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55871e+09
1707555871 注424  《靖康传信录》,卷2,页11-12。
1707555872
1707555873 注425  《会编》,册1,页322-323。《会编》也收录了一些此军事行动失败后,宋、金双方通信的片断文字(《会编》,册1,页323-324;完整的文本见《大金吊伐录校补》[北京:中华书局,2001],页180-188)。宋廷的信件并无什么有帮助的材料。其信否认事先对此计划知情,并允诺会惩罚姚平仲以及枢密院的主战派(如李纲)。这种投降的态度说明了姚平仲的消失,其经由长安逃到四川。姚平仲许多年后以道士之姿出现在四川青城山上清宫。诗人陆游(1125-1210)于1174年曾在该处遇到姚平仲,并为之撰写了一篇小传(包含姚平仲逃走以及作为道教隐士生活的一些细节)。这篇传记形塑了其后关于姚平仲传说的基本部分。见《渭南文集》(四部丛刊本),卷23,页1a-2b。
1707555874
1707555875 注426  《会编》,册1,页340。
1707555876
1707555877 注427  《玉照新志》(1198;重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卷5,页81-84。
1707555878
1707555879 注428  Haeger,“Sung Government at Mid-Season,”pp.266-267.Haeger主要使用赵铁寒,《由〈宋史·李纲传〉论信史之难》,《大陆杂志》,第8卷第11期,1958年,页338-341。这篇文章包含了对姚平仲事的细致分析。另外,赵效宣对李纲有细致的传记研究,见赵效宣,《李纲年谱长编》(香港:新亚书院,1968),页58。赵效宣并未重视赵铁寒的研究成果,仅简单地处理李纲该为姚平仲事所负的责任(赵效宣只简单提到:“朱子已辩驳甚详,兹不赘。”)。
1707555880
1707555881 注429  《本末》,卷145,页8b-9a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54,页1707-1708。
1707555882
1707555883 注430  《东都事略》,卷12,《钦宗本纪》,页3a。
1707555884
1707555885 注431  《本末》,卷145,页8b行7至页9a行3(与《靖康传信录》同,卷3,页25行11至页26行1)。
1707555886
1707555887 注432  王智勇笺注,《靖康要录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卷7,页776-781;《东都事略》,卷107,《种师道传》,页4b-5a。
1707555888
1707555889 注433  《宋史》,卷212,《宰辅表》,页5533-5534。
1707555890
1707555891 注434  《靖康要录笺注》,卷10,页1063-64。《宋会要》,《职官》卷78,页34a。
1707555892
1707555893 注435  《会编》,册1,页468;《靖康要录笺注》,卷7,页778-779。关于《靖康小雅》,见陈乐素,《〈三朝北盟会编〉考》,页299-300和《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
1707555894
1707555895 注436  记于王明清,《玉照新志》,卷1,页7;卷5,页76。孙觌在《宋史》无传,一般认为是为他曾参与撰写“降表”的行为所做的历史惩罚。接下来笔者所选录的孙觌生平细节部分主要来自于《宋会要》、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以及孙觌现存的作品。孙觌的作品提供了复杂的目录学议题(因为孙觌在道学的圈子中是不受欢迎的人物)。孙觌作品比较通行的版本显然是在12世纪的四川与福建出版的,但存在着大量的错误以及一些其他作者的作品。1199年,孙觌之子孙介宗出版了其父42卷的文集(名为《鸿庆居士集》)。由周必大(1126-1204)替此书写序,而孙介宗自己撰写后序。在后序中,孙介宗提到孙觌写于1127年以前的作品大约九成都遗失于靖康之难时的开封。他也提到他父亲政治的退隐,以及其在秦桧执政时期对于文学迫害的担心。此时期孙觌创作极少,而且多是无害的社交文字。孙介宗写道,这些因素导致了孙觌文集的内容以及规模不大的原因。然而,现存的42卷文集,无意中透露出孙觌或是其子有意隐藏孙觌过去的迹象。更多关于孙觌文集今存版本的信息,见陈晓兰:《孙觌生平及其文集详考》,《孙觌研究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页52-91。
1707555896
1707555897 注437  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页784。
1707555898
1707555899 注438  见孙觌写给苏轼孙子苏籍的信,收于孙觌,《孙尚书内简尺牍》(《四库全书》本),卷7,页1a-4a和孙觌,《鸿庆居士集》(《四库全书》本),卷12,页5a-8a。
1707555900
1707555901 注439  《宋会要》,《选举》卷12,页8a。
1707555902
1707555903 注440  《宋会要》,《职官》卷18,页19a。
1707555904
1707555905 注441  《宋会要》,《选举》卷20,页2b;《宋会要》,《帝系》卷8,页58a。
1707555906
1707555907 注442  《鸿庆居士集》,卷27,页1a-3a。在孙觌的观点,李纲不懂军事,既坚持要参与姚平仲军事行动的细节,又为失败承担责任。孙觌强烈地暗示李纲实是“太学生伏阙”的幕后主使者,孙氏把此抗议行动视为对社会秩序的威胁,而李纲则是对王权的危害。
1707555908
1707555909 注443  《要录》,卷3,页78、84。这段关于北宋灭亡后孙觌与金人的应对经验之解释,看来与朱熹在《记孙觌事》所说的根本冲突(朱熹在《记孙觌事》提到孙觌极受到金人的礼遇)。史家汪藻也在此时被放回宋廷。
1707555910
1707555911 注444  《要录》,卷4,页92;卷6,页149。明代70卷本《南兰陵孙尚书大全集》(《宋集珍本丛刊》本),卷24收录了一篇系年于1127年、对指控其与张邦昌合谋的反驳。也见《全宋文》,册159,页17-18。没有其他孙觌文集的版本收有这份文件,而该文件的许多细节与李心传的解释相符。这份文件《辩受伪官状》也印于《会编》,册2,页463。孙觌写道,他在开封沦陷后,被囚禁了超过70天,并于1127年3月23日被释放。当金人决定重新逮捕他时,孙觌便躲藏起来。金人离开后,孙觌便在自家自我隔离,其房舍为开封的执法官员所包围,并被强迫替张邦昌服务。孙觌拒绝此要求,直到他越加虚弱,终于在1127年4月24日抵达应天(围绕着未来的高宗皇帝所成立的新朝廷所在之地)。孙觌在该份文件中坚称因为他被金人释放已是1127年3月23日,他并没有接受金人的要求。孙觌很可能上呈了这份文件以回应李纲于1127年6月所提出的指控。
1707555912
1707555913 注445  《要录》,卷5,页118。
1707555914
1707555915 注446  《要录》,卷5,页136。
1707555916
1707555917 注447  《要录》,卷6,页147-149;《宋会要》,《职官》卷70,页2b-3a;《宋史》,卷24,《高宗本纪》,页445。
1707555918
1707555919 注448  《要录》,卷10,页233、240;卷12,页274。《会编》,卷2,页463-465。《鸿庆居士集》,卷8,页9a-13a。
1707555920
[ 上一页 ]  [ :1.7075558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