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85789
1707585790
除了造成这些社会和政治上的结果外,“疫病显然对人口变化趋势也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两次疫病暴发均伴随着相当高的死亡率,至少在当地是如此”。尽管崔瑞德意识到“这类损失很难量化”,但636年的瘟疫之后“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人口(统计数字)确实下降”了接近三分之一。832年的那次瘟疫之后并没有人口方面的统计数字,但是根据传闻的描述,其结果的严重性还要大于前一次。崔瑞德总结认为,这些疫病必然会影响到人口规模,或许因而使得唐朝的人口限制在1 000万户以内,也即汉和隋时的水平。我们在下面将会看到,下一个王朝宋朝(960—1279年)随即冲破了这一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粮食产量显著的增加。
1707585791
1707585792
[1]这部分摘自Robert B.Marks,Tigers,Rice,Silk,andSilt:Environmentand EconomyinLateImperialSouthChina(Cambridge and 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71-76。中译本见马立博:《虎、米、丝、泥》,第68-74页。
1707585793
1707585794
[2]关于疟疾的历史,可参见三种近期的文献:James L.A.Webb Jr.,Humanity’s Burden:AGlobalHistoryofMalaria(New York,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Sonia Shah,TheFever:HowMalariaHasRuledHumankindfor 500,000 Years(New York,NY:Sarah Crichton Books,2010);Randall M.Packard,The MakingofaTropicalDisease:AShortHistoryofMalaria(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Press,2007)。
1707585795
1707585796
[3]Brian Maegraith,AdamsandMaegraith:ClinicalTropicalDiseases(Oxford,UK:Blackwell Scientific,1989),201.
1707585797
1707585798
[4]转引自Marks,Tigers,72。译者注:周去非《岭外代答》。
1707585799
1707585800
[5]Maegraith,ClinicalTropicalDiseases,201.
1707585801
1707585802
[6]转引自Marks,Tigers,75。中译本见马立博:《虎、米、丝、泥》,第73页。
1707585803
1707585804
[7]关于中国古代霍乱的简短描述,参见Kerrie L.MacPherson,“Cholera in China,1820-1930,”in SedimentsofTime,eds.Elvin and Liu,492-499。中译本见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第747-796页。
1707585805
1707585806
[8]Zhang Yixia and Mark Elvin,“Environment and Tuberculosis in Modern China,”in SedimentsofTime,eds.Elvin and Liu,521-523.中译本见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至》,第797-828页。
1707585807
1707585808
[9]Denis Twitchett,“Population and Pestilence in T’ang China,”in StudiaSino Mongolia:FestshriftfürHerbetFranke,ed.Wolfgang Bauer(Weisbaden,DE:Steiner,1979),42.
1707585809
1707585810
[10]Ibid.,43-45.
1707585811
1707585812
[11]Denis Twitchett,“Population and Pestilence in T’ang China,”47.
1707585813
1707585814
[12]Ibid.,50-51.
1707585815
1707585816
1707585817
1707585818
1707585820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第六节 新型农业技术与环境变迁
1707585821
1707585822
如本章之前所述,即使是在中国农产最为丰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汉人的定居和水稻种植一开始也只局限于地势较高的区域。直到9—12世纪新的水利技术发明之前,低洼地带始终是无法有效垦殖的区域,在这里务农的挑战并不仅仅来自遍布的常绿阔叶林——如前所述,汉人清除森林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来自环境方面的主要障碍还是疟疾和洪水,每年季风性降水给长江造成的大洪水会在中游直至入海口长达1 000英里的范围内溢出河岸,进入平原、湖泊和沼泽地带。
1707585823
1707585824
因此,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洪水泛滥。当农民打算清除森林从事农耕时,每年在秧苗正在生长或者稻谷即将收割之际,夏季和秋季的洪水都会淹没整片农田。汉人想到的解决方法是圩田,即用土堤坝将一个区域完全包围起来,不让洪水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内部耕地的水平高度将会低于环绕周围的洪水或河水,使得人们在防洪的同时还能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参见图4-4)。[1]
1707585825
1707585826
1707585827
1707585828
1707585829
图4-4 南方地区的特殊农田类型
1707585830
1707585831
资料来源:《王祯农书》(WangZhen’sAgriculturalTreatise)(n.p.,1911),6a,11a,10a,12a。
1707585832
1707585833
不过像圩田这样的工作已经超出了单个农户的能力,它需要大量的资本和劳力。一些特别富有的地主能够完成这样的项目,最初有些是通过侵占已建成的水库而达成的,但是这样的举动侵犯到了那些依靠水库灌溉农田的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于是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随着唐王朝在907年的覆灭,其后是一段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在这之后,一个新的强有力的王朝宋(960—1279年)开始了它的统治。
1707585834
1707585835
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宋帝国一直在不断改善和增强其军事实力,供养着多达100多万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常备军。要养活士兵,政府需要从农业上获得足够的税赋,因此对如何提高农业产量有着相当大的兴趣。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在长江三角洲的低洼地区建了很多巨大的圩田,在大量增加农田面积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收成和税赋。据史料记载,从11世纪晚期到12世纪早期,长江三角洲地区以这种方式开辟了数百万英亩的田地。[2]这一广大的地区因此而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密布的水网连接起一块块的稻田,既提供了灌溉水源,也成为交通的网络。
1707585836
1707585837
11世纪初,宋朝北边的游牧民族对手辽国还促使宋在北部边境开挖了一连串的塘泺来阻止契丹骑兵的战马跨越。为了给这些塘泺灌水,工匠们设法引入海水,改变河道,筑起堤坝。可以想见这些塘泺一旦建成,日后的维护将耗费巨大。因此,那些熟悉长江下游水稻种植技术的宋朝政治家们想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让负责建设和维护这些塘泺的军民通过种植水稻来自给自足,但由于气候过于寒冷,这个屯田计划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些塘泺确实阻止了辽军来犯的脚步,也给巨蚊和黑蝇提供了滋生的温床。[3]这里的尝试虽告失败,但长江三角洲那边的圩田工程确实取得了成功。
1707585838
[
上一页 ]
[ :1.7075857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