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586103
1707586104
[6]Fiskesjö,“On the‘Raw’and the‘Cooked,’”139-168.亦可参见Scott,TheArtofNotBeingGoverned,chs.4-6。
1707586105
1707586106
[7]主要证据来自林鸿荣:《隋唐五代森林述略》,《农业考古》1995年第1期。
1707586107
1707586108
[8]Edward H.Schafer,“War Elephants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a,”Oriens 10,no.2(1957):289.
1707586109
1707586110
[9]Mark Elvin,TheRetreatoftheElephants,10,12-14.
1707586111
1707586112
[10]Marks,Tigers,44-45.中译本见马立博:《虎、米、丝、泥》,第43-44页。
1707586113
1707586114
1707586115
1707586116
1707586118
中国环境史:从史前到现代(第2版) 第九节 地貌景观与水利工程
1707586119
1707586120
华北
1707586121
1707586122
虽然唐朝时华北的森林已遭清除,象和虎也基本被排挤到了长江以南,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北就成了一片毫无特点的平原。很多地方都建起了有城墙的县以及更大一些的城市;而在乡村,土地被分割成条状,长度一般有几百码,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均田制”对土地重新分配造成的,牛犁翻耕土地也是原因之一。无论这些条状分布是在隋唐时或在这之前就已形成,又或者按照弗兰克·利明(Frank Leeming)的说法沿袭自上古周朝的“井田制”,毫无疑问的是,所有农民的土地形制都是按此规划的,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的地形也因此而趋于一致,都是南北向或者东西向的直线(见图4-5)[1],小径和大道也都是沿着这些矩形的线条铺开。如果通过20世纪(甚至现在,见图4-6)华北的乡村景观辨识方向的话,我们还会看到,村民们也沿着这些线条种植树木。不过丘陵、山脉或海岸不是直线条的,因此我们还会在大片农田中看到一些绿色的隆起。
1707586123
1707586124
1707586125
1707586126
1707586127
图4-5 华北平原的直线型农田布局
1707586128
1707586129
资料来源:George B.Cressey,Asia’sLandsandPeoples(New York:McGraw-Hill,1963),130。
1707586130
1707586131
利明十分肯定中国北方的这种直线条景观在南方是不可能出现的。我的观点也是这样,因为南方稻作农业的要求阻止了这种规划的形成。另外,南方的地形就像一张揉皱了的纸,无数小溪和河流自山川丘陵中流淌而下,并非可以轻易划出规矩条块的平地。因此,中国南北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地理、文化或历史上,还有景观也完全不同,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非常平坦的,这也给试图“治理”黄河的计划带来了水文方面的难题。
1707586132
1707586133
1707586134
1707586135
1707586136
图4-6 中国北方的农田,约2000年
1707586137
1707586138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1707586139
1707586140
1.“治理”黄河
1707586141
1707586142
汉朝崩溃之后,“黄”河很可能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因为一位5世纪时的游牧民族首领在河套地区扎营时,曾惊叹于这里的美丽和一望无际的草原、树林,还有清澈的河流。[2]但是到了唐朝,黄河就已经因它所携带的从黄土高原侵蚀下来的大量泥沙而被通称为“黄河”了。[3]汉人和游牧征服者不得不与这条河流做斗争,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处理它的泥沙,是通过加高河堤、收窄河道来定期冲刷河床呢,还是让洪水在宽阔的河床中自由流淌?
1707586143
1707586144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不管将河道放宽还是收窄,随着河床的持续升高,黄河上都陆续建起了堤坝。河堤每年都需要维护和修理,因此政府承担了这项组织工作并要求当地的村民们都必须去河堤服数天的徭役,而政府则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金。加高河堤需要的土从附近挖掘而来,这样人为降低了附近土地的地势高度,并增加了它们和河流之间的高度差。渗流将很多这类的低洼地带变成了沼泽,而且由于水中含有的盐分无法排走,造成沿着河流约2英里宽的带状区域都变成了无法耕作的盐碱地。[4]
1707586145
1707586146
而当隋朝的统治者修建了大运河并将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连接在一起的时候,一系列全新的问题出现了:运河接收了黄河来水,同时也就接收了携带的泥沙。[5]因此,运河也需要清淤,有时要阻断与黄河的入水口,将运河抽干继而挖河泥来达到这一目的,但这意味着运河每年都需关闭数月,这与开挖运河的主要目的,即保证长江下游的粮谷源源不断地北运至都城和更为重要的北方抗敌的军队手中,是相左的。水在此时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1707586147
1707586148
新兴的宋朝将都城建在了开封,新都位于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因此这两者的战略重要性在帝国官员的心目中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宋的敌人就在北方的不远处——宋与辽国的边界就是注入渤海湾之前的那一段黄河。于是,黄河将敌方的骑兵阻挡在了河对岸,甚至到契丹辽国为女真所取代之后仍然如此。
1707586149
1707586150
在黄河掉头向北奔向渤海湾的这一段上,面对季风性降水以及冰雪融水带来未知水量的压力,宋朝官员从过去的管理者那里沿袭了很多的治理经验:可以通过导流渠减轻干流压力,或者加强维护堤防系统,有时是通过深入河道建一些防波堤以降低水流冲击力,有时是有计划地铺设大量的植被来保护河堤。尽管如此,黄河还是定期地溃决,1019年淹没了30座城池,1048年再次决口并形成了几条新的河道,此后数次堵口回流均以失败告终。1048年的洪水还开启了黄河长达八十年不断向北方溃决的历史,洪水淹没了农业发达的河北省,对经济、人口、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一部分我们将很快述及。
1707586151
1707586152
面对黄河日益频繁地冲破堤防、淹没周围的田地和村庄,宋朝的官员开始争论究竟应该如何来维持这条河流作为对抗女真的天然屏障,并将计划纳入国家预算,导致了众多为控制这些资源而起的政治斗争以及对资源短缺无法完成这一目标的抱怨。
[
上一页 ]
[ :1.70758610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