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03541e+09
1707503541 答案从许多事件的影响中可以发现。19世纪70年代是许多非欧洲国家扩张欧亚大陆的混乱年代,我们已经注意到原来十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问题。在1875—1881年间,奥斯曼帝国处于十分混乱之中,濒临崩溃。它的疆域在柏林会议上被削减,随后几年,帝国更是岌岌可危。帝国的衰落已使其独立名存实亡。埃及总督大量向欧洲举借外债,试图通过修建苏伊士运河来推进国家的近代化。但是,当19世纪70年代中期埃及的财政濒临绝境时,欧洲拒绝了埃及更多的借贷要求,并不再借贷一分钱给开罗政府。[12]
1707503542
1707503543 埃及总督伊斯梅尔依然想依靠欧洲这个债主,他非常担心欧洲政府由此干涉埃及内政。但是他别无他法,埃及的近代化是迟早要实现的。所以,伊斯梅尔同意英法两国作为保护者来指导埃及的财政以便偿还债务。这是一个冒险的举措,它必定会削弱埃及部长大臣们的权力而惹恼这些埃及官员,也会削弱伊斯梅尔本人的权威。同时,它将引起穆斯林国家对异教势力夺取其政权的怀疑。毫不奇怪,英法两国马上发现它们在埃及的“改革”并没有受到重视,伦敦和巴黎要求建立更加强硬的政权制度,埃及的财政管理完全被置于英法的“双重控制”之下,英法紧紧地盯住了埃及。英法的行为激起了埃及广泛的民族运动,埃及人纷纷反对外国干涉和反对伊斯梅尔的独裁统治。当英法企图削减埃及武装力量时,1881年埃及爆发了由陆军上校阿拉比(Arabi)领导的反抗运动。
1707503544
1707503545 伦敦和巴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埃及总督被迫任命阿拉比为陆军部长,显然是要支持他对抗英法的“双重控制”。《时报》对1881—1882年埃及的“危机”发表了700篇文章,英法面对着舆论的压力。阿拉比领导了一个狂热的埃及政权。外国财产流失;贷款无法收回。基督教民族被穆斯林暴徒迫害(或者更糟)。伦敦部长官员们预见到两种后果:第一,苏伊士运河处于直接的危险之中,它的战略价值已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发生兵变,英国军队瞬间可以输送到印度(记忆犹新)。第二,在印度任职的英国官员,他们把伊斯兰狂热分子视为对英-印统治最危险的威胁,因为反抗欧洲的成功会影响英国在印度的重要权威,可能会带给英国更大的灾难。[13]
1707503546
1707503547 政治、财政、战略方面的混合因素,推动了英国首相格莱斯顿(Gladstone)自由政府炮轰亚历山大(胁迫阿拉比),1882年9月彻底入侵埃及(法国决定不再参与)。阿拉比被击败,被捕流放。埃及总督的羽翼被修剪,统治权威还是得到了维护。英国官员被安置,新宪法在英国的建议下被起草。1883年英国银行业世家伊夫林·巴林(Evelyn Baring)到达埃及,检查一旦埃及状况稳定,英国立即撤走。但是到19世纪80年代末,英国还在考虑是否继续留在埃及,巴林自己在埃及一待就是24年。埃及已经成为一个“保护国”,可英国谎称它的占领是暂时的,仅仅是为了给埃及政府统治提供一些建议。事实上,英国对埃及的控制是通过驻扎在开罗的英军和在东地中海的英国海军来保证的。
1707503548
1707503549 在埃及的英国政权是一种危险的财富质押——这是为什么英国在埃及滞留、拖延了这么长时间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列强强烈地抱怨英国抓住了奥斯曼帝国最大的地区之一(指埃及的技术地位)。控制埃及间接地损害了英国在其他地区的利益,早撤离埃及也不易解决已经损害的利益。英国需要欧洲列强之间坐下来协商埃及修建苏伊士运河欠下的债务。不进行迅速的财政改革,埃及的危机无法解决。伦敦面临着困难的选择:是否放弃埃及(等于放弃英国在埃及的利益),或者无视列强的不满继续渗入埃及事务。英国最终选择了让步的缓和道路。在非洲的西部、东部和南部,它不占非正式的优势,它接受法国和德国利益的声明。它也同意列强的瓜分,建立一个新的统治秩序。在1885年柏林西非会议上(会议地点十分有意义),规定了分割非洲的“有效占领”原则,化解了商业冲突的危机,并宣布在尼日尔和刚果盆地,是各国的自由贸易区。[14]
1707503550
