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55971
注474 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1229;重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卷30,页777、788-789。
1707555972
1707555973
注475 关于这些发展,见《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
1707555974
1707555975
注476 高斯得,《耻堂存稿》(《丛书集成》本),卷2,页36。
1707555976
1707555977
注477 见《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笔者已经在别处论证过李心传关于道学运动的历史著作《道命录》的现存版本,是元朝的朱熹追随者根据原本重新编辑的产物。见“Biblographic Notes on Sung Historical Works
:The Original Record of the Way and Its Destiny,”Journal of Sung-Yuan Studies 30(2000)
:1-61.这篇文章收录了根据《永乐大典》重建原版《道命录》的产物。笔者也分析过李心传于1239年为《道命录》所作的序言,以及此书在晚宋史学的地位,见本书《〈道命录〉复原与李心传的道学观》。
1707555978
1707555979
注478 元代史官袁桷(1267-1327)的记载曾谈到关于完成《宋史》所遭遇的问题,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丛刊》本),卷41,页31a-40b。
1707555980
1707555981
注479 《宋史》,卷427至卷430,《道学传》一至四,页12709-12793。
1707555982
1707555983
注480 《宋史》,卷358、359,《李纲传》上、下,页11241-11274。特别是页11244-11245。
1707555984
1707555985
注481 《宋史》,卷335,《种师道传》、《种师中传》,页10754-10755;卷349,《姚古传》,页11061。
1707555986
1707555987
注482 参见赵铁寒,《由〈宋史·李纲传〉论信史之难》。
1707555988
1707555989
注483 《宋史》,卷335,页10755。
1707555990
1707555991
注484 杨仲良著,李之亮校点,《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707555992
1707555993
注485 见本书《一个邪恶形象的塑造:秦桧与道学》与《无奈的史家:孙觌、朱熹与北宋灭亡的历史》。
1707555994
1707555995
注486 赵铁寒重印此版本(包含序文),收入《宋史资料萃编》第二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1707555996
1707555997
注487 见《爱日精庐藏书志》(北京:中华书局,1990,《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据1826年本影印),卷10,页4a-5a。1820年,张金吾也刊印了现代第一版的李焘《长编》,即重新编次为520卷的版本。
1707555998
1707555999
注488 《四库未收书提要》(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据1822年本影印),卷1,页2-3。
1707556000
1707556001
注489 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宛委别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此《长编纪事本末》钞本较易取得的重印本,见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阮元的手抄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3),页211。
1707556002
1707556003
注490 《郑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1993,《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据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缩印),卷17,页374-375。
1707556004
1707556005
注491 今日通行的徐乾学《传是楼书目》并没有《长编纪事本末》的条目,但是三位清人学者皆引用徐乾学的钞本。由于徐乾学的书目著作只提到遗失卷114-119,其他现已不存的几卷也许在十七世纪之后散佚。《长编纪事本末》也可能被两部明代的书目著作提到。1441年的明朝宫廷图书馆书目记录了《宋九朝纪事本末》,赵铁寒推测此即《长编纪事本末》,可能无误。见杨士奇(1365-1444),《文渊阁书目》(《读画斋丛书》本),卷5,页13b;以及叶盛(1420-1474),《菉竹堂书目》(粤雅堂丛书本),卷2,页6a。很不幸,这两部明初的书目文献除了提到此书共80册,皆未提供任何细部信息。因此不清楚其为刊本或钞本。
1707556006
1707556007
注492 见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17,页374。
1707556008
1707556009
注493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适园丛书》本),卷4,页16b。
1707556010
1707556011
注494 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据日本静嘉堂藏1229刊本影印),《凡例》,页13a。
1707556012
1707556013
注495 王应麟,《玉海》(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卷47,页44b。
1707556014
1707556015
注496 《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四部丛刊》本),卷29,页16a-17b;《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册313,卷7170,页169-170。“子辩”当为字。真德秀的序文提到该书作者为“闽漕郑公”,该序文作于1232年,当时真德秀知福州。福建方志记载1230-1232之间的转运使为郑如冈(《福建通志》(四库全书本),卷21,页7b),是处州青田的知名学者、官员郑汝谐之子。然而,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四库存目丛书)本卷27,页24b-25a的简短传记却记载郑如冈字山甫。尽管有此差异,证据指向郑如冈为《续通鉴长编要略》的作者。真德秀序文完全以他和郑如冈的对话组成。开头为郑如冈出示该书定稿,说起自己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少时即阅读李焘《长编》,立志“翦繁撮要,以便省阅”。接着郑如冈讲述自己在仕宦的间隙从事著作,终于完成《要略》,将《长编》的篇幅缩减至原先的三分之一,只待将此书付梓以惠学子。真德秀则称此书必有助于后进学子,并建议郑如冈应该也考虑向朝廷进献这部著作,当时廷臣正删节《长编》以供经筵所用。
1707556016
1707556017
注497 “洁斋”应该是号。我无法进一步说明作者或其著作。
1707556018
1707556019
注498 这部书仍存,被重印、收录在《宋史资料萃编》第一辑(台北:文海,1967)。
1707556020
[
上一页 ]
[ :1.70755597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