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55411
1707555412
注195 李心传(1166-1243),《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以下简称《要录》),卷148,页2376;同书,卷149,页2403-2404;王应麟(1223-1296),《玉海》(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卷112,页37a-37b;见本书《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国子司业高闶与行政部门关于新太学的折冲,见徐松(1781-1848)辑,《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66),《崇儒》卷1,页32a-36a。
1707555413
1707555414
注196 脱脱(1314-1355)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114,页2709-2711;李心传,《要录》,卷151,页2429,2431;《玉海》,卷31,页30b-31a,112.37a-b,113.9a-b;周淙(1115-1175),《乾道临安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台北:大化书局,1990),卷1,页3a-3b;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卷11,页7a,19b-29b;熊克(1111-1190),《中兴小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卷37,页449。
1707555415
1707555416
注197 洪适,《盘洲文集》(《四库全书》本),卷35,页5b-6b;亦见《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第212册,页396。关于张焘的任期,见周应合(1213-1280),《景定建康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卷14,页19a-19b。
1707555417
1707555418
注198 罗浚、方万里,《宝庆四明志》,《宋元地方志丛书》,卷2,页7b。
1707555419
1707555420
注199 徽州的赞文卷轴,见罗愿(1136-1184),《新安志》,《四库全书》本,卷1,页20b-21a。《景定建康志》提到一卷“文宣王赞”(卷33,页3a),可能就是高宗在1144年单行颁降的孔子赞文。
1707555421
1707555422
注200 《吴文恪公大全集》,卷9,页11b-12a。
1707555423
1707555424
注201 所有版本的《思庵先生文粹》都将吴讷的《书〈先圣先贤图赞〉后》置于第九卷。
1707555425
1707555426
注202 推,B1作“推”,B2“维”,B3“虽”。此处“推”若依B2改作“维”,其意似仍可通,则指“维持”“天地之大德”。若据B3改作“虽”,则破坏了此处的对句结构。这一段是碑记唯一因版本差异而产生的严重问题。
1707555427
1707555428
注203 搢,B2“搢”,B1、B3“缙”。
1707555429
1707555430
注204 B1、B2、B3“盖”。
1707555431
1707555432
注205 B1、B2、B3皆无“之”。
1707555433
1707555434
注206 《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本),卷1上,页3a。
1707555435
1707555436
注207 《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卷150,页555。《四部丛刊》重印了北宋版本。
1707555437
1707555438
注208 《宋会要》,《选举》卷7,页18a-18b。赵抃担任1061年科举考官期间的日记也证明了当年的赋题。见刘昌诗,《芦蒲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卷5,页36-42。
1707555439
1707555440
注209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扬子法言》,《四部丛刊》本,卷12,3b。
1707555441
1707555442
注210 北宋对《法言》的态度,见Peter K.Bol,“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页234-235,294,313。
1707555443
1707555444
注211 李焘(1115-1184),《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1995),卷147,页3563-3565;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卷79,页1128-1129。庆历时期的教育改革,见李弘祺(Thomas H.C.Lee),Government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Sung China(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5),页233-239。
1707555445
1707555446
注212 这一句话与周室东迁的关联普遍被接受,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卷8,页295。
1707555447
1707555448
注213 这个用法常见于宋代皇权的描述,例如1140年5月建立敷文阁的诏令。见《宋会要》,《职官》卷7,页15b;《全宋文》,册203,页306。
1707555449
1707555450
注214 例如孙觌,《鸿庆居士集》,《四库全书》本,卷8,页14b;同书,卷16,页8a。
1707555451
1707555452
注215 《周易正义》,《四部丛刊》本,卷8,页74b。
1707555453
1707555454
注216 《周易正义》,卷8,页74b
1707555455
1707555456
注217 苏轼,《东坡易传》,《四库全书》本,卷8,页2b-3b;张浚,《紫岩易传》,《四库全书》本,卷8,页4a-4b;张栻,《南轩易说》,《四库全书》本,卷2,页3b-4b。
1707555457
1707555458
注218 《孟子·公孙丑上》第九章及《孟子·万章下》第一章有类似的用法。
1707555459
1707555460
注219 Charles Hartman,“The Misfortunes of Poetry
:Literary Inquisitions under Ch’in Kuei(1090-1155),”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Reviews 25(2003),页25-57.
[
上一页 ]
[ :1.70755541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