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7596668e+09
1707596668 和更为伟大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92)一样,《鲁滨孙漂流记》被认为是男孩的专有读物。很多男人儿时拥有梦想,这一梦想会进入他们的潜意识伴随他们终生。这本书完全满足了他们的这一梦想。几乎所有男人都梦想和鲁滨孙一样,过完全独立自主的生活,建立一个个人王国并成为无可争议的国王;希望放大这种自己占有的快乐和优越感,建立一种仁慈的殖民独裁统治,管理一个奴隶(星期五);希望拥有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权力,而这些不会受到竞争的威胁;希望用自然而原始的方式取得成功,使用自己的肌肉和判断力,而不是费力地用脑子;希望在一个充满异域情调的蛮荒地带,而不是在自己的毫无趣味可言的居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最后希望自己住在自己的乌托邦里,摆脱对家庭的各种责任。(尽管只涉及一种性别,《鲁滨孙漂流记》和《白鲸》(83)仍然是伟大的作品,不过女性永远不会喜欢这样的著作。)
1707596669
1707596670 《鲁滨孙漂流记》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虽然勤奋,但并不聪明。读者阅读之后,往往会觉得书中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商人道德观令人不快。但这无伤大雅,因为这本书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白日梦,它全面细致地描述人们的理想。用最朴实的语言描写最浪漫的经历,更放大了本书的魅力。想象力的极度匮乏反而增加了这个白日梦的价值,因为看上去不像文学作品的话,会令我们更加相信。
1707596671
1707596672 年轻时读此书,我们只注意其中的趣事,现在重新阅读,可能更能明白《鲁滨孙漂流记》为什么能进入不朽作品的行列。
1707596673
1707596674 克里夫顿·费迪曼
1707596675
1707596676
1707596677
1707596678
1707596679 一生的读书计划 [:1707595152]
1707596680 一生的读书计划 52.乔纳森·斯威夫特
1707596681
1707596682 1667—1745年
1707596683
1707596684 《格列佛游记》
1707596685
1707596686 萨克雷(76)曾经这样评论斯威夫特:“我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想起他就好像想到一个正在衰落的帝国。”斯威夫特的思想并不博大,甚至也并不精深。但是他的思想拥有强大的力量,就像一面照着他独特性格的镜子,将他性格中的失望、衰落和最后的毁灭放大为巨大的悲剧,正如萨克雷所评论的那样。
1707596687
1707596688 斯威夫特是英裔爱尔兰人,生死都在都柏林,死的时候他是圣帕特里克教堂教长。他擅长暴露自己时代的各种罪恶和缺点;他是一名英语写作大师,虽然内容只有少数学者会感兴趣,但是人们依然能够读得很快乐。这两点都和他的同乡萧伯纳(99)一样,不过他们也只有这两点相似。从个人事业的角度来看,萧伯纳是最成功的人,而斯威夫特是最失败的人。死前的萧伯纳如同凌驾于世界之上的巨人,而斯威夫特死的时候,就像他自己预料的,“像一只监狱洞窟里的老鼠”。
1707596689
1707596690 斯威夫特所在的世纪被称为理性时代,而他是为这个时代增加光彩的主要人物之一。理性确实是他的信仰,《格列佛游记》可以被看成描写人类排斥理性恶果的画卷。一个崇尚理性的人能够有多么火热的情怀和困扰,从这本书的反讽中就可以看出。二十岁开始,严重的眩晕症、双耳失聪等病痛就不断地打击他,病痛最终夺走他自己最宝贵的理性。由于没有爱情,他不能享受正常的夫妻生活。因为要对两个国家尽忠,他失去了生活的平衡。(他是爱尔兰人还是英格兰人?)死前的三十二年他一直住在都柏林,近乎流放,精神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虽然爱尔兰人热爱他,把他看做英雄。本应代表英国智慧和良知的斯威夫特,最终只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忧郁而已。抱负难伸让他失意。我们可能永远不能得知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但他的生活无疑是失败的,他自己和世界都这样说。他曾经指着一棵树说自己会和树一样,“从顶部开始”凋零,果真如此。斯威夫特是一座被挫折损毁的纪念碑。