1707503551 非洲的“交易”足以改变在外交上埃及问题是非洲首要问题的看法,英国对此的批评也因此发生分化——虽然占领依然是解决英国困境的一种资源,但直到1904年法国完成了对摩洛哥的控制,英国才意识到了法国在摩洛哥的优势。这似乎是非常不可能的,列强希望在非洲有激烈争夺的结果。它们认为欧洲通过“有效占领”,将长期扩大对非洲大陆的统治。事实上,它们的规则是武力瓜分非洲大陆。一切都是欧洲帝国为了财富、地位、名声。唯一的例外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Leopold II)的“刚果自由邦”,是属于他的私人帝国。在非洲其他地方,“柏林规则”成为欧洲冒险家得到政府公开支持在非洲扩展其领土雄心的依据。冒险家的逻辑是简单的,一旦排斥了其他欧洲人,他们早已垂涎的非洲土地、劳工、贸易就更容易控制,而令人惊讶的是本国政府非常容易签署他们在非洲权益的要求。
1707503552
1707503553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前后,“蚕食”(scramble)——这一术语是1884年9月《时报》创造的——突然被高频运用。穿过辽阔的西非,在沙漠和丛林之间,一群法国水兵军官在司令官路易·阿希纳尔(Louis Archinard)的领导下,创建了一个拥有采邑的军事团体,他们的采邑就是通过打败某些非洲国家,蚕食其领地形成的。[15]这个军事团体称为苏丹军官(officiers soudanais),他们不顾巴黎的反对,先强行占领,然后请求允许占领。[16]他们向不承认他们获得的财富的巴黎政治家进行挑战。大众新闻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国民大会(National Assembly)一些人的软弱足以让他们保住财富和荣誉。同时,在尼日尔河流域下游,一个粗暴的英军士兵、后来成为商人的乔治·戈尔迪(George Goldie),把一个失败的家族公司改变成一个新型的企业。随着激烈的竞争(随着蒸汽船的到达)和西非出口价格的剧烈下降,棕榈油(19世纪80年代其价格下降了1/3)的价格因供应充足得以维持。[17]1886年,经过激烈的游说,戈尔迪从伦敦政府那里赢得了皇家承租运输的许可——特许在南尼日利亚(Nigeria)从事贸易。但是戈尔迪把他的“皇家尼日尔公司”(Royal Niger Company)变成了一个地方政权,拥有私人军队,还有从英国运来的枪炮。[18]他能够征收非洲贸易竞争对手的税,能够巩固在棕榈油贸易中的实际垄断,棕榈油是当地贸易的主要部分。公司的军队组建不久,在另一个有丰富非洲实践的前任官员弗雷德里克·卢格德(Frederick Lugard)的领导下,开始与苏丹军官组织争夺现代尼日利亚的西北地区。
1707503554
1707503555 在西非,欧洲入侵者能够聚集足够的火力从沿海向内推进,他们打败了当地的反抗者,有时通过狭窄的边缘突破。戈尔迪告诫他的军队,他们的非洲敌人非常擅长在战斗中使用大火,如果有机会就烧死他们。[19]面对3万人的非洲军队,“12磅和9磅重的枪就可以抵御”,戈尔迪在战争发生几周后向伦敦报告。[20]在东非(1870年比较荒凉的地区),欧洲人开拓桑给巴尔伊斯兰君主的领地(阿拉伯王朝)比较顺利和容易,一方面因为该地区自身处于政治动乱危机之中,另一方面苏伊士运河也使开拓该地区的成本降低。英国的探险家、传教士戴维·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宣扬非洲的旅行,甚至宣扬在非洲的屠杀,把人道主义的目光聚集在东非的奴隶贸易和阿拉伯开拓者上。桑给巴尔苏丹(伊斯兰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译者注)被强迫宣布为非法。特别在苏格兰,把利文斯顿探险现代的乌干达(Uganda)和马拉维(Malawi)的回忆录誉为“基督教、商业和文明”的回忆录。英国孟买基地(Bombay-based)的商人威廉·麦金农(William Mackinnon),1888年建立了一个特许公司。然而,当地桑给巴尔苏丹的权力缩小,给了德国商人机会,如卡尔·彼得斯(Carl Peters)获得俾斯麦的支持,在非洲建立“保护圈”——1884—1885年获得英国同意。麦金农的公司试图在乌干达牟利,但最终失败了。因为乌干达发生了穆斯林皈依者和基督教徒之间的内战。随后,英国担忧桑给巴尔帝国失去德法保护的两大地区:包括现代的乌干达和肯尼亚(Kenya),1895年宣布桑给巴尔为英国领地,东非被瓜分了。
1707503556
