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09379e+09
1707509379 整个这一段,都建筑在方田的假设之上。方田的假设靠不住,下面的推论就全部崩溃了。
1707509380
1707509381 晋的“士竞于教,庶人力于农穑”,按郭说是奴隶地位的变化。可是这几句话,同样可以作为士、庶人原来就不是奴隶的证据。
1707509382
1707509383 同样,所引证的晋的情形,其中看不见方田,看不见方田之外的开垦,看不见斗争中士庶人上升的痕迹。
1707509384
1707509385 这有点像把风车当作巨人,然后与巨人搏斗而战胜之。
1707509386
1707509387 摘郭沫若《古代奴隶制》
1707509388
1707509389 没有摘完,太无聊,不摘了。
1707509390
1707509391 (1) 作者旁注:以周证殷,可乎?
1707509392
1707509393 (2) 作者旁注:以周证殷,且属孤证?
1707509394
1707509395
1707509396
1707509397
1707509398 顾准历史笔记 [:1707505912]
1707509399 顾准历史笔记 李悝——次于子产的法家
1707509400
1707509401 I 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约当前400—前380)。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其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晋书·刑法志)
1707509402
1707509403 II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
1707509404
1707509405 (平籴)……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汉书·食货志)
1707509406
1707509407 III 郭沫若云:在这儿把战国初年的农民生活、田制、物价等,都叙述得非常明白。土地依然是国有(顾按:食货志曰:“除十一之税”,即郭据以为土地国有之证)。“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也显然还保存着井田制的痕迹,而“山泽邑居三分去一”,已经不是旧时规整的井田了。“一夫百亩”虽还是古代的孑遗,除经常的“十一之税”而外,还有临时的赋敛(原文:“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生活是独立的,当时的农民明显地脱离着奴隶的阶段了。
1707509408
1707509409 郭沫若:《十批判书》,pp. 312—313
1707509410
1707509411 食货志所写,是典型的小农生活,既无丝毫奴隶制的痕迹,也看不出这种小农是怎样从奴隶制蜕化而来。
1707509412
1707509413 这只有两种可能:或是反映东汉(班固)时代,或是反映李悝时代。郭据此以上接他的殷及西周奴隶,春秋战国是奴隶封建之交的论断,实在是毫无根据的。
1707509414
1707509415
1707509416
1707509417
1707509418 顾准历史笔记 [:1707505913]
1707509419 顾准历史笔记 郭沫若论吴起商鞅——郭的政治主张
1707509420
1707509421 I 吴起……充分地表示出了一位革命政治家的姿态。他的政治主张,很明显的是:
1707509422
1707509423 甲、抑制贵族的权势,充裕民生;
1707509424
1707509425 乙、节省骈枝的浪费,加强国防;
1707509426
1707509427 丙、采取移民的政策,疏散贵族;
1707509428
[ 上一页 ]  [ :1.7075093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