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88657e+09
1707588657
1707588658 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治理淮河已经成为中国其他地区官员效仿的榜样。在水利工程所面临的大量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工程主要目标究竟应该选择防洪和排水,还是应该选择蓄水和灌溉。之所以会面对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几百年前祖先们排干沼泽和湖泊而开垦出的农田现在正需要灌溉。所以,蓄水灌溉成为主要政策目标,防洪退居次要位置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在淮河各条支流的上游都建设了水坝和水库,1957—1959年间,仅河南省的一个县就修建了100多座水库,这些工程还延伸到了平原地区,在整个淮河流域一共建设了大约4000座。[4]实际上,全国各地都在修建各种水坝和水库,截至1990年,中国共有83 387座水库,各主要河流中除了两条以外都修筑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水坝。[5]
1707588659
1707588660 从长时期的历史视角来看,如果不是因为蓄水灌溉的重大影响,这一政策导向本来可能具有一些讽刺性的意味。因为如我们在前面各章所看到的,正是由于将许多低洼地区如池塘、湖泊和湿地都围垦和填充成了农田,才削弱了一些大型湖泊的蓄水能力。到1949年时,中国的许多湖泊和池塘都已经消失了,所以才会需要国家来建设人工水库来蓄积雨水和灌溉农田。
1707588661
1707588662 黄河筑坝
1707588663
1707588664 黄河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中国的代名词,早在商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华北平原上清除森林以开垦农田,从公元前8世纪起,他们就用泥土修筑堤坝来抵御黄河的洪水。有关黄河和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故事贯穿于本书的每一章内容,也包括本章。
1707588665
1707588666 对于中国刚刚形成的大坝工程师队伍而言,治理淮河可能是他们的第一项重要任务,而黄河则有着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甚至有人传说“圣人出,黄河清”。黄河三门峡大坝是在苏联顾问的大力指导下,于1957年开始动工修建的。在此之前,曾经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质疑在黄河干流上修建大型水库(取代在黄河支流上修建多个小型水库)的主张,但在短暂“百花齐放”之后的反右运动中逐渐归于沉默。[6]
1707588667
1707588668 反对者曾指出,黄河巨大的泥沙淤积量不仅会导致水电站无法正常运行发电,还会迅速在水库中淤积;但三门峡水电站的设计建造忽视了这些意见,高达360米的大坝正位于渭河汇入黄河之后的河段,原来设计的导流底孔也全都被混凝土堵塞起来。1962年初三门峡水电站投入运行后,渭河下游两岸数十万亩的农田被淹没,近三十万农民被搬迁到了西部较贫瘠的安置地。结果正如反对者所预警的,泥沙迅速在水库中淤积下来,并进一步向上游堵塞了渭河,导致了西安周围地区的洪水泛滥。淤泥还造成发电机组无法正常工作,虽然后来重新打开了导流底孔,但仍无法排放出足够的淤泥。于是又对大坝的部分结构进行改扩建,增加了泄流排沙管道,但还是无法解决问题。夏竹丽认为:“大坝最终已经变得千疮百孔,对防洪或发电几乎都没有什么重要价值了。”[7]
1707588669
1707588670 大坝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707588671
1707588672 在河流上建造水库、蓄水灌溉的政策会产生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许多水坝的建造要么没有经过充分的水文研究来指导设计规模,要么在设计建造上存在问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据反对建坝者转述一位官员的话:“领导只是用手一指某个地方,就决定在两山之间建起一座水坝。”[8]如果只是说大坝建设存在危险,那也许有些轻描淡写了,到1981年,中国政府已经承认有3 200座水坝发生过溃决,稍后我们还会论及其中最严重的事件。
1707588673
1707588674 蓄水灌溉政策的另一个后果体现在环境方面,特别是在华北平原,水位的升高导致了盐碱化和内涝的加剧。对这两方面影响的预警,不仅来自水利专家——他们的警告被置若罔闻,而他们自己也因此而遭受打击——还来自中国的总理周恩来,他在1962年的会议上对党员干部说:“我问过医生,一个人几天不吃饭可以,但如果一天不排尿,就会中毒。土地也是这样,怎能只蓄不排呢?”[9]然而,这样的政策仍在持续。
1707588675
