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85629e+09
1707585629
1707585630 尽管新的运河系统有着这样的重要性,但隋及隋以后的朝代也都没有放弃早期帝国时期就已建立起来的陆路系统。事实上,有迹象表明,运河的建造者沿河还另外修建了很多道路。这两个系统的用途各不相同,陆路主要用于帝国的邮政和其他通讯往来,水路则主要用于商贸和大宗物资的运输。其中尤其是稻米,从长江三角洲的产地向北运往隋、唐和宋的首都。粮食等大宗货物如果用陆路运输,即使是车拉而非人扛,也会变得非常昂贵。水路虽然不至于“极度便宜”,但在19世纪铁路出现之前,这是唯一可以将大量谷物从产地长距离运往另一个地区的可行方法。
1707585631
1707585632 至此,大部分的河流都能直通下游的城市和港口,上游的农民们可以种粮,再运往下游发展中的城市地带,然后再从这里的市场中购买盐等制成品或生活必需品。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整个南方水网体系的发展历经了数个世纪,而一个需要多项(并非预先设计好的)重大变革配合的综合市场体系的形成也直到唐代中期才得以完成(后文将会论及)。但是,如果没有7世纪早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修建大运河建立起的水网运输体系,这些都不可能发生。
1707585633
1707585634 建设和维护大运河极大地改变了华北平原的环境,这种改变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从这时起时而受益,时而遭厄。为了保持运河的水量,不让河水排入北部的黄河或南部的淮河和长江,水闸和堰坝的阻隔(然后再通过机械装置让运粮船只越过或穿过这些阻碍)是不够的,人们还要将向西流入山东半岛的小溪和河流重新定向和阻流,保证这些水都进入运河。黄河及其支流带来的泥沙也会沉积在运河里,因此还需要定期清淤。运河与几条主干河流的交叉口都需要密集的维护,这要求人们对水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由于大运河对于向北方的军队和朝廷运粮至关重要,因此直到19世纪晚期之前,它都是历朝历代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投入大量能源物资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行。一旦这些投入有所迟滞,这个设计先进的水利系统就有可能会崩溃,并给华北平原带来灾难性的洪水。
1707585635
1707585636 [1]Herbert Franke and Denis Twitchett,eds.,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6,AlienRegimesandBorderStates(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中译本见傅海波、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07585637
1707585638 [2]Arthur F.Wright,TheSuiDynasty,chs.1-2.
1707585639
1707585640 [3]例如,Denis Twitchett,ed.,The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3,Sui andT’angChina,589-906(Cambridge and 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中译本见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一部分;Wright,TheSuiDynasty;Graff,MedievalChineseWarfare。
1707585641
1707585642 [4]Wright,TheSuiDynasty,163.
1707585643
1707585644 [5]参见Joseph Needham,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vol.4,part 3,EngineeringandNautics(Cambridge,UK and 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306-320(中译本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第345-362页)以及Wright,The SuiDynasty,177-181。
1707585645
1707585646 [6]Needham,EngineeringandNautics,319.中译本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3分册,《土木工程与航海技术》,第361页。
1707585647
1707585648 [7]Wright,TheSuiDynasty,179-180.
1707585649
1707585650
1707585651
1707585652
1707585653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1707583809]
1707585654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第四节 汉人在南部与东南部的拓殖
1707585655
1707585656 对于身处北方的中国人来说,“南方”的含义是变化的。最初它意指长江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在4世纪初洛阳和长安相继陷落之后汉人逃到了这里,对他们而言,南方是一片温暖而且有稻米种植的泽国。而到了隋唐重新统一中国时,汉人已经在长江中下游有了二百多年的生活和农耕的历史,“南方”开始指代更为遥远的南部,即南岭以南的地区,或称“岭南”,也就是包括现在广东和广西在内的“华南”。东南沿海则被称为闽,在那里的定居要更晚一些。
1707585657
1707585658 汉人主要是通过两条路线跨过长江流域的南界——南岭进入华南地区的。其中一条通过第三章所说的灵渠进入桂林附近喀斯特地区的北部(见图4-2);另一条则在东边,沿着江西南部的赣江溯流而上,随后步行穿过梅岭关,再经由北江的一条支流顺流而下,即可直达广州。为了改善后一条通道,生于岭南的唐朝宰相(张九龄)主持“开凿”了梅岭关,并修建了一条更为通畅易行的道路(见图4-3)。
1707585659
1707585660
1707585661
1707585662
1707585663 图4-2 桂林附近漓江沿岸的喀斯特地貌
1707585664
1707585665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1707585666
1707585667
1707585668
1707585669
1707585670 图4-3 梅岭关
1707585671
1707585672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1707585673
1707585674 唐宋时期,汉人被迫或自愿地开始定居于岭南的众多山谷之中,于是加速了这些地区与中原的融合。在这里,起伏的地表之下汇聚着众多暗河,而山谷的景致与平坦的华北平原也相去甚远。此外,在这个新世界的几乎每个角落都已有非汉族群在此定居,岭南和东南地区对汉人而言是尚待开发的新领域,而对于早已在此定居的其他族群,这里就是他们的家园。
1707585675
1707585676 岭南
1707585677
1707585678 整个长江以南的新开发地区几乎就是一个族群和环境的万花筒。四川有滇、僚、彝,云贵高原上有西爨,再加上贵州、湖南境内的獬、蛮等族群以及东南沿海的东瓯、西瓯、闽、越。越过南岭进入遥远的南方,这里的山谷中生活着以农耕为主的操泰语的壮族。海南岛的高地上生活着黎族,疍民则枕河而居,而苗族位于更为偏远的山林中,瑶族在稍晚时期也加入了其中。岭南不仅包含了今天的广东和广西,还有现在属于越南北部的安南地区,因此岭南的族群中还应涵盖生活在安南的各个族群以及区隔安南和岭南的山脉中的乌浒人。对于汉人来说,所有这些族群都统称为“蛮”或“僚”。[1]
[ 上一页 ]  [ :1.7075856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