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260395
·比病毒还小的RNA·
1700260396
1700260397
不仅如此,我们越来越怀疑,某些最成功的施皮格尔曼怪即便经历了40亿年的进化也没有变得面目全非,还保留了许多当初的特征。1971年,美国植物病理学家西奥多·迪纳调查了“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发现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前所未见的有机体,像病毒,但是比病毒更简单,于是把它称为“类病毒”。
1700260398
1700260399
简单地说,类病毒是一种环状的RNA,而且这个RNA真就只是RNA而已,完全裸露着,不像病毒那样裹着衣壳和包膜。而且类病毒的RNA极端微小,不到400个碱基,甚至只有200多个,哪怕最小的病毒也有它们的几十倍大。当然,这样短小的RNA也不可能编码任何蛋白质,它们所做的一切就是通过伤口钻进细胞,然后劫持细胞里负责中心法则的酶,复制自己。
1700260400
1700260401
如果类病毒的尺寸与行径让你疑心它与RNA世界有什么联系,那你的确想到前面去了。迪纳在发现类病毒之后投入了十余年做深入研究,到1989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类病毒很可能是RNA世界最古老的孑遗。V
1700260402
1700260403
或许由于当时的人们还不够了解类病毒,迪纳的推测在当时并没有收到太多反响。但是到了近些年,关于类病毒的推测被人们重新拾起,开始得到郑重对待。比如,西班牙巴伦西亚理工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里卡多·弗洛雷斯就是类病毒研究的重要人物,他在2014年的论文VI中提出了非常引人瞩目的推测:类病毒那微小的尺寸和极致简单的结构,非常吻合早期RNA应有的模样,迪纳关于类病毒是RNA世界孑遗的想法,很可能是对的。
1700260404
1700260405
比较直观的是,类病毒的一级结构是个首尾相接的环,这样就更加稳定,也不容易在复制时丢失两端的序列;同时,它们的碱基也含有更高比例的C和G,它们配对之后比A和U更加结实[6],那些生活在火山温泉和热液喷口的嗜热微生物也同样拥有这个特征。
1700260406
1700260407
说起配对,类病毒虽然短小,却也同样形成了精巧的二三级结构。由于大范围的自我配对,类病毒在整体上拉长成了双链,这不但让它更加稳定,还让它能冒充双链DNA,结合到RNA聚合酶上,然后利用这个酶复制自己。
1700260408
1700260409
对于那些熟悉中心法则的读者来说,上面这段话稍一推敲就会冒出三个疑点。第一,RNA聚合酶通常以DNA为模板,转录出互补的RNA链(如图4—7),那么,它以类病毒为模板,也应该是聚合出来一条类病毒的互补RNA。第二,RNA聚合酶的工作总有个开端,所以互补RNA将不是一个环,而是一条线。第三,类病毒的一级结构是个环,RNA聚合酶沿着它周而复始,聚合出来的RNA就会是一条无穷无尽的循环序列,又该怎么分割呢?
1700260410
1700260411
这就涉及一些精巧的“技术细节”,那些对此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现在就跳到这一章的“延伸阅读”中去了解一番。而对于那些着急“听”下文的读者,那大概可以概括地说:类病毒的三维形态还能劫持RNA聚合酶之外的酶,而且,有些类病毒就像自剪接内含子一样,是个自己催化自己的酶RNA。
1700260412
1700260413
所以,小而稳定,不能编码蛋白质,却能够利用中心法则的酶系统,还具有催化能力,这简直就是RNA世界早期的缩影,然而它们究竟是否真的仅凭这些伎俩就幸存了40亿年,这又是一个难以捉摸的问题。
1700260414
1700260415
1700260416
1700260417
1700260418
图4—13 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类病毒“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它的一级结构就如那根淡淡的粗灰线所示,是个首尾相接的环,周围的数字标注了那些碱基的序号,但它的二级结构因为大量的自我配对而聚成双股,非常近似双链。
1700260419
1700260420
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一切类病毒都只感染农作物,包括土豆、柑橘、啤酒花、椰子、苹果、薄荷,还有鳄梨、桃子、茄子,而且会令它们患上减产的疾病。当然,这非常可能是一种“幸存者偏差”,毕竟像类病毒这样微小的环状RNA,如果不酿成什么经济损失,恐怕根本就没有机会被人类注意到。
1700260421
1700260422
