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55780
注379 开篇段落为整篇传记定调:“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傅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1707555781
1707555782
注380 例子可见周煇(1127-98年之后),《清波别志》,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卷1,页124-25。此次战役触发了女真的入侵,最终使北宋在1126年覆灭。蔡京送给蔡攸的诗作留存下来了,而其真实性是无庸置疑的,它被引用在《会编》卷7,页60的,出自蔡絛所作的《北征纪实》。以这首诗表达了对这项计画可行性的严肃保留,而某些宋代的资料以其表面意义来理解它,故而认为蔡京表达了真实的反对意见;其他的作品则同意史家的看法,认为他所写的诗作,是为了使他本人在征伐行动失败时,可以免于责难的工具。见《长编拾补》,卷44,页1362-1363。
1707555783
1707555784
注381 关于这六项政策,见《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26,页663、667、667-668、670-671。
1707555785
1707555786
注382 例如,标题为:四辅,花石纲,蔡京事迹,讲议司,当十钱,方田,诛六贼。
1707555787
1707555788
注383 见赵汝愚(1196年去世)编,《宋朝诸臣奏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卷60,页659-660。石公弼(1091年进士)记于1108年的奏议以及卷60,页660-661,宇文粹中(1139年去世)记于1110年的奏议。
1707555789
1707555790
注384 关于事件和项目(规定编纂日历时需要被收录在编纂中的章程)的分类清单,见陈骙(1128-1203),《南宋馆阁录》(北京:中华书局,1998),卷4,页39-40。
1707555791
1707555792
注385 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本),卷41,页33a。
1707555793
1707555794
注386 徐松(1781-1848)辑,《宋会要辑稿》(1936;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66。以下简称《宋会要》),《运历》卷1,页22b。
1707555795
1707555796
注387 关于秦桧执政下的官方史学编纂,见本书《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
1707555797
1707555798
注388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1202;乙集,1216;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0。以下简称《朝野杂记》),甲集,卷4,页110。
1707555799
1707555800
注389 《南宋馆阁录》,卷7,页79;卷8,页114、122、131。
1707555801
1707555802
注390 《宋会要》,《运历》卷1,页25a-26a。刘仪凤从1161年7月到1165年3月服务于秘书省的史馆,见《南宋馆阁录》,卷7,页85;卷8,页130、131。
1707555803
1707555804
1707555805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 注391 《宋会要》,《职官》卷71,页13a;脱脱等编,《宋史》(1345;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389,《刘仪凤传》,页11941。
1707555806
1707555807
注392 《宋会要》,《运历》卷1,页27b。
1707555808
1707555809
注393 《宋会要》,《职官》卷18,页66b-67a。
1707555810
1707555811
注394 《宋会要》,《职官》卷18,页57b;《宋史》,卷373,《洪迈传》,页11572;Herbert Franke,ed.,Sung Biographies(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1976),pp.473-475.
1707555812
1707555813
注395 《宋会要》,《职官》卷18,页67a-b。这些洪迈特别要求孙觌传写的官员传记包括:蔡京、王黼(1079-1126)、童贯(1054-1126)、蔡攸(1077-1126)、梁师成(1126年去世)、谭植、朱勔(1075-1126)、种师道(1051-1126)、何㮚(1089-1127)、刘延庆(1068-1126)、聂昌(1078-1126)、谭世绩(1074-1127)等人。
1707555814
1707555815
注396 《宋会要》,《职官》卷18,页67b,记时于1167年8月12日。
1707555816
1707555817
注397 关于更细致的研究,见黄汉超,《〈宋神宗实录〉前后改修之分析》,《新亚学报》第7卷第1期,1965年2月,页367-409及第7卷第2期,1966年8月,页157-195。孙觌被认为简化了这个议题。现代学者蔡崇榜则认为《神宗实录》在宋代重修不少于五次,见《绍兴〈神宗实录〉两修考》,《文史》,第37辑,1993年,页131-137。
1707555818
1707555819
注398 《宋会要》,《职官》卷18,页67b-68a;《南宋馆阁录》,卷4,页37-38。
1707555820
1707555821
注399 关于孙觌的致仕,见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约成书于1208年;重印本,丛书集成本,以下简称《要录》),卷185,页3093;卷192,页3207。
1707555822
1707555823
注400 《宋史》,卷472,《奸臣·蔡京传》,页13721-13728。
1707555824
1707555825
注401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1196;重印本,台北:大化书局,1979。以下简称《会编》),册1,页493-495。
1707555826
1707555827
注402 王偁,《东都事略》(1186;重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卷101,《蔡京传》,页1a-5b。关于建立在《宋史》传记“考古学”的蔡京历史意象的演变,见本书《〈宋史·蔡京传〉的文本史》。
1707555828
1707555829
注403 关于《四朝国史》编纂的历史(这工作于1168年由李焘所展开),见李心传,《朝野杂记》,甲集,卷4,页110-111及王应麟(1223-1296),《玉海》(重印本,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卷46,页49b-51a。
[
上一页 ]
[ :1.707555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