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55254
注116 这一段落在中华书局版中被印作完整的一段,《宋史》卷473,页13760。我之所以用“作者或作者们”是为了强调现存文本是合并而成的特性。正如下面的分析将要表明的那样,尽管各个部分早在12世纪就己并入,但现存文本的完成年代可能出自14世纪上半叶。
1707555255
1707555256
注117 李心传(《要录》卷15,页2438)已将两句话并置在1144年6月下,但他在注文中指出关于曾惇的信息源自1158年7月一份弹劾他的奏议。其次,更为笼统的陈述源于《中兴遗史》——一种极度仇视秦桧的12世纪的材料。出自《中兴遗史》的段落也被引用在《要录》卷169,页2772和《会编》册4,页264。换言之,第一段中的所有句子都来自仇视秦桧的文本。然而,它们被如此安排,使得第二段看起来像对一个早期事件的评论。第三段,正如在下面将要讨论的那样,表明了一种相同的“事实”与“评论”的结构。
1707555257
1707555258
注118 这一句关于秦桧的话完全是中性的,而其文本无疑出《高宗日历》。参见《要录》卷151,页2433以及《小历》卷31,页378-379,二者都记载了秦桧于1144年4月乞禁私史的事实。
1707555259
1707555260
注119 这一较长的段落与《要录》卷148,页2381-2382(日期为1143年2月)的段落有关,它记载了《高宗日历》的第一期工作的完成。正如李心传在注释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这一段落是官方为《日历》呈交的通告(另见《宋会要》,《运历》卷1,页22-23)与收载于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徐度评论的一个复合物。这一模式重复了第一段“史实”与“评论”的结构。《宋史》的作者更改了王明清的结论,将原句“不足传信天下后世”替换为更强烈、更具道德意味的指责:“无复有公是非。”呈交报告中的结论:史馆将太后回銮本末附在《日历》后一并上呈,也被更改了。在《宋史》中,这一附录变成了秦熺为秦桧写的一篇很长的颂文。
1707555261
1707555262
注120 第一句话意译了何若的奏议,其中“专门曲学”是惟一直接的引用语。第二句则是毫无理由的评述,夸大了何若的奏议本身的重要性和影响(收载于《要录》卷152,页2433和《道命录》卷4,页35、36)。
1707555263
1707555264
注121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包弼德,This Culture of Ours,页327-342。早期的叙述,参见刘子健“How did a Neo-Confucian School Become the State Orthodox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23(1973),页483-505。
1707555265
1707555266
注122 宁爱莲(Ellen G.Neskar)强调在南宋精英的自身形象的演进中政治迫害的重要性;参见“The Cult of Worthies:A Study of Shrines Honoring Local Confucian Worthies in the Sung Dynasty(960-1279)”(Columbia University,博士论文,1993),页113-132,特别是她的这一陈述:“被迫害的儒者的主旨只是表明,许多人将自己界定为由政府中的人向反对政府的人转变”(页132)。我的分析并不意味着对《论语》中持不同政见的传统儒学观念的否定。但人们必须观察像柳宗元(773-819)或苏轼这样的早期的持不同政见者的社会排斥度和个人失败感,才能估价南宋企图降低君子身份实现所需要的政治成功的重要性的维度。
1707555267
1707555268
注123 关于直接针对“洛学”的文字狱的可以利用的提要,参见李心传《道命录》卷4,页34-39。李所举的所有关于禁止程氏兄弟的学说的实例都与科举有关,而他所举的在秦桧治下的例子则一直到1144年8月才出现:“殿中侍御史汪勃奏:‘臣伏睹陛下临御以来,兴衰拨乱,投戈息马,孳孳焉以讲艺论道为先务。比者兼爱南北之民力,定和议,与天下更革,聿修学校,周遍海宇。犹以为未也,涓日之良,春幸贤关,秋幸秘省,崇儒重道,同符祖宗。万几余暇,不迩声色,亲写群经,刻石上庠,颁赐泮宫,盖将以斯文陶冶多士,是宜人人洗心涤虑,明知上之好恶。臣愚以为今年科场,当国学初建,万方多士,将拭目以观取舍,为之趋向,则所系顾不重欤?今锁院有日,欲望戒饬攸司,一去一取,尤在所谨。苟专师孔孟,而议论粹然,一出于正者,在所必取。或采摭专门曲说,流入迂怪者,在所必去。以晓谕诸生,俾皆知正习,将见文有典则,与六经相为表里,以丕应圣化,岂不韪欤?取进止。’八月二十四日,奉圣旨依。绍兴十四年上。”
1707555269
1707555270
注124 《要录》卷167,页2736-2737。
1707555271
1707555272
注125 《小历》卷27,页316;《要录》卷130,页2100。早此时候,在高宗、赵鼎和张浚之间有一场“分别君子小人”这一主题的对话,参见《要录》卷84,页1375-1376和卷85,页1398。这一题材当然有其北宋党争的源头。参见罗家祥《北宋党争研究》(台北:文勤出版社,1993),页1-19。其差别又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尽管此类引起分裂的言辞在北宋政府反对派中很普遍,但皇帝,至少到徽宗,似乎在公开的场合仍力求避免通过他们自己对此类言辞的使用对其表示赞同。
1707555273
1707555274
注126 《佩文斋书画谱》(1708,《四库全书》本)卷35,页9-10。
