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462722e+09
1707462722 [29]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A 1.981b17中说,科学文化始于埃及。
1707462723
1707462724 [30] 《泛希腊集会辞》42。
1707462725
1707462726 [31] 《泛希腊集会辞》42—45。
1707462727
1707462728 [32] 《泛希腊集会辞》46。
1707462729
1707462730 [33] 《泛希腊集会辞》47。根据伊索克拉底所言,主要是“哲学”(=对文化的热爱)帮助人发明了各种技艺和人类生活的秩序。
1707462731
1707462732 [34] 参见本书第一卷,此处 ;第二卷,此处 。
1707462733
1707462734 [35] 《泛希腊集会辞》47;参见拙著《亚里士多德:发展史纲要》,第109页,注释1。
1707462735
1707462736 [36] 《泛希腊集会辞》48。
1707462737
1707462738
1707462739 [37] 《泛希腊集会辞》49: [文化(教养)的标志]。
1707462740
1707462741 [38] 《泛希腊集会辞》50。
1707462742
1707462743 [39] 《泛希腊集会辞》51。
1707462744
1707462745 [40] 在伯利克里的葬礼演说中,对雅典在战争中的英雄业绩的处理,修昔底德也比绝大多数演说者要粗略得多,他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了雅典文化的意义上。
1707462746
1707462747 [41] 《泛希腊集会辞》51及以下。
1707462748
1707462749 [42] 参见本书第一卷,此处 ,在修昔底德对雅典的描述中,有这种理想的综合。
1707462750
1707462751 [43] 《泛希腊集会辞》51—59论述雅典在战争中为希腊所做的贡献。在《泛希腊集会辞》100中,伊索克拉底再次为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辩护。
1707462752
1707462753 [44] 《泛希腊集会辞》119。
1707462754
1707462755 [45] 《泛希腊集会辞》122及以下。
1707462756
1707462757 [46] 这是维拉莫维茨和德雷鲁普的观点。另可参见马蒂厄,《伊索克拉底的政治思想》,Paris,1925。
1707462758
1707462759 [47] 后来,在《致腓力辞》中,伊索克拉底说,“赞颂演说(panegyric speeches)”并不比那些智术师们写下的“法律和制度”对实际政治(这是他此处所关切的)更有用处。这明显是影射柏拉图。
1707462760
1707462761 [48] 甚至在伊索克拉底的《普拉提亚人》(Plataicus )中,雅典海上帝国也很少展现出泛希腊的思想,更多的是排他主义的思想和雅典的面貌。关于这本政治小册子的写作日期,参见拙著《德摩斯梯尼:其方针的起源和发展》(Demosthenes, Origin and Growth of his Policy ),Berkeley,1938,第199—203页。
1707462762
1707462763 [49] 值得注意的是,城邦在德摩斯梯尼的领导下抵抗外敌的最后战斗中,泛希腊理想越来越清晰地成为一切努力的思想基础,参见拙著《德摩斯梯尼:其方针的起源和发展》,第170—173页。
1707462764
1707462765
1707462766
1707462767
1707462768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 [:1707451307]
1707462769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 第四章 君王的教育
1707462770
1707462771 [84]伊索克拉底的演说辞《致尼科克勒斯》(To Nicocles)写于《泛希腊集会辞》之后若干年,但是属于与后者联系紧密的一组作品。在内容和结构上,它看起来都与《泛希腊集会辞》这篇著名的演说辞截然不同;然而,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它们关心的显然都是伊索克拉底的学校及其教育方案的问题。《致尼科克勒斯》的写作日期和写作计划将其与《埃瓦戈拉斯》(Evagoras)和另一篇稍微有点长的演说辞《尼科克勒斯》(Nicocles)联系在一起。这三篇作品都与塞浦路斯岛的萨拉米斯国王埃瓦戈拉斯有关。《埃瓦戈拉斯》本身就是一篇在他去世之后发表的对他的颂词。他的儿子和继承人尼科克勒斯是伊索克拉底的一个学生,(用西塞罗的名言说)伊索克拉底的学校似乎是特洛伊的那匹木马,从里面出来的都是国王。[1] 在《尼科克勒斯》中,伊索克拉底让年轻的国王演说他的新主题,并解释他的统治原则。最后,《致尼科克勒斯》这篇演说辞将我们带进他的政治智慧的源泉之中:因为它是由伊索克拉底本人对这位国王说的,尽管这位国王刚刚登上王位,但他仍然觉得自己是伊索克拉底的学生。[2] 一个更有意思的方面是,伊索克拉底的虚荣促使他以自己的学生为傲。他三番五次地提到这一点,并且在《论财产交换》中以相当长的篇幅详尽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可能会非常好奇,如果没有这种温暖的情感的话,其散文的优雅外表会不会看起来不过是冷漠和肤浅的平顺光滑而已。
[ 上一页 ]  [ :1.7074627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