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610195
把身体想象成一台机器,在16世纪,这是个巨大的进步,当时这个想法为活力论和生命力的模糊概念提供了另一个可替代的观点。时至今日,这个想法已然过时。这个想法曲解了我们对生物系统的观点,培养了一种倾向,即认为我们的生物系统比它们本身更简单,更容易感知。但专家们才不会上这个当。他们意识到,调节凝血的机制,只是粗略地由医学院学生背诵的那些简单图来表示而已,但大多数凝血系统中的分子会和众多的其他分子相互作用。研究杏仁核的专家们都知晓凝血系统具有诸多功能,而且它们经过许多管道和大脑的其他部位进行调节。血清素系统的存在,主要不是调节心情和焦虑,它是为调节血管紧张度、肠动力和骨内沉积而存在的。瘦素主要也不是脂肪激素,它具有很多功能,会在不同时间发挥不同的功能,甚至是在同一个细胞内也如此。有机系统的实际情况更为复杂凌乱。如果每个部位都区分显著,每个都有着特定的功能,那该有多好啊!但是这些系统并不是机器。我们人类的心智对有机复杂性鲜有直观和敏锐的感悟,就如同我们对量子物理学那般也知之甚少一样。
1707610196
1707610197
近期我们在遗传学研究进展上遇到了问题。根据假定的功能命名基因,如同按照功能界定椅子和小船一样自然。如果每个基因都是蓝图上所标示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方框,那生物学简直易如反掌!然而,人们日渐清楚地认识到,大多数特性受到许多基因的影响,并且大多数的基因影响着诸多特性。例如,人类身高变异的80%都与基因变异有关,那要找到影响身高的基因理应简单明了。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对身高具有最大影响的180个轨迹相加,只生成了10%的表型差异。最近医学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更是令人沮丧。仅在10年前,我们还信心十足,认为很快就能发现造成高度遗传性疾病,譬如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的基因变异。但通过对基因组的扫描结果显示,并没有哪些共同的等位基因会对这类疾病的发生形成重大影响。有人说,我们理应知晓这些,毕竟自然选择会倾向消除导致这些疾病的等位基因。但是,把身体视为一台机器,只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1707610198
1707610199
一些神经系统科学家的宏伟愿景,就是去追溯每一个分子和路径,以此来定位所有的神经回路,从而了解大脑的运作体系。不同的分子、位置和路径,确实有分化的功能,这是已知的知识,它们对人类的健康极为重要。但通过绘制一张图表,来描述所有零部件以及之间的连接和功能,从而理解大脑运作的机制,这或许是南柯一梦。问题不是在于如何将上百万个零件拼凑在一张纸上,而是在于压根没有这样可以充分阐释有机系统结构的图表。有机系统是由微小变化的产物,像是来自多样化的突变、迁徙、漂移和选择,逐步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它们具有不完全分化的部件以及难以理解的相互连接关系,尽管如此,它们却各自运作良好。我们试图用反向工程来解开大脑系统,聚焦在显著性的功能上,但该方法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因为大脑系统从一开始就不是以工程方式构建的。
1707610200
1707610201
自然选择塑造了系统,其复杂度难以用人类心智所能理解的方式予以描述。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虚无主义的体现。的确,它让我们备感气馁,我们原先希望为所有生物系统找到特定的简单描述。然而,意识到追求无望,往往是迈向进步的关键所在。正如霍尔丹所言:“我们将面对一个对生物学家而言具有同等意义和重要的结论,并且这些结论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吻合的。如同对物理学家而言,‘质量坚持说’的结论和生命有机体的结构,在行为上与机器毫无相似之处。在生命有机体中,‘结构’只是那些一开始看起来像不断流动的特定要素的表象,它们源于环境也终结于环境当中。”
1707610202
1707610203
如果身体不像机器,那么身体像什么呢?它们更像达尔文在《物种起源》所说的“纠缠的河岸”,其“精心构建的形式,形态各异,相互依存,错综复杂”。说的真好啊!但是,一个生态学方面的比喻能取代把身体喻为机器的比喻吗?这不太可能!或许有这么一天,人们对于自然选择如何塑造有机复杂性的理解,可以广泛而深刻到能够让科学家们开口说出“身体是犹如……一般的生命体”这样的话来,并且人人都能确切知晓这其中的真正含义。
1707610204
1707610205
1707610206
1707610207
1707610209
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 114HOW TO HAVE A GOOD IDEA奇思妙想从何而来
1707610210
1707610211
马塞尔·金斯波兰尼(Marcel Kinsbourne)
1707610212
1707610213
美国新学院大学心理学教授,小儿神经科医师,神经学家,合著有《儿童学习与注意的问题》(Children’s Learning and Attention Problems)。
1707610214
1707610215
你 不必做人,也能有奇思妙想。甚至你做条鱼,也能有奇思妙想。在密克罗尼西亚的浅海中,有一种大型的鱼类,靠着捕食小鱼为生。小鱼居住在泥巴洞中,但会成群结队出来觅食。当大鱼不断靠近正要抓住小鱼饱餐一顿的时候,小鱼就会马上回撤到洞里。这时大鱼该怎么办呢?