1707503557 蚕食南非和中非的,是两个不停劫掠的大企业。在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刚果自由邦”里,一群通晓数种语言的比利时官员在这块如西欧般大的广阔土地上推行利奥波德的统治。利奥波德为了给他的政权一种令人尊敬的外表,试图雇用维多利亚时代的另一个名人——新教徒查尔斯·戈登(Charles Gordon)作为“刚果自由邦”的统治者,他选择去苏丹喀土穆。利奥波德的真正目标是强迫公众收购象牙和橡胶(两者都有很高的利润)。在刚果自由邦存在20年中,为了象牙和橡胶利润,出现了大量灭绝人种的残酷屠杀(也许直接或间接死于其中的刚果人达1000万之多)。[21]由于利奥波德对当地居民进行残酷的屠杀,结束了他私人占有刚果的历史,把刚果转给比利时政府作为殖民地。[22]新政权保留了利奥波德在刚果给特许公司的分配。
1707503558
1707503559 对占领非洲更具野心的是塞西尔·罗兹(Cecil Rhodes),他采用的掠夺方式更加赤裸裸。罗兹以欺骗和现金购买的手段与非洲人订约,用武力威胁当地人民的反对。罗兹的公司击败了今天津巴布韦的土著人,为英国夺得了该地(英国用这种手段获得了近代津巴布韦的大多数地区)。[23]罗兹的目标不仅仅是土地占有或者个人致富,他希望在南非建立一个“英属南非帝国”,这不是简单地讨好伦敦政府,主要是他企图让大量英国人移民南非,在南非建立一个由英国人控制的“白人国家”,类似于早期英属的加拿大或者美国。但这个目标没有伦敦的帮助是不可能实现的,罗兹缺少实力来对付当地人民的抵抗:当地布尔人的两个共和国(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译者注)为争取自由摆脱殖民进行了抵抗。
1707503560
1707503561 争夺非洲的激烈过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欧洲政府认为它们有权力大量盗占非洲的领地?事实上欧洲掠夺非洲的行为与它们在中东、中国和拉美的行为都不同。究竟为什么?大部分答案认为因为欧洲人敌视非洲和非洲文化。其实很少欧洲人能真正认识非洲和非洲文化,欧洲人对非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有非洲经历的传教士、探险家和商人获得的,而这些人大多对非洲存在偏见。例如旅游者把非洲描述成“黑色的大陆”,那里愚昧、落后,但充满梦想。[24]没有一个非洲统治者(除了埃塞俄比亚国王)被认为有统治能力,欧洲人普遍认为非洲内陆地区是非常野蛮混乱的,那里奴隶制盛行,远离文明。在“柏林会议协议”下,欧洲列强声称要一个一个征服非洲国家。但这并不能够解释为什么欧洲政府允许商人和士兵参与政府冒险扩大领地的事务。
1707503562
1707503563 其实答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要占领非洲,从边境向内地扩展是必然的,所以边境的利益非常重要,这些利益已经由英国国内的支持者反复游说深入人心。他们的游说在流行出版物(如拥有100万读者的Le Petit Journal)上完全公开,[25]从宗教和人道主义、爱国主义、贪婪的商业性等方面向大众灌输殖民非洲的思想,因为19世纪90年代欧洲遇到了价格持续下跌的经济问题。由于商人和边界士兵通常控制了非洲所有的信息,他们对事件的解读一般是比较权威的。在罗兹这样的重要人物控制下,他公司所有在非洲的一切活动都与其指派的人物有关,也与分享他公司利益的人有关。第二,资金问题。商人和士兵巧妙的游说可以获得英国政府的财力资助。边界的扩展需要大量资金,意味着纳税人的费用要增加,它的回报可能是个问题,政治家对此忧虑而更加保守。然而,非洲的占领证明是非常廉价的——这就是为什么公众对掠夺非洲的热情在19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大的原因。利奥波德和罗兹的私人帝国并不需要花费纳税人一分钱,苏丹军官占领西非把将近2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并入法兰西帝国,价值相当于500万英镑。[26]第三,战争同样可以获利。虽然口头侵略会引起人们的争议,但是对真正的冲突并没有什么压力。法英争夺埃及的长期冲突被认为是外交问题:德国支持利用国际会议“解决”埃及人的问题。[27]法国的考察队在1898年对上尼罗河考察时,在法绍达(Fashoda)遇到了英国基奇纳(Kitchener)的军队,几乎爆发战争。最后法国对英国做出了让步。[28]
