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60504e+09
1707460504 [329] 《王制》488e。
1707460505
1707460506 [330] 《王制》488b,488e。
1707460507
1707460508 [331] 《高尔吉亚》462b,464b。
1707460509
1707460510 [332] 《普罗泰戈拉》319a8。
1707460511
1707460512 [333] 《普罗泰戈拉》361a。
1707460513
1707460514 [334] 关于通识教育起源于政治教育,参见本书第一卷,此处 及以下。
1707460515
1707460516
1707460517 [335] 柏拉图经常运用诸如此类的意象( )来预示逻辑分析的结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制》第七卷开头的洞穴意象。这一意象预示了第七卷中将要揭示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意义和普遍趋势。
1707460518
1707460519 [336] 这一点发生在《王制》第五卷结尾。
1707460520
1707460521 [337] 《王制》485e及以下;参见487a对“哲学的本质”特征的扼要重述。
1707460522
1707460523 [338] 《王制》475e;参见495c8—d。
1707460524
1707460525
1707460526 [339] 《王制》487a7。实践( )在484d中也得到了着重强调,并被置于与理智的哲学训练同等的位置。
1707460527
1707460528 [340] 参见《王制》500b。苏格拉底的话是这样的:“在这一点上,你不是也同意,大多数人对哲学没有好感,是由于那些冒牌的哲人闯进了本来就不属于他们的领域,他们互相诽谤,争吵不休,并且总是进行人身攻击?这种行为根本不符合哲学,对吗?”
1707460529
1707460530 [341] 《王制》489e。在亚里士多德的《优台谟伦理学》中(它在这一点上与在其他事情上一样,与柏拉图密切相关),具有完美德性的人——他集各个“德性的部分”于自身——以拥有kalokagathia[美善]为特征(8.3.1248b8)。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就像将柏拉图的其他观念搁置一旁那样,将这一点也搁置一旁。注意到柏拉图的哲人(philosophos)无非就是被苏格拉底的精神所激活和激励的kaloskagathos[尽善尽美者]——苏格拉底就是这样一个尽善尽美者,是希腊古典时期的最高文化理想——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习惯于将其哲学视为教育的人(如柏拉图)来说。
1707460531
1707460532 [342] 《王制》490d及以下。
1707460533
1707460534 [343] 《王制》491b;参见487a中对单个德性的罗列。
1707460535
1707460536 [344] 《王制》491c。
1707460537
1707460538 [345] 《王制》491d。
1707460539
1707460540 [346] 《王制》491e。
1707460541
1707460542 [347] 《王制》492a,492e。
1707460543
1707460544
1707460545
1707460546 [348] 参见在本人的建议下,由贝瑞(E. Berry)完成的学位论文《到柏拉图为止的神的分配和神的机运的历史》(The 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anddown to Plato ,Chichago,1940),以及其中引用的有关这一主题的相关文献。
1707460547
1707460548 [349] 《书信》7.326e。
1707460549
1707460550 [350] 《王制》491e。
1707460551
1707460552 [351] 《王制》492a5—b。
1707460553
[ 上一页 ]  [ :1.7074605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