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461197
1707461198
[638] 这是主导接下来的分析和阐释的叙事视角;我可以看到评论者们常常不能对这一视角公正以待。
1707461199
1707461200
1707461201
[639] 《王制》545d。译注: (stasis),即“政治冲突”或“党派纷争”。希腊语原意为“竖立的石柱或岗位”,引申为“另立派别、闹分裂;内讧、倾轧”。它包括从日常的党派之争到宣布内战的全部涵义,而内战则标志着一致性的最终破裂以及对政治的放弃。在雅典民主政制时期的经典作家(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笔下,“stasis”成了常见词。古典时代的城邦内战频仍,杀戮、放逐以及掠夺相伴其间。修昔底德、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流传下来的著述对此均有论及。只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才是一个没有党派纷争和政治冲突的社会。参见刘小枫,《城邦航船及其舵手——古希腊早期诗歌中的政治哲学举隅》,载《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2期。
1707461202
1707461203
[640] 《王制》546a。译注:“一切生成之物都会老化,如此组成的东西(理想城邦)同样无法永恒地存在下去,它必然会瓦解。瓦解的过程就是这样:不仅扎根于大地中的植物,而且生活在大地上的动物,它们都有灵魂和身体的繁荣期和枯竭期,……”,译文引自王杨译本。
1707461204
1707461205
[641] 参见本书第一卷,此处 。
1707461206
1707461207
[642] 《王制》444d8—11。
1707461208
1707461209
1707461210
[643] 参见泰奥弗拉斯托斯,《论植物的原因》(De Causis Plant )5.8及以下。尤其是“非自然( )”这一概念的双重意义。
1707461211
1707461212
[644] 参见本卷此处 及以下。
1707461213
1707461214
[645] 《王制》546b。
1707461215
1707461216
[646] 《王制》546c。
1707461217
1707461218
[647] 《王制》547c5。
1707461219
1707461220
1707461221
[64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2.1.1260b中明确说出了斯巴达和克里特这两个国家的名字,认为它们的政制为人羡慕( ):因为该卷开头的话提到对这两个国家的描述,以及对第九至十一章的迦太基的描述。另可参见第十一章结束时的那些描述。关于《劝勉篇》中的相同问题,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77页的论证。在《王制》544c中,柏拉图说斯巴达和克里特的政制为多数人所称道。伊索克拉底在《泛雅典娜集会辞》41中也对斯巴达持相同的看法,另可参见《泛雅典娜集会辞》109、200、216。
1707461222
1707461223
[649] 《王制》545b6。
1707461224
1707461225
[650] 《王制》547d。在这一点上,更重要的是《法义》第一、二卷对斯巴达的直接批评,参见本书第三卷,此处 及以下。
1707461226
1707461227
[651] 《王制》547b。
1707461228
1707461229
[652] 《王制》547c。
1707461230
1707461231
[653] 《王制》547b—c。
1707461232
1707461233
[654] 《王制》547d。
1707461234
1707461235
[655] 《王制》547e—548a。
1707461236
1707461237
[656] 《王制》548a—b。
1707461238
1707461239
[657] 《王制》548b—c。
1707461240
1707461241
[658] 《王制》548c9—d。
1707461242
1707461243
[659] 《王制》548e—549a。
1707461244
1707461245
1707461246
[660] 《王制》549a2。在这两种对立的观念之间,柏拉图补充了一句话:“他不像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那样蔑视奴隶,而是对奴隶严厉且凶狠。”“ [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的意思,是不像斯巴达人呵斥奴隶时那样,对奴隶的坏行为大发雷霆。
[
上一页 ]
[ :1.7074611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