1707503564
1707503565 上述论点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什么占领非洲内地非常廉价?为什么非洲统治者不把他们的独立卖个好价钱呢?我们依然不清楚殖民前的非洲。但是历史学家普遍同意一个关键的事实:几乎所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资源短缺的,有大量无人居住和未开发的土地。这可能归因于一种不同寻常的荒芜环境,奴隶贸易的影响和疾病的影响。其结果是残酷的。在殖民前的非洲建国异常地艰辛,对居民强行征税无论在哪里都非常困难。但是,反抗只是意味着离开,然后寻找一小块地方,这种不稳定自然是一种负面影响。除非有好的地方(如西非地区),统治者能够紧紧控制贸易,但根据欧亚的标准西非各国还是很小很弱。他们处于被国际商业开发的地位,无力购买任何现代武器或者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武装队伍,无力击退欧洲人的进攻。最糟糕的是缺乏政治和文化上的团结,暴露了非洲统治者的致命弱点。在每次殖民斗争中,欧洲入侵者非常容易取胜,似乎根本没有非洲联盟存在。在法属西非,苏丹军官用支付奴隶的成本武装了一群黑人士兵,这就是为什么用如此低廉的代价就可以占领非洲的原因。在英属东非,正是马塞人(Maasai)帮助控制肯尼亚的基库尤(Kikuyu)和埃姆布(Embu),作为交换,他们在既得利益中分得一杯羹。[29]对非洲的统治者来说,最有利的出路是寻找一些地方自治,如果他们能够保持对欧洲殖民者的忠诚,这种机会就会多一些。尼日利亚北部、西部和布干达(Buganda,现在的乌干达)的统治者,在这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1707503566
1707503567 但是,为什么欧洲列强不愿意为了它们的非洲帝国相互开战呢?欧洲对非洲的瓜分是在充分和平的形式下完成的(至少对欧洲而言是和平的)。虽然欧洲列强在商讨分割非洲时,外交上有摩擦和冲突,但是相互之间绝不因此开战。各国政府在国内的竞争非常激烈,它们不愿冒犯海外殖民主义或者被指责在殖民竞争中的弱势,总有许多政治家希望通过挥舞帝国主义战旗来发展他们的仕途。有一些人相信,如果不是充分地分享,欧洲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所有欧洲政府来说,没有比保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更重要了,没有必要为任何殖民冒险去相互厮杀。它们对欧洲的看法是非常保守的,它们相信如果欧洲冒险开发非洲、建立非洲帝国意味着一场危机的到来,没有人认为它们从中可以获得什么。它们愿意考虑在非洲的殖民势力范围,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他们在欧洲的安全不受威胁。它们决定只要有可能,在欧洲范围内它们对非洲领土的争执使用和平方式解决,绝不诉诸武力。因此瓜分非洲的成功都依靠外交舆论和斡旋,除了苏伊士运河(英国准备使用武力来夺得)之外。所以,非洲各国的边界线大约都是方形的。[30]由于欧洲人利用战争来瓜分美洲,为争夺中东引发周期性威胁,所以在瓜分非洲问题上他们令人吃惊地达成了和平均分的共识。和平瓜分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其一,减少了非洲领导人利用欧洲的争论和分歧进行自卫的可能,所以拖延了他们的独立自由进程;其二,一旦他们被划分,殖民地的边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毫无防御欧洲入侵的功能的。
1707503568
1707503569 掠夺非洲是欧洲实现世界霸权欲望最明显的事件,这股不可抵抗的力量导致了瓜分非洲的完成。但是,它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第一,欧洲各国政府并没有多少热情在非洲内部扩大自己的统治,它们不愿在非洲兴师动众。第二,当它们的势力范围一划定,它们就满足于在属于自己条约规定的版图上实行有名无实的控制。它们并不急于赢得非洲人的忠诚或者树立殖民爱国精神。殖民地各国依然保持原样,由少数外国人统治,更多地依靠地方的“合作”,如果发现地方政府滥用权力,也很少被制止。第三,“促使非洲文明的任务”(意识形态的旗帜在被瓜分的土地上飘扬)带有双重色彩。