1707610216
1707610217
多年来,我一直在课堂上问学生这个问题,我记得只有一名学生想出了好办法。当然,这个学生也只是经过了一番思考,而不是经过了数百万年的进化,但谁会考虑那么多呢?
1707610218
1707610219
如下就是这个优雅的好办法。当一群小鱼出现时,大鱼先不急于狼吞虎咽,而是游得极低,让自己的肚子挨着泥地,堵住小鱼的逃生孔。这样,大鱼就可以悠然自得地享用美味大餐了。
1707610220
1707610221
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要有奇思妙想,而不要胡思乱想。这里的诀窍就是要抑制易如反掌的、显而易见的但徒劳无功的尝试,让更好的解决方案涌现在脑海中。通过古代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的某种机制,刚才的奇思妙想对大鱼就行之有效。不要笨手笨脚地去尝试无用的A计划,如张嘴就咬、狼吞虎咽,等等,那么B计划就会涌现。对人类而言,如果第二个方案也不行,那就直接放弃,继续等待,第三个计划就会出现在意识当中。以此类推,直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一迎刃而解。即使是最为直观明显的假设,也必须在过程当中予以否决。
1707610222
1707610223
对新手来说,奇思妙想看上去相当变幻莫测,犹如一道知识的闪电。然而,更有可能的是,奇思妙想如上述所言,是迭代过程的结果,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经验来帮助人们排除掉吸引人但却误导人的种种假设。非凡的奇思妙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脱颖而出,卓尔不凡。
1707610224
1707610225
在非人类物种的进化中,奇思妙想并不罕见。事实上,就算并非大多数,许多物种仍需要拥有奇思妙想或花招,才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当然,它们可能无法如人类那样,依赖前额皮质层,从现象和概括当中推演出定律。
1707610226
1707610227
在数十年或几个世纪的尝试后,最出色的心智仍然无法解答一个经典的难题,他们很有可能陷入由文化充分“给予”的前提当中,从而失去了想要挑战的动力,甚至压根儿没有留意到。但文化环境时刻在改变,昨天似乎很显而易见的事物,很可能在今天或明天令人置疑。或早或晚,一个也许并不比前人更具智慧的人,在没有受到基本的、不正确的假设束缚的情况下,能够用相对容易的方式给出解决方案。
1707610228
1707610229
或者呢,我们就当一条鱼,等上100万年或200万年,看看最终会发生什么。
1707610230
1707610231
1707610232
1707610233
1707610235
世界因何美妙而优雅地运行 115THE ORIGIN OF MONEY货币的起源
1707610236
1707610237
迪伦·埃文斯(Dylan Evans)
1707610238
1707610239
投影点公司(Projection Point)创始人,风险研究专家,著有《风险思维》(Risk Intelligence)。
1707610240
1707610241
卡 尔·门格尔(Carl Menger)提出的货币起源论是我心仪的科学阐释。该阐释令人尤为满意,其原因在于它指出了货币是如何从物物交换中得以发展的,无须人们刻意去推动它。所以,它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看不见的手”的最佳案例,也是当下科学家称为“突现”的绝好案例。
1707610242
1707610243
门格尔创建了奥地利经济学派,该学派被诸多主流经济学家嘲讽为异端思想学派。然而,该学派对货币起源的观点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门格尔的回答。典型的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列举了物物交换的问题,之后又解释了货币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然而,实际上货币的启动并未得到真正的解释,就好比虽然能把搭乘飞机的好处一一列举出来,但并没有说明飞机是如何发明的一样。正如美国经济学教授劳伦斯·怀特(Lawrence White)在《金融机构的理论》(The Theory of Monetary)所指出的:“人们对物物交换已经习以为常,突然在某天清晨,意识到了货币交换的好处,于是在那天下午,人们都忙着把货物当作钱开始用了。”
1707610244
[
上一页 ]
[ :1.7076101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