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030958e+09
1700030958 设计问题(第一辑) 5. 从含糊性到织造性
1700030959
1700030960 那么,摒弃表层和层下设施之间的分割,重新建构物质文化,意义何在呢?事实上,意义就在于打开将物质能量循环掩盖在侯美婉(Mae-Wan Ho)称之为“含糊的、乏味的、僵化的数字表层”[323]之下的传统形式逻辑。这一表层密谋欺骗不加怀疑的观察者,将事物的外在罩壳视为现实。但是,倘若表层不是含糊的,那又会怎样呢?倘若表层是物质自身在生产的混合流动中、从活灵活现的运动织造而来,又会怎样呢?再者,倘若环境并非我们常常以为的分立物体的网络化组合,而是运动中的物质所形成的缠绕交织的网,事物形态不断从网中涌现,那又会怎样呢?物体留下固定的点痕、预期的“终点”或者终止的时刻。然而,物质运动并不是点到点的运动,而是永远在点间移动[324],避开或克服傅拉瑟所谓的业已成为前进障碍的物体。
1700030961
1700030962 按照这一观点,我们可以把居住的世界视为相互交织的线所形成的织锦,而不是彼此相连的物体所形成的图设。[Tim Ingold, Lines: A Brief History (Abingdon, UK: Routledge, 2007).]而且我们可以认为,环境关系沿着这些线不断伸展。它们所织造的不是模糊的表层,而是透性膜。这一透性膜并不导致里外分割、显隐分割或者表层与深层的分割。苏珊·库奇勒(Susanne Kuechler)认为,“真正重要的是一种新型的表层本体论,用互补的关系取代里、外的对立,隐、现的对立,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这种互补的关系需要的是转化而不是切分”。[325]这样,事物的表层就和其结构合而为一,而不是表层和深层分离,表层的和层下设施分离。这些表层不再是表面的,结构也不再是层下设施;相反,无论是表层还是结构都是间质的,“处于事物之中”。通过关注环境的实践,将表层织入世界的间隙之中。传统所强调的是表层形式(如建筑立面或外壳)的功能,从而掩盖底下的或内在的事物。相比之下,我们的方法强调表层的织造,或者可以叫做织造性。[326]
1700030963
1700030964 基于物质能量管线和循环路径织造的间质性表层的织造性,我们提议遵循以下方法,思考人类、物质和环境关系。第一,我们可以思考如何通过把人类—造物的运动及实践线和能量使用流相结合,增强环境关系意识。麦德斯·延森(Mads Vedel Jensen)关于酿造过程操作工的分析说明了这一方法。延森指出,技能性实践中的人体运动节奏设计可以通过管道、阀门和龙头系统与液态介质的循环相协调。[327]对于从业者而言,该系统并不是一种物体组合,而是通道、运动和流通所形成网络。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考虑重新设计烹饪和造物,让食品制作的体态和技能响应能量的提取和流通,或者重新设计公共空间临时通道,让行人和车辆运动与水电的物质轨迹相一致。
1700030965
1700030966 第二,在连接远、近环境间质关系所形成的织物中,将物质能量流通管线直接可感知化,那么成为审美焦点的将不再是织物的外观,而是织物的物质特性。以这种织造性的方式将物质能量视为线,是当代一些工艺学者/实践家作品中的显性主题。例如,麦琪·奥斯(Maggie Orth)在“电子纺织品”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表明,电子器件和导电纤维可以编织在一起形成高感交互织品(见图32)。[328]
1700030967
1700030968
1700030969
1700030970
1700030971 图32 电子纺织品
1700030972
1700030973 将传统的纺织纤维和电路编织在一起,形成电子纺织品。选自麦琪·奥斯《电子艺术100年》(2009)。摄影:© 麦琪·奥斯
1700030974
1700030975 第三,我们可以考虑如何以纺织品为焦点反思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当然,建筑物是织出来的而不是造出来的并不是什么新思想。早在19世纪,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就有经典的论述,认为建筑物的起源“和纺织品的起源不谋而合”。[329]近来,建筑史学家肯尼斯·弗莱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建筑文化研究》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主张,建筑物“不仅具有视觉效果,而且是可感触到的”。[330]这样,建筑体验既是近距离地感触建筑物中紧密关联的物质和力量,也是远眺一种封闭的物化形态。在题为“居所、屏障和帐篷”一文中,傅拉瑟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他以游牧帐篷为例讨论所谓“幕墙”的时候,把它描绘成一块织布,“不仅愿意接受各种体验(愿意接受风,愿意接受神),而且储存这一体验”。[331]
1700030976
1700030977 以上三点思考不仅响应了傅拉瑟所呼吁的中介、对话和交互的物质世界,也是本文的出发点。这三点思考同时支持我们的提议,即物质和能量如何融入到与物质形态和人类实践的对话之中。
1700030978
1700030979
1700030980
1700030981
1700030982 设计问题(第一辑) [:1700029068]