一方面它的欧洲精神可能很强,但另一方面它的非洲实质是弱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全球殖民中对非洲的瓜分格外地残忍。争夺刚果的事例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但有大量的证据表明欧洲人愿意用暴力,愿意在谈判中威胁非洲的财产。种族和文化的蔑视是一个因素,但还有一个因素是欧洲政府的愿望是非洲的商业利益和殖民利益。在缺少人口、自然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欧洲的企业如果没有非洲的劳动力是无法生存的。在造成非洲首先如此容易被占领,之后又成为欧洲在世界上设计得最粗糙的政体模式的原因中,存在着可怕的对称性。
1707503570
1707503571 在瓜分的时代,非洲有一个地方欧洲人的统治被中断。1899—1902年的南非战争,是白人对付白人。成千上万的白人,包括妇女和儿童,死于暴力冲突或者疾病,或者被关押致死。一部分白人破坏了另一部分白人的财产,焚毁了他们的农庄,偷盗了他们的牲畜。黑人也卷入了这场白人的战争,遭遇几乎相同。[31]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707503572
1707503573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历史上,南非(长期以来)的历史有点特别。欧洲人早在19世纪后期以前就在南非建立了永久殖民地。大约1700年,说荷语的农民(布尔人)从海角搬来,慢慢地对他们遇到的非洲人施加影响。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他们蜂拥至现代南非的北半部,海拔4000英尺的高原地区。1870年以后,欧洲殖民主义在南非的地方化突然烙上了追逐矿产资源财富的印记——首先是钻石,然后是黄金。对英国政府——1815年来好望角的霸主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英国希望南非像加拿大一样,纳入英联邦体系。英国的贸易是繁荣的,好望角保证了英国和印度的交通安全。这也是罗兹操纵的目标,也就是为什么伦敦愿意支持他对现代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的领土要求。一位津巴布韦首都索尔兹伯里(Salisbury)的领主说:“他(罗兹)已经为辉煌的帝国打下了基础。”[32]但是分离北部布尔人有其他的意图。从19世纪50年代起,布尔人几乎享有完全的独立,在19世纪80年代早期,南非的德兰士瓦(Transvaal)人已经击败了英国把他们摇摇欲坠的“共和国”变成殖民政权的企图。到19世纪90年代,随着黄金的高收入,曾经破产的德兰士瓦正在成为整个南非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南非总统保罗·克鲁格(Paul Kruger)反对罗兹的计谋,在1895年粉碎了罗兹试图策动臭名昭著的詹姆森·雷德(Jameson Raid)在南非发动的政变,充分显示了他区分移民人群和满足伦敦给与政治权力要求的能力。但是,在1899年,他公开迫切要求充分独立遇挫。英布战争爆发,在几周之内,布尔人的两个首都和一些重要城市相继被攻占。3年以后,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被迫承认受英国管辖。最终在整个南非依然是白人统治黑人。
1707503574
1707503575 列强在竞争中共存
1707503576
1707503577 非洲的瓜分最清楚不过地表明欧美控制了远离本土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除了非洲被瓜分以外,世界上其他被瓜分的地区还有东南亚和南太平洋,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1898年后的美国,纷纷穿过欧亚大陆海岸线,把势力延伸到了东南亚和南太平洋。1900年后,全球大部分地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已成为欧洲的范围,其他剩余的部分,尤其是东亚大陆和中东地区,似乎迟早也将纳入欧洲的势力范围。显然,有许多迹象显示,进一步瓜分世界的狂潮即将来临——只要列强达成瓜分共识。
