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42044e+09
1707542044
1707542045 希腊人相信世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一个本源,同伊朗人一样,他们也有父神生下子神之后又想消灭子神,故子神自然要反击的传说。但希腊人认为这些不是正在发生的故事,而是已经结束的过往,结局是父神输了战争,获胜的子神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没错,对希腊人来说,众神的大本营竟然在凡间的一个具体地点,人们可以来到奥林匹斯山下,仰望神的居所。希腊众神很像戏剧中的角色,因此希腊人乐此不疲地构想他们的样子,就像科幻小说的读者会去想象哪个角色应该由哪个演员扮演。历史上,希腊人几近偏执地创作神的雕塑和画像,其外观看起来与世人别无二致。
1707542046
1707542047 简而言之,希腊人把神视作与人类平行的另一族类,他们与凡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跟人类一样的爱、欲、妒、贪、憾等七情六欲。众神与人类的不同仅仅在于他们长生不死且神力广大。诸神的故事主要是在神与神之间上演,但他们毕竟与人类同处一个世界,而且为数众多,甚至神界都有些拥挤,所以他们时常会闯进人类世界。众神法力广大而人类如此渺小,神捉弄起人来就如同人踩蚂蚁一般轻而易举。诸神对人的喜怒哀乐并不关心,只凭一时兴起操控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小孩摆弄玩具娃娃、编故事来娱乐自己。
1707542048
1707542049 希腊众神说不上特别善,也没有极其恶。正像人性复杂,神性也并不单一。神不给人设定道德规范——他们对此实在没什么兴趣。人与神之间可以形成像人与人之间一样的联系,前提是神的至高地位和所受的尊崇不受挑战。有时,其实应该说是经常,神还会与人交欢,生下半神半人的后代。人可以与神培养交情,让神更容易与自己亲近友好,但没有什么屡试不爽的手段伎俩,因为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像人一样难以捉摸。人们还必须注意不能偏尊一神,这样很容易冒犯到其他诸神,毕竟嫉妒之心,人神皆有之。在这里,一神论不但完全没有土壤,而且似乎还有亵渎神明之嫌。
1707542050
1707542051 在构建人神共处的世界时,希腊主体叙事中有一个比神界还要大的框架,即与神无关的自然界。由此,希腊文明产生了一种世俗的世界观,其地位与其他文明中的宗教观相似。这种世界观认为,人类虽然有办法从诸神那里寻求襄助,但归根结底要自助,这个道理对神来说也是一样。因此,人间的皇帝并不需要上天的授命,而要凭自身的果敢和才智。人类的至高美德是追求卓越,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要力求极致,诗人有诗作的卓越,战士有战功的卓越。人固然要当心触犯易怒的神,但要想繁衍生息,还是要在人神共居的自然界中追求卓越。
1707542052
1707542053 对希腊人来说,世界不是富有戏剧性,而是本就是一出戏剧、一场悲剧。人类至高的美德是卓越,最大的原罪也是太过卓越,甚至混淆了人神的边界。希腊人对于凡人一生必经的起起落落采取的态度是主动作为、设定目标、努力实现,虽然到头来难免一场空——因为人毕竟不是神,要是僭越了神而取得成就,人就会灰飞烟灭。明知宿命如此却还要努力尝试,这便是生命的意义和使命。印度人通过宗教仪式让人们体验时空和自我的虚无,而希腊人则通过程式化的戏剧实现情感的宣泄——不去逃避苦难,而是直面苦难、锤炼意志,在生活的悲剧中升华。
1707542054
1707542055 于是,希腊哲学在非宗教的舞台上应运而生,与东方产生的宗教相呼应。希腊的众先哲相当于东方的孔子、琐罗亚斯德、印度“娑度”、犹太先知,其中较早的一位是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他出生于公元前625年左右,与孔子生活的年代相近。相传,总有人来问泰勒斯,既然你这么聪明为何却不富有?于是泰勒斯开始售卖橄榄榨油器,很快垄断了市场成为巨富,堵住了悠悠之口。这之后,他又重拾学习,潜心研究。跟琐罗亚斯德等人一样,泰勒斯必然曾遨游在当时社会主体叙事的思想海洋中,他的思想也必然与同侪有所共鸣,因为他们同在一片思想的海洋中。
1707542056
1707542057 泰勒斯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为他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世间万物到底由哪种单一物质组成?他认为是水,因为他发现万物无非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而水恰恰能呈现所有这三态。后世哲学家虽然不能同意他的观点,却认可他提出的问题。构成万物的必然是某一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呢?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认为是空气,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认为是某种无特征的不可再分的小物质,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认为是数学关系……众说纷纭。问题虽是泰勒斯和同人在自己设定的框架内提出的,但直到今天仍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不懈探索的问题。
1707542058
1707542059 还有一个学派是饱受诟病的诡辩学派。在很多诡辩术士看来,抨击这个学派最多的,是一个长相丑陋、名叫苏格拉底的害群之马。他在雅典的街上瞎逛,抓住人就问些招人厌烦的问题,再就答案开展辩论。苏格拉底提出,人即使不受神的点化,也能靠自己的思考和与别人的交流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真。今人了解苏格拉底的学说只是通过他的弟子和仰慕者的记录,不过佛陀、琐罗亚斯德等其他很多先哲的学说也都是这样传世的。后来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都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他们共同构建了希腊哲学的思想体系,即人在宇宙的中心,人生的要旨在于通过理性与经验追寻善与真。