1700030983 设计问题(第一辑) 6. 结语:设计人类学在认识和造就世界中的作用
1700030984
1700030985 本文批评了主流设计意欲型塑世界的方式,批评了主流设计对于人们拓展环境关系范围所带来的局限性。然而,这种批评并不是要贬低设计。相反,我们旨在呼吁一种更加反思型的设计实践,呼吁加强设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扩大设计的社会影响范围。
1700030986
1700030987 依据传统,对于环境问题,设计往往采用技术决定论,关注物体及其最终结果。这种方法有它的价值和地位,但是在理解人类实践和感知方式方面具有其局限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环境设计研究已经更加关注体验、行为和文化。[332]在此,我们强调需要采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形式分析及其与环境感知关系的分析。和设计一样,人类学具有跨学科性质,而且人类学的发展,大多得益于人类学积极参与其传统学科以外的研究领域。此外,人类学已经超出了其以人为中心的根基,进行与材料、技术和生态相关的探究。同时,设计—传统上发源于材料研究—已经发展到更加深入地关注文化现象和生态过程。在这两大学科发展之间,存在出现设计人类学的空间,将对人类学方法论和知识的深刻见解与设计技能和过程的创造性实践相结合。
1700030988
1700030989 因此,我们所呼吁的是这样一种设计实践:反思自身学科的创新,分享对生命的理解,深谙感知、文化和材料之间的关系,不断积极地、创造性地美化人类生活。设计在这种实践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将产品封入外在的形式之中,从而增加产品的价值(其外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迎合了消费者的鉴赏力),而是致力于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即人类实践在环境关系结构中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1700030990
1700030991 扩大设计的知识、潜力和范围,对现有设计实践的传统和范围势必是一种考验。本文简要地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解物质形态的方法。如果把其间所表达的思想运用于当下商务和管理背景,无疑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在有关设计未来的学术命题中,我们必须像所有社会批判研究一样,将这些背景视为文化现象,它们自身也会受到批评和争议,也会发生变化。我们还主张,在认识和创造世界的共有轨迹中,这些研究不只是哲学和社会分析的任务,也会吸引设计师的创造性研究。
1700030992
1700030993 致谢
1700030994
1700030995 本文是苏格兰先进研究院所主持的跨学科研究项目《生活环境设计(2009—2010)》的研究成果。
1700030996
1700030997 [299]迈克·阿纽萨斯系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高级讲师,咨询、制造和建筑行业设计师。他的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感知、绘画和创造力,目前研究和实践涉及形式和表面,及其与环境认知之间的关系,并促进了设计人类学这一跨学科领域的兴起。
1700030998
1700030999 [300]蒂姆·英戈尔德系英国阿伯丁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在拉普兰开展了民族志的实地调查,其著述涉及环北极地区的环境、技术和社会组织,以及进化理论、人与动物的关系、语言和工具使用、环境感知和技能实践等。目前,英戈尔德正在探讨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和建筑学之间的界面。
1700031000
1700031001 [301]Vilém Flusser. The Shape of Things: A Philosophy of Design. London: Reaktion, 1999
1700031002
1700031003 [302]我们自创了“infrastitial”(层下设施的)这一术语(infra=“在……之下”+stare=“台,座”),替换“infrastructural”(基础设施的)一词,以便避开后者“基础支撑”这一隐含意义。由此派生的术语还有“infrastices”(层下设施)和“infrastitiality”(层下设施状态)。
1700031004
1700031005 [303]苹果iPhone手机、平板电脑和MacBook Air笔记本是这种形式逻辑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产品表层封装几乎天衣无缝,表层下的元件高度隐蔽受控。
1700031006
1700031007 [304]加里·哈斯维特(Gary Hustwit)的纪录片《物化》(2009)的片名和主题很好地说明了“物体”在西方工业化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 上一页 ]  [ :1.700030958e+09 ]  [ 下一页 ]