1707588676 淮河流域的低洼地区新建了数百座水坝和水库,从而使那些预留作分洪的土地也可以被用于居住和耕作。1975年8月,这种筑坝蓄水政策最终酿成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具破坏性的水库垮坝惨剧。这一事件确实也有异常天气变化这个突发原因,8月4日,猛烈的台风在河南引发了特大暴雨,(驻马店)地区短短三天内降雨量就超过了三英尺。到8月7日午夜,淮河两条支流上的水库——汝河的板桥水库和洪河的石漫滩水库——均达到了最大库容。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两个水库的大坝相继漫决,由此形成的水墙以每小时30英里的速度倾泻而下,席卷所到之处,一座座村庄瞬间荡然无存。下游的分洪区无法吸纳大量的洪水,而堤坝也纷纷倒塌,形成了一个近100英里长的湖泊,1 100万人受灾,85 600人死亡。
1707588677
1707588678 洪水因被淮河下游的堤坝阻挡而形成了大面积的积水,上百万人被围困在水中,还有数十万人正面临着饥饿和痢疾、肝炎等介水传染病的威胁。8 月13日,河南省委书记请求中央炸开几个主要的堤坝以释放积水,两天后,这些大坝被炸开,洪水向淮河下游倾泻,随即淹没了安徽省的一些地区。一年以后,受灾地区出现了农作物的丰收。“仔细看去,沉默着的大地上,庄稼高低错落,厚厚薄薄,色彩浓浓淡淡,最令人心颤的是银璨璨的田野中那一小块一小块格外厚实格外茂密的庄稼。”[10]
1707588679
1707588680 淮河变成黑水
1707588681
1707588682 然而,人们并未从这场灾难中吸取教训,因而除了后文要提到的建设三峡大坝外,还有1980年代和1990年代基本缺乏监管的高速工业化对淮河沿岸地区持续造成的严重环境灾害。在这二十年间,淮河流域建成了数以万计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味精厂、印染厂、皮革厂和化工厂。据易明的研究,“这些工厂公然把污水排入河中,使淮河成为中国第三个污染最严重的水系”[11]。与淮河流域污染程度相当的还有华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污染的原因也类似。
1707588683
1707588684 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和当地官员的保护下,大多数工厂并没有正常开启污水处理系统,而是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淮河及其支流中,随后又在水库里聚集,浓度也越来越高。水库定期放水排污,既毒死了下游的鱼类,又污染了水源,使之不能饮用。1994年中央政府宣布了关闭污染工厂和清理淮河的计划,但仅仅两个月后,淮河流域的“一批工厂直接将污水排进淮河,形成一条混有氨氮化合物、高锰酸钾和酚类的有毒污染带……河水变黑……渔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几千人因此而患上痢疾”[12]。
1707588685
1707588686 1998年,政府宣布了第二阶段清理淮河的计划,但仍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淮河水系的水质被评为“重度污染”,但最糟糕的还在后头。随着水库污染物的不断蓄积,到2001年7月,暴雨导致了淮河支流的泛滥,数十亿加仑污染严重的水排入淮河,位于下游的安徽省“河水充斥着垃圾,泛着黄色泡沫,漂浮着死鱼”[13]。淮河也由此而被《纽约时报》、《亚洲时报》、Stephen Voss在线摄影专题和美国公共电视网等媒体以“中国河流之死”等题目进行报道[14],成为中国污染河流的标志。2003年,淮河的水质仍不适于饮用或养鱼,某些情况下甚至达不到工业或农业用水的标准——而如前所述,修建水库的政策原本就是为了蓄水灌溉。[15]
1707588687
1707588688 由于工业污染物被排放到中国村民饮用、清洗和灌溉的水道,导致各种癌症的大量增加,尤其是胃癌、食道癌和消化道癌。在一些村庄,不少居民都感染并死于这些工业产生和传播的致癌物,因此被称为“癌症村”。现在这种癌症村的数量已经超过600个。[16]
1707588689
1707588690 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开采
1707588691
1707588692 如前所述,在淮河北面的海河流域,包括首都北京,也曾因蓄水灌溉的政策而发生过积水内涝。但在1960年代中期洪水造成的内涝和盐碱化之后,中央政府动员了30万劳动力挖掘泄洪和排沥的一系列“新河”,到1979年,大规模根治海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1707588693
1707588694 1960年代中期,由于水库蓄水灌溉能力的不足,国家开始在华北平原各地开凿机井抽取地下水。到1985年,电力机井数已接近70万眼,灌溉面积也从11万亩扩大到了54万亩,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增长了400%;进入21世纪时,整个华北平原用于灌溉排水的机井已经达到了360万眼。但这种灌溉增加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导致了1980年代初的“土壤盐渍化”问题。[17]
1707588695