1707503578
1707503579 瓜分改变了19世纪末期的国际政治面貌。1880年后形成的四大或五大世界强国,都期望分享控制全球。两个是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最著名的是美国(另一个是德国),它们与老牌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发展得越来越紧密。由于欧洲有大量移民涌入美国,欧洲的意大利人、波兰人、俄国人、犹太人和其他民族的移民都与他们欧洲本民族的人,建立了大西洋彼岸的联系,在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中加倍地和多样化地产生了欧洲情结和欧洲影响。到了1900年,除了俄国之外,美国是欧裔人口最多的国家(欧裔人口超过8200万,包括非裔达9200万人)。美国也成为世界上工业经济最强的国家,1910年生铁和钢产量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产量的总和。托马斯·杰弗逊时期的独立自耕农已经成为大工业企业家,采煤、纺织、钢铁、火车头制造、汽船、汽车、食品等行业都已成为大工业主体。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阶级,但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糟糕。社会问题调查者雅各布·里斯(Jacob Riis)对此十分反感。经过调查,他向公众揭露,工人栖身的贫民窟,其条件类似于欧洲的贫民窟。[33]美国的居住标准差距较大,贫富悬殊越来越明显,人口流动性也大大超过欧洲。到19世纪末,美国的上流社会已经形成,那些上流社会的精英学派,他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影响到了欧洲,这同时也显示了一种趋势,英美关系的紧密,它预示着从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婴儿时期就开始了英美合作关系的友好。
1707503580
1707503581 美国依然存在其独特的民主的人民党主义和实行种族隔离政策,但在其他方面,与欧洲国家越来越相似。到1890年,美国的西部拓殖已经结束,国内有限的自然资源刺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更对帝国未来的命运加以关注。由于美国与西班牙矛盾引起的冲突,有人把在太平洋沿岸(与中国和日本有联系的地方)的加利福尼亚视为美国争夺东亚的基地,把旧金山湾视为美帝国到达东亚的跳板。[34]美国利用一个假设的借口挑起了美西战争,反对西班牙霸占古巴和菲律宾群岛,美西战争在政治上拓宽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原则。在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担任总统期间(1901—1909),美国进一步向外扩展,在加勒比海获得了显著的利益。对加勒比海和附近地区的反抗活动,美国宣称采取外交途径解决,实际上就是直接干涉。在罗斯福的催促下,美国最终成为一个主要的海上强国(伟大的海上实力论倡导者是美国上将艾尔弗雷德·T.马汉[Alfred T.Mahan])。到1907年美国海军的“大白舰队”(舰船颜色为白色)因巡航于太平洋周围而名声大显。[35]
1707503582
1707503583 从许多方面看,美国是一个主要的世界强国,与欧洲强国相等。作为一个殖民强国,尤其是1898年后取得了中国治外法权的特权后,它的利益和发展前景似乎与欧洲的相同。美国著名史学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宣称,美国是“一个帝国式的共和国……是一个新的世界强国”。[36]1910年爆发的墨西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帝国精神,迫使墨西哥的独裁者韦尔塔(Huerta)离职,墨西哥的主要港口在1914年被占领了8个月。[37]美国对欧洲的全球殖民主义的态度依然是有距离的,美国虽然出席了柏林的非洲会议,但美国没有分享非洲的瓜分。