1707542060
1707542061 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源于希腊文明的完形,又反映这个文明的完形[6]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说拿到当时的中国不会受欢迎,同样,孔子的儒家学说也不会出现在古希腊,佛陀不会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涅槃,以此类推,皆是这样。毕竟,主体叙事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一些部分会加强另外的部分,整体中的连贯一致极其重要。
1707542062
1707542063 注释:
1707542064
1707542065 [1] 业力即karma,是印度教和佛教中重要的概念,包含了因果轮回、来世报应等理念。——译者注
1707542066
1707542067 [2] 波斯古经中至今尚存的赞美诗极少,但在其中能找到与吠陀经中近乎一致的诗句。
1707542068
1707542069 [3] 琐罗亚斯德教的“magi”(博士)一词是今天英文“magician”(魔术师)一词的词根。《圣经》中有三博士朝圣的故事,讲了三位东方的博士为刚降生的耶稣献上礼物,他们三人即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1707542070
1707542071 [4]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斯兰教出现前中东和中亚地区最重要的宗教,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祆(xiān)教。——译者注
1707542072
1707542073 [5] 即诺亚方舟的“方舟”一词。——译者注
1707542074
1707542075 [6] 完形(gestalt)一词由20世纪初期一个研究认知阈值(thresholds of perception)的德国心理学学派提出。该学派偶然发现,人在能识别一个包含若干部分的构架后,就会停止对部分的认知转而将其视为整体。这个整体自成一个单体,此为完形。例如,人们会把由一百个点沿圆周排列组成的图案看作一个圆圈,即使擦除几个点,仍会把它认作一个圆圈。完形有自己的身份和连续性,如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所说,“整体不同于部分的总和”(并非简单的“大于”,而是“不同于”)。完形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不断有新知,又有遗忘,却并不改变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因为这些增添和减少不会改变个人自我这个完形。这一现象还能解释为什么当出现信息的矛盾或信念的龃龉时,人会经历认知冲突并会主动减少这种不适感,因为人必须保持自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样,这也能解释为何每个社会都倾向于剔除与主流叙事相冲突的思想而欢迎与之相一致的思想,因为作为社会星群也必须时时主动维系自我。
1707542076
1707542077
1707542078
1707542079
1707542080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 [:1707541443]
1707542081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 第二部分 同一个地球,很多个世界
1707542082
1707542083 工具拓展了人力所能及的范围,使人类的世界越变越大。车轮、战车、马路、文字等发明的出现让更多人能在更远的距离取得联系。人们各自所处的网络在扩张中重叠碰撞,有时还会结成人、故事、意义和思想组成的更大网络。到一定程度,决定谁与谁交往联系更多的要素就不再是地理条件而是统治范围。以金钱为溶剂,以军事力量维持秩序,帝国形成了。而诸多小区域的叙事融合成统一的主体叙事,把很多很多人组织成一种超越地理因素的社会整体,比任何部落、君主国乃至帝国都更持久。由此形成的庞大、内向的网络就是世界尺度的文明,而每一种文明都视自己为历史的中心。诸多文明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知道彼此的存在,却认为自己之外的文明都只是历史的配角。在不同文明重叠碰撞的地方,有些相互矛盾的叙事会慢慢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原有内容的扬弃,形成新的自洽的叙事。
1707542084
1707542085
1707542086
1707542087
1707542088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 [:1707541444]
1707542089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 6.国家的5M要素:通信、数学、军事力量、金钱、管理
1707542090
1707542091 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500年
1707542092
1707542093 文明就像一个个思想的云团,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文明太过宏大和模糊,因此人类不会在这个尺度上直接形成意图或实现计划;而宗族等亲缘集体的尺度又太小,难以承担像治理尼罗河或在黄河沿岸开垦梯田这样的大型工程。为了探索如何在更大规模上应对环境,人类需要一种以分工和规则为基础的中观尺度的社会组织样式,于是国家应运而生。
[ 上一页 ]  [ :1.70754204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