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42397
约三千五百年前被人类驯化的骆驼素有“沙漠之舟”的美称,此时在香料贸易中派上了大用场。骆驼是荒漠上最好的交通工具,可以几天不喝水,还耐极端气温。一周之内,同一匹骆驼可以从四十多摄氏度高温的戈壁沙漠行进到终年积雪的高山险隘。骆驼比马、骡更能负重,而且性情温顺,招人喜爱——最后这句其实是在开玩笑,我小时候住在离养驼场只有两个路口的地方,能以亲身经验告诉大家,骆驼绝对是又脏又暴躁的动物。但如果碰上会驯服它们的人,骆驼也会服服帖帖,香料商人就是个中高手。
1707542398
1707542399
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商人都是中间商,贩卖从别处买来的货品。那么,中间商肯定不愿意买卖双方直接交易,所以他们会把货物的来源、路线、去向都作为严格保守的秘密,还会编出为了拿到货而经历种种艰难险阻的离奇故事,避免两边相互了解。比如,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记述,乳香非常名贵的一个原因在于乳香原料生长的树上藏有飞蛇,人们要收获乳香,先要焚烧某种树脂把飞蛇暂时呛走,然后趁机赶紧上树,在飞蛇回巢之前尽可能多地收获乳香原料,随时提防命丧飞蛇之口。这样听起来,为了把乳香卖到市场上,不知牺牲了多少勇士!卖得昂贵也就不足为怪了。希罗多德显然是相信了讲这个故事的人,毕竟,那时谁不相信香料商人呢?
1707542400
1707542401
因为香料贸易的货物往往质轻而价贵,所以商人愿意长途运输,尤其在沙漠商路与东方的季风商路和西方的地中海商路贯通之后,香料更是受到青睐。香料商人四海漂泊,他们形成的文化跟居有定所的顾客完全不同。香料商人敬奉的是流动不居的神,这类神不是护佑哪个地方而是弘扬某些观念。商人们还通晓多国语言,培养了宽阔的视野,结成了跨越文化和政治边界的行会和社交关系网。这些小星群不受限于地理空间,而存在于社会意义的空间中,有着各自的向心力,形成了现实国家组成的显在世界之上、由“影子国家”组成的另一层世界。
1707542402
1707542403
虽然不同文化各自形成了一片海洋,但仍然有些观念和影响能在不同的文化海洋间通过某些管道彼此融汇,比如沿着香料之路和丝绸之路发生交流。在不同交流区相遇和重叠的地带,文化星群彼此碰撞,产生部分内容的交换,最终发展成全新的文化星群。
1707542404
1707542405
注释:
1707542406
1707542407
[1] 虽然“Huns”常被译为“匈奴”,但“Xiongnu”和“Huns”两个词意指略有不同,原书也同时出现了这两个词,后文还有解释。为了区别起见,本书将“Huns”译为“匈人”。——译者注
1707542408
1707542409
[2] 说同种语言的族群未必有相同的民族学起源或基因起源。受近邻影响的社会、被殖民的社会,甚至殖民者,都可能放弃本民族语言而改用他族语言。例如,移民到美国的人不管母语是何语言,最终基本都使用英语。这种改用他族语言的现象一定伴有现实中的人员混合与交往。
1707542410
1707542411
1707542412
1707542413
1707542415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 9.不同世界的碰撞交融
1707542416
1707542417
公元元年—公元650年
1707542418
1707542419
在过去数千年中,人们之间的交往越发频繁,但这个融合过程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像白糖撒进沙子里那样一下就能不分你我,而是一路磕磕绊绊,时断时续。社会星群从形成到扩张,再到碰撞交流,产生摩擦、创伤、混淆,直至每个星群能充分交融,合成一条主线、一个完形。在此过程中,新星群的元素会补充进来,而不再适应时代的旧元素则会被抛弃。
1707542420
1707542421
西奥多·斯特金(Theodore Sturgeon)在1953年出版的小说《超人类》中,将两个英语单词“blending”(混合)与“meshing”(啮合)拼在一起发明了新词“bleshing”(融合),以此形容小说中六个主人公身上发生的故事。这六个人都无法独立生活,凑在一起却争吵个不停。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各自的奇异能力可以合成一体,因为他们其实是一个新物种、新个体:完形人。我们可以借用这样的“融合”概念来描述社会星群在历史上大规模碰撞交融、使宏大的主体叙事结合成新的更大的世界历史故事的情形。在公元纪年开始后的头八百年左右,全球各地都上演着融合的故事。
1707542422
1707542423
罗马
1707542424
1707542425
比如我们看罗马帝国。史学界常把罗马帝国衰亡作为世界史上的一次关键事件,一般认为罗马帝国灭亡是在公元5世纪。这期间,罗马遭受多次攻击,正统的末代皇帝也被蛮族推翻。而罗马帝国具体灭亡于哪年,不同的人以不同的事件为准,说法包括公元410年、455年、476年、492年等等。或者,公元395年?——那一年罗马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帝国。再或者公元378年?——那年一支蛮族大军首次取得征战罗马的全胜,并将罗马皇帝斩于马下。
1707542426
1707542427