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在亚洲也没有利益,殖民帝国的角色在1898年激起了一场激烈的政治上的争论,罗斯福的海军计划在国会中受到怀疑论者的攻击。[38]罗斯福本人把美国新式的海军视为盎格鲁-撒克逊海上强国联盟中的后进者,他指出,英国是海上优势国家,“是世界和平的伟大捍卫者”。[39]从经济方面看,美国和欧洲还有很大的不同,美国资本几乎没有在海外投资,最多也只是对墨西哥有海外投资。美国工业主要提供国内的需求和发展广大的农村经济。美国只有5%的出口属于海外出口(英国的海外出口达到25%)。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只是建立在美国本土的西部和南部而非海外,没有像世界其他强国对海外扩张有激进的行为与军事准备。但是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担忧被排挤在世界市场之外。由于美国在瓜分世界狂潮中所占份额与自己实力增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到1913年,美国领导人越来越把全球的瓜分视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
1707503584
1707503585 俄国在1880年后的30年发展成了一个世界大国。沙皇时代后期的传统史学家喜欢强调旧政权的衰败。农民的不满、中产阶级的软弱、过于草率的工业化和陈旧的独裁统治等因素,常常被认为是俄国衰落的原因。沙皇独裁统治是将等待着发生革命,但是过多地强调衰落和崩溃导致了对现代俄国的历史缺乏远见。尽管1917—1921年之间的战争和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俄帝国并没有分裂,而且在20世纪中期得到令人惊奇的恢复,达到了强国的顶点。
1707503586
1707503587 非常惊奇的是俄国欧亚帝国的大部分与1880年前在外形上没什么区别。俄帝国占领穆斯林中亚地区还在进行之中,俄国在东北亚的势力范围通过1858—1860年的中俄《瑷珲条约》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但是俄国拥有的广大地区和概念上的俄国相差不大,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改革并没有立即改变俄国的经济实力:实际上1877—1878年俄国在海外遭受了挫折(俄国希望快速获得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胜利受阻),在国内又因为政见不同出现政治对立,俄国的农奴经济很难实现经济现代化。随着世界其他地区现代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海外投资的涌入、贸易的增加、科技的推动,使俄国成为列强中最不稳固的国家。大多数外国观察家对沙皇体制的统治特点比较困惑。英国未来的印度总督乔治·寇松(George Curzon)说,俄国的政策就是“虚张声势和摇摆不停”的选择。[40]
1707503588
1707503589 俄国的发展也和其他列强一样,工业化虽然缓慢,但到19世纪90年代其发展速度就加快了。到19世纪末,俄国的煤产量已达到60年代的50倍之多,钢产量是60年代的2000倍之多,[41]到1913年煤和钢产量又翻了一番。俄国的出口快速上升——从1901年的5500万英镑到1906年的1亿英镑。[42]乌克兰发展成小麦生产地,敖德萨成为新的粮食贸易商业中心。1894年俄法联盟协定正式形成,法国借款大量注入俄国,加快了俄国的现代化。[43]连接俄国心脏地带与亚洲中央(奥伦堡-塔什干[Orenburg-Tashkent]铁路)和太平洋(横贯西伯利亚[Trans-Siberian])的大铁路工程顺利完成。当铁路线延伸后,随之而来的是军队的驻扎,大批追求土地的农民从拥挤的乡村搬迁过来。这些俄国的殖民者、农民和铁路建设者,扩散到南部和东部形成了俄国成为亚洲强国的重要因素。[44]到1914年,超过500万的俄国人已经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西伯利亚,成千上万的俄国人在俄国中亚地区的老穆斯林可汗领地上定居下来。[45]
1707503590
[ 上一页 ]  [ :1.70750354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