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55955e+09
1707555955 注466  《鸿庆居士集》(《四库全书》本),序,页2a。周必大对孙觌之于史馆有贡献一事给予极高评价。他最初写给朱熹的信(此事在《朱子语类》该段的开头部分被提及)并没有因为《长编》的问题而责怪孙觌,而朱熹则自己将两件事联想在一起。
1707555956
1707555957 注467  李心传,《朝野杂记》,甲集,卷10,页207;王应麟,《玉海》,卷46,页50b。
1707555958
1707555959 注468  《中兴国史·艺文志》由于马端临(1254-?)有所引用,得以部分保存:“《中兴艺文志》:绍兴末始修神、哲、徽三朝《正史》,越三年纪成。乾道初进,时洪迈已出,李焘未入馆,史官迁易无常,莫知谁笔。后又进《钦宗本纪》,诏通为《四朝国史》,乃修诸志,未进而焘去国。淳熙初志成,焘之力为多,召修列传,垂成而焘卒。上命洪迈专典之初,迈以孙觌熟宣靖事,乃奏令撰蔡京、王黼、童贯、蔡攸、梁师成、谭稹、朱勔、种师道、何㮚、刘延庆、聂昌、谭世绩等列传,觌颇徇爱憎,迈多采之。迈又奏:‘四朝诸臣,有虽显贵而无事迹可书者,用迁、固之刘舍、薛泽、许昌例,不为立传。’逾年书成,为列传八百七十。迈又尝欲合九朝三史为一书,而不及成。”见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卷19,页474-475。赵士炜对这些片段文字有所整理,见赵士炜,《中兴四朝艺文志》,《北平图书馆馆刊》,第6卷第4期,1932年,页31。在此《艺文志》中,每个条目的定年都是个复杂的问题。笔者相信“四朝国史”该条目可系年在1225-1250之间。见Piet van der Loon,Taoist Books in the Libraries of the Sung Period(London:Ithaca Press,1984),pp.19-20.这段插入《中兴四朝艺文志》中的文字,显示了13世纪中叶道学后继者们在修史机构中的影响力。关于那些未把《中兴艺文志》此段文字插入他们那私人目录学著作中的“四朝国史”条目,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页105和王应麟,《玉海》,卷46,页49b-51a。关于《宋史》洪迈传记中的孙觌事迹,见《宋史》,卷373,《洪迈传》,页11574。
1707555960
1707555961 注469  《止斋文集》(《四部丛刊》本),卷27,页4b-6a。
1707555962
1707555963 注470  《朱子语类》,卷107,页2664-2666。关于朱熹曾担任史馆的职位,见王懋竑(1668-1741),《朱子年谱》(1700;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卷4,页249。
1707555964
1707555965 注471  因为《资治通鉴纲目》直到朱熹死后才完成,并由于朱熹把此书的编纂工作交给他的学生,朱子学的学者们通常试着让这本说教式的、带有道德寓意的著作与朱熹保持距离。不过,近来有篇文章为朱熹参与编纂《纲目》的行为进行编年,见叶建华,《论朱熹主编〈纲目〉》,《文史》第39辑,1995年,页271-276。也可以参考由钱穆写成的较早研究,钱穆,《朱子新学案》(5卷本,台北:三民书局,1971),卷5,页120-150。
1707555966
1707555967 注472  《朱文公文集》,卷81,页7a-8a。关于更详细的讨论见本书《论〈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与十三世纪前期的史学编纂与出版》。
1707555968
1707555969 注473  见本书《论〈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与十三世纪前期的史学编纂与出版》。
1707555970
1707555971 注474  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1229;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卷30,页777、788-789。
1707555972
1707555973 注475  关于这些发展,见《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
1707555974
1707555975 注476  高斯得,《耻堂存稿》(《丛书集成》本),卷2,页36。
1707555976
1707555977 注477  见《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笔者已经在别处论证过李心传关于道学运动的历史著作《道命录》的现存版本,是元朝的朱熹追随者根据原本重新编辑的产物。见“Biblographic Notes on Sung Historical Works:The Original Record of the Way and Its Destiny,”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30(2000):1-61.这篇文章收录了根据《永乐大典》重建原版《道命录》的产物。笔者也分析过李心传于1239年为《道命录》所作的序言,以及此书在晚宋史学的地位,见本书《〈道命录〉复原与李心传的道学观》。
1707555978
1707555979 注478  元代史官袁桷(1267-1327)的记载曾谈到关于完成《宋史》所遭遇的问题,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本),卷41,页31a-40b。
1707555980
1707555981 注479  《宋史》,卷427至卷430,《道学传》一至四,页12709-12793。
1707555982
1707555983 注480  《宋史》,卷358、359,《李纲传》上、下,页11241-11274。特别是页11244-11245。
1707555984
1707555985 注481  《宋史》,卷335,《种师道传》、《种师中传》,页10754-10755;卷349,《姚古传》,页11061。
1707555986
1707555987 注482  参见赵铁寒,《由〈宋史·李纲传〉论信史之难》。
1707555988
1707555989 注483  《宋史》,卷335,页10755。
1707555990
1707555991 注484  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707555992
1707555993 注485  见本书《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与《无奈的史家:孙觌、朱熹与北宋灭亡的历史》。
1707555994
1707555995 注486  赵铁寒重印此版本(包含序文),收入《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707555996
1707555997 注487  见《爱日精庐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据1826年本影印),卷10,页4a-5a。1820年,张金吾也刊印了现代第一版的李焘《长编》,即重新编次为520卷的版本。
1707555998
1707555999 注488  《四库未收书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据1822年本影印),卷1,页2-3。
1707556000
1707556001 注489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宛委别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此《长编纪事本末》钞本较易取得的重印本,见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阮元的手抄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页211。
1707556002
1707556003 注490  《郑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缩印),卷17,页374-375。
1707556004
[ 上一页 ]  [ :1.7075559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