具体年份暂且不论,如果读者认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提出的“衰亡”(decline and fall)这一说法,就会认为基督教是罗马衰亡的根源。但是,我们不妨也看看最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新解释。
1707542428
1707542429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国土横跨小亚细亚半岛,沿地中海东岸向南延伸,再经埃及横贯北非,向东北扩张到多瑙河流域,向北到达今天的法国,向西直抵大西洋之滨。如此广阔的疆域,大部分是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世纪纳入罗马版图的。
1707542430
1707542431
如果我们把国家比喻成社会细胞,国界就是能把细胞内外区分开来的细胞膜,信息在细胞内的流动远多于跨细胞的流动。在被罗马征服后,新月地带已有的叙事,包括美索不达米亚的众多护佑神、希伯来人的单一神、埃及的兽头神系等信仰体系都被囊括在了罗马内部,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与其他思潮一起汇流涌动。
1707542432
1707542433
这些信仰体系中也有犹太教。犹太教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其他众多信仰一样,尊奉部族之神,也会有“我们的神比你们的神更厉害”的想法。但与众不同的是,只有犹太教提出了世间唯有一神的观念。
1707542434
1707542435
被罗马征服后,犹太人居住的村庄和社区也开始受到罗马帝国中其他各种信息流的影响,能频繁接触到希腊—罗马世界的世俗和异教观念,同时犹太教的一些理念也汇入罗马帝国的血脉并流动到罗马治下的其他地区,包括世俗叙事居主导的地区。
1707542436
1707542437
犹太教思想并没有在这些涌流中溶解或消失,因为犹太教的叙事有强大的凝聚力,不会轻易溶解,这点有些像古印度的吠陀文化。犹太人认为自己是被罗马帝国集体俘虏的一个独立民族,因而通过信仰强化自身的民族精神。这一信仰号召犹太人通过抗争成立自己的国家,因为犹太教认为神界的追求与人间的诸事是分不开的,神的规训都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其中也涉及本该由政府管辖的事务,诸如契约、继承、罪罚等。如此一来,宗教就不单单是将众多部落凝聚成一个民族,还号召信众建立自己的政府,不再臣服于罗马。
1707542438
1707542439
因此,从土地被征服那时起,犹太人就心有不忿。犹太教的叙事中开始有了“弥赛亚”(messiah),弥赛亚是有神赐力量、引领犹太人走向自由的一个受人拥戴的形象。与之相应,在暗流涌动的犹太社会中很快出现了很多义愤的宣传者,他们痛斥罗马帝国,像昔日的先知那样宣传宗教革新。在犹太人看来,弥赛亚可能是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位。
1707542440
1707542441
其中一位名叫约翰的布道者尤其杰出,他让人们通过浸礼仪式进入自己的核心信众圈。“浸礼者约翰”(John the Baptist)本身是犹太人,但类似的皈依仪式在希腊—罗马世界的诸多秘传宗教中非常普遍,如太阳神教、厄琉希斯教、俄耳普斯教等都有吸收教外之人时的皈依仪式。这些秘传宗教常许诺信众能习得秘密的教义,达到精神升华,从而拥有幸福的未来,甚至可以长生不老(其实,只有不信秘传宗教的人才能总结它们的规律,因为哪个教的信徒都会觉得自己的教派是独一无二的)。
1707542442
1707542443
在公元29年或前后,一个出身木匠家庭名叫耶稣的人遇见约翰并接受了浸礼。后来,耶稣成了犹太民族主义浪潮中最受爱戴的一位弥赛亚人选。这引起了当地罗马官员的注意,他们逮捕了耶稣并盘问道:“你就是弥赛亚吗?”在罗马官员的眼中,这样问就等于在问“领导反罗马斗争的人是不是你?”耶稣报以肯定回答。于是,罗马政权把他钉在了十字架上。这种刑罚不是针对个人的特例,而是罗马帝国对待反叛者的一贯方式,在耶稣之前已经有数千反叛者被钉在十字架上,在他之后也还有数千人被如此处刑。当时大部分罗马人对耶稣其人一无所知,更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可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之后,他的几位追随者悄悄传信说耶稣没有死,声称在哪里哪里见过耶稣,同常人一样健在。凭借这些说法,耶稣的门徒们开始散播消息。不久后,拥戴耶稣的运动就从主流犹太教中分离出来了。
1707542444
1707542445
犹太教很明确地只对应一个民族,所以不会在整个罗马帝国传开。犹太教认为上帝与亚伯拉罕的子孙之间有一个契约,非亚伯拉罕的后人都不在这个契约之内。耶稣的门徒,特别是保罗,对这个说法做了改动。保罗从未见过耶稣,但在一次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他突然皈依。按保罗的说法,耶稣带给世人的不只上帝同哪个部族的契约,而是同全人类的契约,世间男女老少都可以认同自己也是契约中的一员。
1707542446
[
上一页 ]
[ :1.7075423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