1707596691
1707596692 斯威夫特身后留下大量的诗歌和散文,绝大部分都是政治小册子,因为他的主要职业是记者和宣传家。有的作品收录在他写给教子的书信体日记中,这一奇怪的作品名为《写给斯黛拉的信》。
1707596693
1707596694 众多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被看成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于1726年出版后,马上大受欢迎,成为“从幼儿园到内阁”的必读书。这本书非常有趣,用刘易斯·穆尼福德的说法就是:“文字简单得孩子都能看得懂,而意义只有成年人才能明了。”实际上,孩子们总会记住《格列佛游记》的前两部(大人国和小人国)。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非常严肃:挽救世界。这部作品丰富的内涵为人们的解读提供了多种可能,但我以为作者可能想要举起一面镜子,展现出人性中真实而令人反感的一面;这种方式可以令我们放弃幻想和谎言,不像书中的“雅虎”一样完全丧失理性。
1707596695
1707596696 《格列佛游记》同时还是一部政治寓言性作品,其中的内容1726年的伦敦人自然可以明白,但对今天的人来说意义不大。阅读时可以暂时放弃全书始终出现的各种讽刺,这些讽刺已经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逝。两个半世纪以来的读者们从中发掘了很多其他的意义:对人类本性恒久的反讽,尖酸刻薄的幽默感,带来快乐的创造力,强有力而清晰的文风。
1707596697
1707596698 作者的苦心可以在最后一部马人国中被读者发现。作品体现的厌恶不是来自天生的性格,而是因为与命运搏斗中理想的破灭。作者偏激的言辞不代表他心怀恶意。圣帕特里克教堂——作者的长眠地,有他为自己写的拉丁文墓志铭:“在这里,痛苦和愤怒无法再穿透他的心。”我们可以模糊地感觉到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1707596699
1707596700 克里夫顿·费迪曼
1707596701
1707596702
1707596703
1707596704
1707596705 一生的读书计划 [:1707595153]
1707596706 一生的读书计划 53.伏尔泰
1707596707
1707596708 1694—1778年
1707596709
1707596710 《老实人》以及其他作品
1707596711
1707596712 伏尔泰死于八十四岁,他可以说是欧洲知识界的非正式盟主,启蒙运动毋庸置疑的领袖。法国王朝被大革命毁灭,在众多摧毁王朝基石的人中间,伏尔泰是最具破坏力的工兵。他是戏剧家、诗人、历史学家、说书人、智者、通讯记者、反对派和名流,他的名气令人难以置信。他的创造力同样令人难以置信:一万四千多封信件,将近两千部著作和小册子。一个花了他三天的长篇小笑话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作品。这篇笑话体现出的反讽令伏尔泰其他所有反讽黯然失色。
1707596713
1707596714 伏尔泰的原名可能是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他管理自己的事业和商业活动的能力可以与萧伯纳媲美,但是写作《老实人》是他的一个错误。这本书的光芒掩盖了他后来许多的出色作品,比如说《哲学辞典》、《查第格》、《微型巨人》、《路易十四时代》、《哲学通信》等,都非常值得一读,但是我们还是喜欢读完美的《老实人》。
1707596715
1707596716 《老实人》除了完美,还很清晰明了,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作品部分的灵感来自小说中记录的某一事件,1755年里斯本的破坏性地震。大地震,可怜的老实人邦葛罗斯博士和他同伴的种种遭遇,都被作者用来取笑哲学家莱布尼茨盲目乐观的自鸣得意。邦格罗斯就是莱布尼茨的戏拟。从哲学角度看,作者聪明的头脑和广博的知识以及不擅长思考的特点,让小说过分简单,没有深度,但同时轻快的叙述能力,灵光乍现的智慧,以及对人类固有的愚蠢和残酷的批判——这种批判毫不留情而饶有趣味,直至今天依然无人可比。
1707596717
[ 上一页 ]  [ :1.70759666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