1707555275
1707555276
注127 王岷出自北宋一个重要的士人家庭,这一家庭产生出了早期的宰相王旦(957-1017)及他的儿子王素(1007-1073)。王岷1115年进士及第,与秦桧同年,1154年8月到1155年6月在御史台的主要任期内,他除了弹劾洪兴祖外,还组织了一次对程氏兄弟学说的攻击(《要录》卷167,页2727、2750、2752)。秦桧死后,他作为对金的一个外交使臣离开,当他于1156年回朝后,作为最积极的秦桧支持者而被革职(《要录》卷169,页2767;《宋会要》,《职官》卷70,页43)。
1707555277
1707555278
注128 田浩:《朱熹的思维世界》;Thomas A.Wilson,Geneoglogy of the Way。Wilson特别注意“筛出”“源出于其他派别”(页44、95、155-157)。
1707555279
1707555280
注129 最清楚的例子出现在《要录》对1154年科举的叙述中。这一问答性的文本是对程学进行攻击的一个广泛的邀请,而曹冠——秦桧的追随者,指控程颐的弟子是善于伪装的佛教徒,他们行“默会”之教并倡导异端(《要录》卷156,页2712-2713)。
1707555281
1707555282
注130 《要录》卷140,页2254。这一案件也牵涉到张九成(1092-1159),早期道学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田浩,Confucian Discourse and Chu Hsi’s Ascendancy,页24-29)。
1707555283
1707555284
注131 参见志磐《佛祖统纪》(1271,《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35号文本)卷49,页425-426;念常《佛祖历代通载》(1333-1334,《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36号)卷49,页686-687。关于秦桧向和尚们征收人头税,参见《宋史》卷30,页562和《要录》卷153,页2463-2464(二者都没有将之归因于秦桧)。
1707555285
1707555286
注132 《要录》卷124,页2017;《朱熹集》卷94,页4789。
1707555287
1707555288
注133 参见Conrad Schirokauer,”Chu Hsi’s Sense of Hitory,”收载于韩明士(Robert B.Hymes)和Conrad Schirokauer,Ordering the World
:Approaches to State and Society in Su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页193-220,特别是页198-200;另见黄俊杰《作为一个历史教师的朱熹》,收载于中兴大学历史系编《第二届中西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台南:久洋出版社,1987),页307-366。
1707555289
1707555290
注134 《浪语集》卷23,页18。
1707555291
1707555292
注135 《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丛刊》本)卷11,页11。
1707555293
1707555294
注136 《会编》册4,页319-322。这部书也是李心传的一个资料来源;参见《要录》卷119,页1931、卷121,页1951,卷123,页1983、2004,卷125,页2309,卷137,页2207。
1707555295
1707555296
注137 赵希弁对晁公武(1132年进士)的补充(1250年序文),《郡斋读书志》重印为《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页1115-1116。对于提及此书的另一部宋代目录,参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5,页157和《宋史》卷203,页5116;另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页845-846和陈乐素《〈三朝北盟会编〉考》,页297,其中对此书存于《会编》中的片断作了评论。
1707555297
1707555298
注138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5,页157。
1707555299
1707555300
注139 《永乐大典》(1407,台北:世界书局,1962年影印本)卷3147,页18,卷3150,页4。陈括因拒绝参加从女真迎徽宗棺榇回朝的外交使团而被从朝廷解职,于1138年7月赴省任职。他卒于秦桧亡故以前,所以不可能被召回。陈刚中于1140年7月与张九成以及其他因支持胡铨而受到报复的人一道被委派到边远的州军。他在抵达任所后数月便亡故了。关于陈括,参见《要录》卷121,页1951;关于陈刚中,参见《要录》卷123,页2004,卷137,页2206-2207,这些都引自《绍兴正论》。
1707555301
1707555302
注140 韦居安(1268年进士)《梅涧诗话》,见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543。这首题为《题自作潇湘夜雨图》的诗,没有收入胡现存的文集中,此诗写于1147年,其中隐约地包含反政府的情绪。
1707555303
[
上一页 ]
[ :1.70755525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