第82行。译注:“那边”指坟墓里,其时索福克勒斯已经安静地躺在坟墓里;“这边”指索福克勒斯活着时。
1707455657
1707455658
[17] 关于诗人与其城邦的精神联系,参见沙德瓦尔特,《索福克勒斯和雅典》(Sophokles und Athen ),Frankfurt,1935。
1707455659
1707455660
[18] 参见本卷此处 。
1707455661
1707455662
[19] 阿忒奈乌斯,《智者之宴》I,22a—b。
1707455663
1707455664
[20] 关于苏格拉底的灵魂观念及其重要意义,参见本书第二卷,此处 。
1707455665
1707455666
[21] 波利克里托斯(Polyclitus)在其关于雕塑作品的现存残篇中,将人的身体的完美形式描述为某种数量的比例,即尺寸的比例。译注:波利克里托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和艺术家,与雕塑大师菲狄亚斯齐名,著有论述人体比例的《法则》(Canon )一书,提出身长与头部的标准比例是7
:1。
1707455667
1707455668
1707455669
[22] 柏拉图这里从字面意义谈论静止的灵魂( ),并区分不同形式的灵魂结构;参见本书第二卷,此处 。索福克勒斯的时代为柏拉图关于灵魂的新观念开辟了道路。
1707455670
1707455671
1707455672
1707455673
[23] 西蒙尼德斯残篇4,2(狄尔编)。请注意这句诗中说的身体训练和心灵训练的一致。译注:这句话的英文是built foursquare in hand and foot and mind;根据王杨译注的《古希腊抒情诗集》,第四卷,第146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这里的希腊原文是“ ”,王杨的译文是“无论手,或脚,或头脑都完美无缺,没有任何缺陷”;因为作者在此处谈到灵魂-结构的观念,且曾有人试图在西蒙尼德斯的这句诗中“找到对灵魂-结构的首次清晰表达”,所以“正方形”的意思还是译出为好; ,意为“像正方形那样完美的”。
1707455674
1707455675
[24]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326b。
1707455676
1707455677
[25] 参见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em. )3.10.1—5中苏格拉底与画家帕拉休斯(Parrhasius)的对话:灵魂的品质可以通过形体的容貌和举止表现出来,尤其在面部表现出来。在对话中,熟知人的灵魂的教育者(苏格拉底),指出了一种新的规律,即画家可以通过人物的面相把个体的“气质(ethos)”表现出来,而帕拉休斯则似乎对苏格拉底的大胆要求略感困惑。
1707455678
1707455679
[26] 关于博爱(philanthropy)及其与人性(humaitas)的关系,参见本书第三卷,此处,注释[74] 。
1707455680
1707455681
[27] 参见《安提戈涅》,第583行及以下合唱。译注:为方便读者理解几部剧的来龙去脉,略陈故事情节如下。拉伊俄斯(Laius)是忒拜(Thebe)国王拉布达科斯(Labdacus)的儿子,由于幼年失去父亲,监护人被政敌杀害,所以被夺走了作为忒拜国王的一切权力。他后来投奔了珀罗普斯(Pelops),为他的儿子克律西波斯(Chrysippus)做家庭教师。可是拉伊俄斯爱上了美少年克律西波斯,将其诱拐并导致其死亡。因此,儿子被杀害的珀罗普斯将“必将死于其子之手”的诅咒施给了拉伊俄斯。拉伊俄斯成为忒拜国王并与伊俄卡斯忒(Jocasta)结婚之后,这个来自珀罗普斯的诅咒又被“必将死于其子之手”的神谕再一次印证。对这个预言和神谕感到万分恐惧的拉伊俄斯为了避免子嗣的降生,一直回避和妻子伊俄卡斯忒交媾。拉伊俄斯在某日醉酒之后和伊俄卡斯忒的一夜交合,导致了俄狄浦斯的降生。拉伊俄斯把刚出生的婴儿抛弃到荒山中,却被牧羊人所救,取名为俄狄浦斯。他成为忒拜的邻国科林斯没有子嗣的国王的养子,在王宫中被当作亲生儿子抚养成人,并被定为王位继承人。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所以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这时,在忒拜城内,为了惩治拉伊俄斯对克律西波斯所犯的罪行,希腊神界的女王赫拉送来了狮身人面的女妖斯芬克斯,倘无人能解斯芬克斯之谜,她便吞食忒拜城的市民,全城陷入极度的恐慌之中。拉伊俄斯希望通过神谕找到解救之法,在走向德尔斐神庙的途中,与朝着忒拜城方向行走的俄狄浦斯狭路相逢。两人发生争执,俄狄浦斯盛怒之下将拉伊俄斯杀死。俄狄浦斯进入忒拜城之后,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拯救了忒拜城的俄狄浦斯被推选为国王,按照习俗与失去了丈夫的伊俄卡斯忒成婚,于是应验了他将“弑父娶母”的神谕。俄狄浦斯和伊俄卡斯忒生下了名为波吕尼刻斯(Polynices)和厄忒克勒斯(Eteocles)的两个儿子,以及名为安提戈涅(Antigone)和伊斯墨涅(Ismene)的两个女儿。由于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弑父娶母”的大罪,瘟疫和饥荒降临到了忒拜城。国王向神祇请示灾祸的原因,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Tiresias)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俄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伊俄卡斯忒的弟弟克瑞翁(Creon)继承了俄狄浦斯的王位,俄狄浦斯的长子波吕尼刻斯因失去王位继承权而背叛城邦,勾结外邦进攻忒拜城,次子厄忒克勒斯则为保护城邦而献身,兄弟俩在城门外的决斗中同归于尽。克瑞翁为厄忒克勒斯举行了盛大的葬礼,而将波吕尼刻斯暴尸荒野。克瑞翁下令,谁埋葬波吕尼刻斯就处以死刑,波吕尼刻斯的妹妹安提戈涅毅然以遵循“天条”(传统伦理)为由埋葬了她哥哥,从而违背了作为立国之基础的城邦法律 ,被克瑞翁下令处死。克瑞翁的儿子,也就是安提戈涅的未婚夫,站出来批评克瑞翁,而后自杀身亡,克瑞翁的妻子听说儿子已死,也责备克瑞翁而后自杀。
1707455682
1707455683
[28] 这是伯克(August Boeckh)不容质疑的研究结果,见其编著的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Antigone )(Berlin,1843)一书附录的戏剧分析。
1707455684
1707455685
[
上一页 ]
[ :1.7074556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