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57392e+09
1707457392        使之成为最美的群体。]
1707457393
1707457394
1707457395   参见柏拉图,《申辩》29d: [只要我还有生命和能力,我就永远不会停止哲学实践]。
1707457396
1707457397 [62] 在《普罗泰戈拉》311b及以下,我们第一次看到一段对话,在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诘问希波克拉底,然后就有了一段劝告性话语,参见313a及以下。
1707457398
1707457399 [63] 柏拉图,《申辩》29d及以下。
1707457400
1707457401 [64] 柏拉图,《申辩》29d,30b。
1707457402
1707457403 [65]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313a。
1707457404
1707457405
1707457406
1707457407
1707457408
1707457409 [66] “服侍神”这一观念在希腊文献中早就出现过,但赋予其我们现在这里讨论的意义的是柏拉图。在《申辩》30a中,苏格拉底谈到了 [对神的侍奉]。“ [侍奉]”一词与“ [关怀]”一词同义,而 [服侍神]就是deos colere[给神着色、敬神、崇拜]。它总是带着一种宗教意义;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教师的行为,对他来说,是某种类型的崇拜。
1707457410
1707457411 [67] 参见此处注释[64] 。“关怀灵魂”这一短语对我们的耳朵来说,有一种特有的基督教声调,因为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基督教信仰的一部分。不过,它被吸收进基督教是由于这一事实,即基督徒具有与苏格拉底一样的宗教信念:教化就是真正的服侍神,而关怀灵魂就是真正的教化。在建构这一观念时,基督教直接受到了柏拉图所呈现的苏格拉底的思想的影响。
1707457412
1707457413 [68] 柏拉图,《申辩》29e。
1707457414
1707457415 [69] 无名氏评注(Scol. Anon.)7(《古希腊抒情诗集》[Anth. Lyr. Gr. ],狄尔编);亦可参见鲍勒(Bowra),《古希腊抒情诗》(Greek Lyric Poetry ),第394页。
1707457416
1707457417 [70] 罗德在《魂灵》一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苏格拉底(第二卷,第263页,第八版)。他关于苏格拉底不得不说的一件事就是苏格拉底不相信灵魂的不朽。
1707457418
1707457419 [71] 参见伯内特,《苏格拉底的灵魂学说》(The Socratic Doctrine of the Soul),载《英国科学院学报》(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 Academy ),1915—1916,第235页及以下。几乎不用说,我在描述苏格拉底的作为一种“学说”的灵魂观念时,并没有像强调灵魂的重要性那样追随伯内特。
1707457420
1707457421 [72] 道德教训,或长篇抨击,起源很早,但支配基督教传教的讲道文章的教育和道德形式(连同其教条形式和释经形式)是从有关苏格拉底的著作那里就得以形成的,而苏格拉底著作自身又是从导师自己的教导那里形成的。
1707457422
1707457423 [73] 《基督教的本质》(Wesen des Christentums ),第三讲,第33页。
1707457424
1707457425
1707457426
1707457427 [74] 参见柏拉图,《普罗泰戈拉》356d—357a。这段话当然是一段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戏仿,指出了生命的拯救( )在于选择( )适当的善好。在《法义》10.909a中,柏拉图又一次以苏格拉底的语调谈到“灵魂的拯救”。不过,柏拉图推荐的拯救灵魂的手段(对无神论者的审判)居然是除了苏格拉底的方式之外的任何方法!
1707457428
1707457429 [75] 伯内特,《希腊哲学》,第156页;泰勒,《苏格拉底》,第138页。
1707457430
1707457431 [76] 柏拉图,《申辩》40c—41c。
1707457432
1707457433 [77] 在断定苏格拉底是否认为灵魂不朽方面,有一则证据特别重要。那就是这一事实:在柏拉图的《斐多》中(伯内特和泰勒都认为这是对事实的一个真实陈述),他从“型论”推断出灵魂的前世存在和不朽。他说,型论与灵魂不朽的信念必然进退与共,一存俱存,一毁俱毁(《斐多》76e)。但是,如果我们接受亚里士多德的陈述,即“型论”不是苏格拉底的,而是柏拉图的,那么《斐多》灵魂不朽的学说也必然属于柏拉图,因为二者相互依存。
1707457434
1707457435
1707457436
1707457437 [78] 亚里士多德残篇15[罗斯编]描述了一个处于作为 [感受、体验]的神秘仪式中的信仰者的典型宗教经验(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160页)。与官方宗教相对比,这种宗教经验会影响信仰者的性格,在信仰者的灵魂中产生某种气质( )。
1707457438
1707457439 [79] 哲学语言与宗教语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哲学写作者对宗教术语和宗教概念的吸收和采纳,会是一部著作非常有趣的主题。
1707457440
1707457441 [80]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1.4.8。译注:意思是精神不只体现在人身上,还体现于自然中。引文如下:“你能以为别处就没有智慧[精神]吗?你知道尘土是极多的,而在你身体中的只有一点点,水是浩瀚的,而你的身体里也只有一点点,你的身体的构造也只能使你从其他无量数的元素中每样接受一点,你能以为自己非常幸运地把天下的智慧[精神]尽皆攫为己有,而这个广袤无垠、无限无量的事物的会合,竟是由于某种没有智慧[精神]的东西维系着的吗?”(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29页。)
[ 上一页 ]  [ :1.7074573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