不过,即便是已知的这些类病毒,也似乎透露了一些关于进化的古老信息:已知的类病毒分为两个科,一个是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科,或者叫棒状类病毒,另一个是鳄梨日斑类病毒科,或者叫锤头类病毒VII。前者专门感染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利用那里面的酶复制自己;而后者专门感染植物的色素体,比如叶片中的叶绿体和块茎中的造粉体[7],利用那里面的酶复制自己。
1700260423
1700260424
这两科类病毒除了三维结构有很大的差异,整个复制机制也有很多差异。在第七章里,我们介绍过目前普遍被认可的内共生理论,也就是说,植物的色素体曾经是一些独立生存的蓝细菌,大约在15亿年前它们才侵入了植物祖先的细胞,在那里面定居下来,在进化中舍弃了大部分不必要的结构,最终简化成了一种细胞器,但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遗传上的独立,它们有自己的DNA,有自己的核糖体,有自己的整套遗传系统。
1700260425
1700260426
1700260427
1700260428
1700260429
弗洛雷斯因此推测,这两科类病毒曾经分别感染过早期真核细胞和细菌,后来随着内共生全都荟萃在了植物身上,在今天尚未被人类细致观察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以及细菌体内,很可能同样存在着未知的类病毒。
1700260430
1700260431
至于我们动物同样是古菌的后代,却为何不被类病毒感染,我们或许可以归因为更加有效的防御机制。首先,植物细胞很容易被啃咬,导致破损,比如蚜虫那注射器似的刺吸式口器就是类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各种植物病毒也往往通过这样的伤口进入植物的细胞。其次,植物的细胞普遍存在着“胞间连丝”,也就是相邻的细胞都以很细的管道互相沟通,像曹操的战船都被铁索连环绑在了一起一样。类病毒或者病毒只要侵入了其中一个细胞,就能顺着这些胞间连丝火烧赤壁,迅速蔓延开来。但动物细胞一旦破损就会死亡,活细胞的表面又分布着层层叠叠的受体蛋白,绝不允许来路不明的物质随便进出,所以感染动物的病毒总要编码一些特殊的衣壳蛋白,骗取细胞的信任,才能悄悄溜进去,而类病毒不编码衣壳蛋白,也就无法进入动物细胞了。
1700260432
1700260433
但果真如此吗?事情恐怕还有玄机。
1700260434
1700260435
在类病毒和病毒之间,还有另一种被称为“卫星核酸”的亚病毒因子。这种小东西一方面像类病毒一样,只是一段极简单的核酸序列,并不编码任何衣壳蛋白,另一方面又不像类病毒那样裸露着,而是会盗窃某种病毒的衣壳蛋白,装配出完整的病毒结构,由此获得感染动物细胞的能力。比如丁型肝炎的病原体就是一种卫星核酸,它们可以偷取乙肝病毒的衣壳蛋白,打扮得像个正经病毒似的,出来感染人类的细胞。
1700260436
1700260437
显然,卫星核酸一定要与某种病毒一起感染宿主细胞,才能获得传播能力。凡是丁型肝炎的患者,必然先是乙型肝炎的患者。如果说病毒是小偷,那么卫星核酸就是专偷小偷的小偷,在施皮格尔曼怪的世界里,也有“强盗遇上打劫的”这种咄咄怪事。
1700260438
1700260439
这些卫星核酸各式各样,有单链的,也有双链的,有环形的,也有线形的,有RNA的,也有DNA的。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某些卫星核酸是一个环状的RNA,像类病毒一样只有几百个碱基,不仅三维形态与锤头类病毒长得像极了,在宿主细胞里的复制机制也与锤头类病毒的复制机制如出一辙。它们与类病毒唯一不同的,就是需要与某种病毒一起传播感染。
1700260440
1700260441
于是,弗洛雷斯警觉地提出,这样的卫星核酸就是另一群类病毒,只不过在进化中无比奸诈地利用了真正的RNA病毒,大大增强了传播与感染的能力。丁型肝炎可以被看作其中的典范,它只有1 700个碱基,在已知的能够感染动物的核酸里,这是最小的。如果你注意到它比说好的几百个碱基大了很多,那是因为它还额外编码了一个蛋白质,可以帮助它调控复制的速度,而这个蛋白质的基因,很可能也是它在进化中偷盗来的,这在核酸的世界里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
1700260442
1700260443
现在是时候问一下,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的流动是如何开始的。在这方面,弗朗西斯·克里克再次远远领先于他的时代。1968年,他已认为RNA一定是第一个遗传分子,他还进一步指出,RNA除了作为模板外,还可能作为酶,从而催化自身的自我复制。
[
上一页 ]
[ :1.70026039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