1707588696 一些专家认为,把机井打到300米的深度就可以越过盐渍化和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从而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但其他人则担心这样做会导致深层地下水的枯竭。历史学者李明珠认为,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包括深水井、浅水井、运河和沟渠在内的复杂灌溉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需要农学家、土壤化学家、气候学家和工程师们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还需要大量的电力和其他现代投入:“就强度和复杂程度而言,(华北)土壤的这种现代化管理,都可以与……数百年前曾经转变南方地区土地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传统水利控制相提并论。”[18]不同之处在于,华北农业现在主要依赖的是大量资金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投入,这种解决方案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我们还不知道。
1707588697
1707588698 即使有了这些对水和土壤的精心管理,水资源短缺在华北地区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河流日渐干涸,湖泊面积不断缩小,以至于生态系统变得无法支持鱼类的生存。1989年,政府对一个大型湖泊进行调水补给后,芦苇又得以生长,并可以用于编织苇席和篮筐了。除灌溉外,作为用水大户的城市和工业用水也非常紧缺,特别是北京和天津周边的地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发展都十分迅速。[19]黄河的入海年径流量正在逐渐变小,经常出现长达500英里河段的断流,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位已经降到了地表以下90米,而且还在继续下降。部分河流已经干涸,石家庄附近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约4英尺,使得一些人担心华北平原的地下水可能会在三十年内出现枯竭。[20]
1707588699
1707588700 南水北调工程
1707588701
1707588702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中国在1983年通过引滦入津工程将滦河的水输送到了100多英里以外的天津,但更具有雄心壮志、规模更大而争议也更多的计划,则是2002年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这是一项与三峡大坝类似的庞大工程,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毛泽东就感叹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
1707588703
1707588704 这项计划是通过东、中、西三线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抽调输送到北方地区。东线主要是利用大运河从江苏提水北送,2002年开工建设,原计划2013年完成,但由于淮河等支流水系受污染而被延迟,这些污染的江水甚至连灌溉用水的标准都达不到。中线第一阶段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调水,远景是从长江三峡调水,政府原本希望该工程能够在2008年奥运会将水引至北京和天津,但也被推迟到了2014年,主要是考虑这一工程对三峡大坝和水库的环境影响,而且,2008年和2009年的干旱也降低了长江流域的供水能力。西线将从青藏高原向黄河上游引水,以灌溉那里更多的农田。作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预计花费500亿美元,比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三峡工程还要多。[21]
1707588705
1707588706 南水北调和三峡工程一样引起了人们对环境的广泛关注与反对声音。据刘昌明教授的分析,虽然北方能由此而获得更多水资源,“(但)在输水渠渗透或通过水利设施供水的地区,如果排水状况不好,就会形成一个高水位,从而可能会影响地下水平衡并导致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刘教授还列举了水体污染和长江口盐水入侵可能造成的后果,这些都会对当地的渔业和城市供水及其质量产生影响。但他认为,谨慎周密的计划和施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平衡(中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差异,实现水资源时空再分配带来的净收益”[22]。这种对于科学的过度自信,三峡工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或许可以提供某种具有启发性的预警。
[ 上一页 ]  [ :1.7075886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