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57369
蒋自欺欺人地认为,如果他不是被逼下野,中共就不会获胜,他在1949年5月的《上月反省》中大骂:“桂李投机取巧争权夺利寡廉鲜耻忘恩负义”,1948年9月2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战局逆转,情势不利之际,一般高级将领往往乘机争取,挟匪要胁,如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者,每月要求武汉市私筹一千万金元,由某个人支配应用,不令中央知云也。时局稍变则叵测之徒即起异心。”
1707557370
1707557371
蒋介石在台北草山的“革命实践研究院”曾总结出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因为我们的军队是“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的军队”,我们的军人是“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的军人”。
1707557372
1707557373
1949年的最后一天,蒋在日记自省:“一年悲剧与惨状实不忍反省亦不敢回顾。”而最令蒋感到苦痛且悔之已晚者,乃是“军队为作战而消灭者十之二,为投机而降服者十之二,为避战图逃而灭亡者十之五,其他运来台湾及各岛整训存留者不过十之一而已。”
1707557374
1707557375
张:作为领袖,蒋介石对国民党的失败还是应负主要责任吧。
1707557376
1707557377
高:蒋在1949年10月16日革命实践研究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词中明确说道:“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蒋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对他个人的责任有所回避,他是党国的重心,以一人领党、国、军,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就军事而言,除了前面所讲各种原因外,还有几个重要原因也应提及,这就是仗打不好,背后还有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所致,例如在其政治和经济、社会政策方面,国民党体制僵化,在大陆时代,蒋介石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率的军政机构,用余英时的话说,蒋介石是“无效独裁”。更重要的是,几十年来,国民党对改善民生福利做得太少,使其得不到底层民众的支持。从蒋介石的日记看,他是知道并同情底层民众痛苦的,他在1943年4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
1707557378
1707557379
公务员生活穷困万状,妻室有以产无钱多谋堕胎者,有医药无费病贫益深者。华侨在粤有鬻子女过活者,河南灾区,饿殍在道,犬兽食尸,其惨状更不忍闻。
1707557380
1707557381
同年8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
1707557382
1707557383
川民最痛苦而其工作最残忍者二事,即背长纤上滩与提大锤凿石,令人目睹耳闻,悲伤难忍,如何而使我同胞永免此难,其惟改革社会,发展工业,以提高劳工生活,保护劳工健康而已,战后急务莫过于此也。
1707557384
1707557385
但是,因各种原因,蒋介石并没有将其想法和对底层民众的关心付诸具体有效的社会改良行动,1949年2月1日,蒋介石在故乡溪口又写道:
1707557386
1707557387
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亡羊补牢未始已晚也。
1707557388
1707557389
1949年10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今后整军要着重解决为谁而战的问题,他说,“要为实行三民主义……提高人民生活,减租减息、反对剥削、反对专制压迫……而战,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实现民生主义而战。”蒋介石有此省悟,只能说对稳定台湾有益,但就大陆而言,历史已不复给他实践之机会。
1707557390
1707557391
蒋是过渡年代人物,他的主要活动年代在20世纪,这使他的言与行都有了若干现代色彩,然而他却保留了大量宋明儒修身齐家的传统思想。到了二战后,他仍坚持把西洋“科学方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甚至“不合时宜”地,或“对牛弹琴”般要求他那些世俗化的文武官员“必须皆有哲学与修养基础,能以圣贤自期,而以英雄之魄力以实现圣贤之宗旨”。他教育他的部下,他说军事教育应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中心,这句话,他从黄埔军校一直讲到重庆,再讲到大失败之后的台北。由是观之,在尚力又尚智谋的现实世界,蒋之落伍甚矣。蒋的军事学“六艺”本无错误,但怎么可抵抗或消解解放军的“翻身打老蒋”、“诉苦”?
1707557392
1707557393
从日记中看,蒋在1949年雪崩般的大失败环境下,已尽了他个人的最大努力。他对自己要求甚严,将修身与政治行动融为一体,在极端困难的境地,自我激励,奔波各地,督促部下,布署那些毫无希望的救党救国行动,也就是他所说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对我更是如此”,应该说,他心目中“保国保民”的信念也是真诚的,然而,他所有的努力和牺牲皆为徒劳,大陆江山易手,蒋不得不退避台岛。
1707557394
1707557395
* 载《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9月13日。
1707557396
1707557397
1707557398
1707557399
1707557401
历史学的境界 读书有感
1707557402
1707557404
六十年来家国,万千心事谁诉*
1707557405
1707557406
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
1707557407
1707557408
一、引子:龙应台要说什么?
1707557409
1707557410
龙应台去年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在台、港和海外的华人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名近代史研究者,我读过许多探讨1949年前后中国历史变化的著述,我自己也曾就其中的某些问题写过文章,但是龙应台的书还是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这是一部用散文的文体,以新的思维对1949年前往台湾的一群中国人进行全新论述的重要作品。
1707557411
1707557412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意象复杂,场面宏大:从1949年200万大陆人渡海迁台,再到二战时期的德、俄战场和南太平洋战场;从“白色恐怖”对“外省人”的残酷迫害;到“本省人”对“祖国军”的期盼和失望,再到“亚细亚孤儿”的悲情。全书有家有国,以个人和家族的变迁,来折射时代和国家的大势走向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人文的、人道的史观,穿透被宏大话语总结、归纳的历史,从中还原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寻求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的基本特点。在我多年的阅读中很少见到两岸的历史学家有如龙应台这样,将自己的研究与人性关切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707557413
1707557414
在书中,龙应台满怀温情地写了她的父母槐生和美君千辛万苦、万里漂泊到台湾的故事,也写了一系列当年的小人物,在六十年前背井离乡、生离死别、逃难、跨海、落地生根于台湾的故事。过去人们只知道国民党政权1949年被中共打败,被迫退往台岛;今天龙应台第一次向世人展现1949年庶民渡海迁台的画卷,里面由无数的个人和家庭组成,结合起来,就成了一部罕见的中国近代“南渡”史。
1707557415
1707557416
该书是写给台湾人看的,也是写给大陆人和所有中国人看的,全书的中心意旨是以人道的观念,来反思1949年由国民党政府的大失败而引发的国内一部分人群的大迁徙、大逃亡,“向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致敬”。龙应台在书中着力描述了被意识形态宏大话语长期遮蔽的一个个历史场景,讨论了一系列与1949年相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但是她不直接评判那场内战的是非功过,而是重点叙述那些内战的牺牲者及1949来到台湾的人群,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尊敬:
1707557417
1707557418
他们曾经意气风发,年华正茂,有的人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有的人被贫穷所迫,被境遇所压,他们被带往战场,冻馁于荒野,暴尸于沟壑。时代的铁轮,碾过他们的身躯。那烽火幸存的,一生动荡,万里飘零。
[
上一页 ]
[ :1.7075573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